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历史与典故

“以渔为业”的水上人家“普特”族群

作者:陆蔚 发布时间:2014-03-07 原出处:云南日报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数千年来,神奇秀美的高原明珠滇池曾滋润、养育了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流域土地上的子孙后代。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两汉时期,滇池湖中曾游牧活动着一支“以船为居”、“以渔为业”的水上人家“普特”族群。1T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宣统《宁州志·种人》说:“普特水居,以渔为业。”明代天启刘文征著《滇志》卷三十史料记载:“普特”系属滇池地区土著先民彝族撒摩都支系撒弥分支系中居住近水,以捕鱼为业,与“居山者耕瘠土”的部分在生活方式上有所区别而又再次分化出来的一个族群,俗称“水猓猓”,长年逐滇池湖水而游牧为渔。“普特”专指滇池湖这部分渔民或渔户的通称。两汉至明初前,“普特人”主要分布活动于昆阳、海口和呈贡等沿滇池湖畔地区,当时人数共约千余人。明代中后期,在明政府“移民就宽乡”政策的实施下,通过组织“民屯”,大批江南等地汉族人口迁入滇池地区,改变了原来滇池地区的人口分布结构。后经数百年的民族迁徒和融合,原居滇池湖中以渔牧而生的“普特人”逐渐融合于汉族及其他民族之中。
 
  清光绪年间,“普特人”陆续又从上述沿湖地区迁徒到滇池草海之滨碧鸡山麓高峣及新河村、虾塘沟、五家堆等沿草海一带。曾有诗写道:“终朝举网觉心闲,窄窄扁舟任往还。鱼虾得来长街卖,人传家傍碧鸡山。”
 
  “普特人”是滇池湖畔特有唯一之民族或人类群落。“普特人”因常年捕捞于滇池湖中,性耐寒,披发左衽,饮螺为食,肤色呈紫铜色,体格较健壮、剽悍,多无衣,以败网蔽身,水性较“居山者”强;丹须蓬发,泅水捕鱼、乘风扬帆,竞日水中,常与水波俱起,口齿手提湖中巨鱼,为捕鱼之能手,又因常年生活起居于渔船之中,以渔舟为家,故生活所居无定,生活十分艰辛,生活全靠在滇池中捕鱼换米以输税,不事耕种商贾,捕鱼仅仅只能自给,与“居山者”进行着以物易物的简单商品交换;官府的徭役大多不能征派,常由“居山者”代替征派。故有歌谣云:“小小渔船孤单单,浪打日子难上难。人人都说滇池好,海风吹来透身寒。无儿无女缺依靠,有了儿女受煎熬。不是爹娘生错你,只因过着鬼世道。”
 
  “普特人”男挽发如鬏,长衣短裤,布系腰;妇女短裳,著五色短裙,青布裹头,着履,善织网。因生活所居在湖中,多嗜酒,以避寒。婚姻习俗盛行姑舅间表兄妹的优先婚,婚后夫妻感情甚笃,男子出,妇人闭门以待其至,诗人曾写道:“碧峣山下清水塘,三载耕田两载荒。独坐闺中谁氏女,罗敷情好似鸳鸯。”
  
  “普特人”生性勤劳勇敢,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淳朴、耿直、忠厚、豪爽。男作鹊帽