浅谈凉山彝族舞蹈的来源与发展
【摘要】凉山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社会性强,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语言、音乐及艺术,是一个有独特魅力充满神秘的民族。在民族民间舞学习中不光要学习其民族舞蹈的动作,还应该理解其民族舞蹈动作产生的原因与其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这样才能赋予民族舞蹈其独特内涵与魅力。本文以凉山彝族舞蹈做为对象,第一部分,简单了解凉山彝族的地理历史背景,以此找到凉山彝族舞蹈产生的不可或缺的根本因素;第二部分,通过凉山彝族地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婚纱嫁娶、宗教等民俗习性来了解舞蹈中所透露的表现形式与情感,这也是凉山彝族舞蹈不可忽视的基本条件;第三部分,完全以彝族舞蹈来分析其特色形式和动作特征;第四部分,通过目前凉山彝族舞蹈的影响力和大家的认知程度,了解凉山彝族舞蹈目前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凉山彝族 民族魅力 舞蹈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071-03
(彝族舞蹈 列来拉杜摄)
一、凉山彝族舞蹈形成的环境
(一)凉山彝族舞蹈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呈现西高东低的地势,整个地貌崎岖破碎,峭绝深阻,是典型高原峡谷地貌。凉山彝族居住所处地区气候寒冷,彝人喜爱披擦尔瓦(披毡),它形似斗篷,长至膝盖。这些用来御寒的披毡披在肩上顺着肢体行动而摆动、挥舞起来。经过发展披毡逐渐演变为舞蹈的服饰和道具,成为凉山地区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
(二)凉山彝族社会形态发展对其舞蹈的影响
中华民族共和国成立前凉山彝族社会形态还处于奴隶社会期。近代时期,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彝族接触到民主革命,并参与了革命和民族解放,红色革命情怀也对彝族人民有着深远影响,现如今凉山彝族歌舞的题材与革命故事相关。如凉山州歌舞团歌舞剧《彝红》就取材于国共两党斗争时期其中红色革命的故事;彝族女子群舞《情深意长》表现的是凉山彝族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贫穷的少女们第一次穿上布鞋的场景。独特的彝族民族文化在新社会文化中独树一帜,传统彝族舞蹈受到现代舞蹈文化的影响开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创新,艺术传播形式和舞美更加丰富多彩化。
二、凉山彝族民俗与其舞蹈之间的联系
(一)凉山彝族舞蹈与其物质生产的联系
凉山彝族生产以农业为主,动作大多是以模拟劳动和表达生产过程而形成的舞蹈。彝族人在祈求丰收的仪式时,也会产生相应的肢体动作,而这些动作经过艺术加工演变成成型的舞蹈动作,如《木鼓舞》,还有以社会娱乐为主的节庆。如火把节,节日期间,姑娘们穿着盛装参加选美,选美女子身着盛装,手举黄油伞,唱着优美动人的歌曲,踏着轻盈的舞步,边唱边舞,在彝语中叫“朵洛荷”,是仅为女孩一起集体歌舞的形式,女子群舞《月光下的朵洛荷》从舞蹈表达到舞美设计完全取材于此。
婚姻作为制度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歌舞剧《彝红》中舞蹈片段就具体展示出了凉山彝族婚娶中的①哭嫁、背亲、抢亲、抹花脸、泼水等娱乐性很强且具有很独特的民俗情趣。彝族舞蹈《喜背新娘》就是取材于彝族婚俗,舞蹈表现的是彝族婚礼仪式中的一个精彩场面。凉山彝族的丧葬形式是以火葬为主,为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与对生者的安慰,有集体唱丧歌的传统,有些地区主客唱诵“阿思嘬”,由两人一来一往边唱边跳。其舞蹈动作优美,唱腔悲凉。
(二)凉山彝族舞蹈与其宗教信仰的联系
彝族是一个有崇拜情感的民族,崇拜自然、家神。彝族有“生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之说。彝族舞蹈《凤凰火舞》取材于彝族“火”文化,舞者利用肢体来表现火燃烧的状态,来体现对火的崇拜之情。彝族人对自然的崇拜也用舞蹈有变现,例如彝族男子群舞《祈福》就表现的是对大自然中水的崇拜与敬仰之情。
三、凉山彝族舞蹈表现形式与动作特征
(一)凉山彝族舞蹈的表现形式
凉山彝族舞蹈多样,③彝族达体舞,是彝族人民来源于生活在劳动中创造的舞蹈,彝语“达体”为“跺地”的意思。达体舞种类繁多,有不同的特点和特色的名称,如“蹢”与“对”脚,其舞蹈动作简练明快、热忱奔放、深沉优美、易学易跳,男女老少都宜,自娱性、互动性很强,逢年过节,堆起火把,围圈跳起达体舞,那更是热闹非凡。凉山彝族仪式舞一般都与唱诵相结合,例如女子群舞《朵洛荷》。由于过去彝族人“打冤家”械斗厮杀动作中演化而来的征战舞,这类舞主要以男子群舞为主。男女群舞《洛惹月》男女都身着披毡,男子挥舞披毡豪迈、潇洒;女子则优雅动人,两者对比强烈,使整个舞蹈充满吸引力。
(二)凉山彝族舞蹈的动作特征
凉山彝族人民热情火热,性格豪放,舞蹈动作刚劲有力,动感强,所以彝族舞蹈节奏明快大方。彝族的舞蹈动作大部分以动态为主,舞蹈造型感也强,并且因所处地理位置的原因,彝族有着高原舞蹈 “顺边性” 的造型特点。彝族舞蹈主要体现在下半身的动作动律,上身动作很少,舞步多以踢踏、拧胯、拐腿、剁脚、对脚为主,在舞蹈过程中穿插撩腿复跺、吸腿,勾脚,蹲跳步等动作,并且加上“跪转”、“撵步转”等技术技巧性舞蹈动作,使舞蹈动作更加丰富。彝族女子群舞《节日的天空》动作以踢踏为主,在舞蹈中,轻轻吸脚,用脚划地,三步一踢,节奏明显 。这不同于藏族的三步一踢,上身动作的幅度是由脚下的动作而产生的,而彝族的踢踏动作是随着身体的幅度而产生的,动作小巧精干,使整個舞蹈显得活泼动人。披毡舞是把披毡披在身上,双手握住披毡两侧边缘舞动,使披毡在空中形成划圆的路线,如美丽的索玛花开放的花瓣一般,动作舒展、优雅稳健。舞蹈《红披毡》就很形象的表现了披毡舞舞蹈风格特征。凉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④《快乐的罗嗦》,采用了群众即兴舞蹈中的甩手和脚部动作的特点,表现彝族人民新的精神面貌和欢乐情绪的舞蹈形象,在发展和创造彝族新舞蹈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四、凉山彝族舞蹈的发展现状
(一)凉山彝族舞蹈的发展现状
彝族舞蹈的创作上有着彝族传统文化基础的保障,现在的彝族民间舞蹈都一直保留着其传统特色,但相比之下云南彝族舞蹈的发展和社会认知程度相对要高一些。所以做好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保护,并进行创新编创和有效地传播与传承是凉山彝族文化迫在眉睫。90年代末,凉山彝族舞蹈曾出现至今都还在演出且作为教学教材在进行教学的舞蹈,例如《快乐的啰嗦》《快乐的诺苏》《红披毡》《席勒的红裙》等,与此同时也发展出如沙呷阿依、沙呷俊楠、馬琳等舞蹈家及舞蹈编导。但2000后凉山彝族舞蹈作品却很少出现在专业的舞台与比赛中。而后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作为西南地区专业舞蹈教学单位,通过对凉山彝族舞蹈进行大量研究与调查后,也在为凉山彝族舞蹈教材而做准备。同时凉山州歌舞团也在不断做出努力编排出优秀的舞蹈作品,例如,女子群舞《情深意长》、歌舞剧《彝红》,还有正在编排的音乐舞蹈诗《阿惹妞》等。相信在接下来的凉山彝族文化事业中彝族舞蹈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二)凉山彝族舞蹈的传承与传播
现如今凉山彝族民间舞蹈分为现代凉山彝族人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祭祀、婚嫁、庆祝节日里表现出来的传统舞蹈,这一类型的舞蹈除了通过长辈给予小辈的教导外,很多彝人生活中耳濡目染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都会起到传承的意义;还有就是目前传播广泛,并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通过专业提炼、规范、编创而形成教材的集体舞蹈——达体舞,其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彝族人民的精神风貌,达体舞目前在民间娱乐活动中影响力和传播度也比较好。作为专业舞蹈,目前各大艺术高校对彝族舞蹈会进行研究和教学外,专业歌舞团体也对凉山彝族舞蹈进行创作和表演。专业的编导进行凉山彝族文化的深度研究后进行舞蹈创作使作品更具有深厚浓郁的人文背景意义。舞剧、歌舞剧等舞台创作也为凉山彝族舞蹈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专业平台。例如彝族歌舞剧《彝红》,其中所有舞蹈动作都取材于凉山彝族传统舞蹈动作并与之进行修改与编创使之与歌曲、故事情节更加贴合。同时影视和网络的传播也更加多元,丰富的为凉山彝族舞蹈提供平台。
五、结语
凉山彝族舞蹈既是我国舞蹈艺术种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递彝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凉山彝族舞蹈风格独特,做为表演性质的舞蹈具有赏心悦目的观赏性,做为舞蹈教材具有很高的民族民间舞蹈训练价值。本文通过解析凉山彝族地区的地理人文背景、文化习俗和与其本民族音乐方面的联系来分析凉山彝族舞蹈产生的原因,通过大量的凉山彝族舞蹈作品来做例子,这样更加形象生动、更加具体的展现出凉山彝族舞蹈的魅力。再者,通过目前凉山彝族舞蹈的发展与现状作为分析途径,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凉山彝族舞蹈,使文章阐述的内容更加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王美英,沙马日体.凉山彝族“哭嫁歌”传承与保护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5).
[2]任昌菲.四川大凉山彝族舞蹈探微[J].大舞台.2012,(02).
[3]中共凉山州委、凉山州人民政府.彝族达体舞[M].西昌:民族出版社.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所属专题:
凉山彝学/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朴喇鼓舞
- 2 玉溪彝剧简介
- 3 彝族月琴
- 4 神秘的哀牢山彝族三笙
- 5 鹤庆吹吹腔
- 6 彝族传统民间乐器 之一 “ 克西菊...
- 7 左脚舞
- 8 彝族四弦弹唱
- 9 情趣盎然的烟盒舞
- 10 彝族妇女(花腰)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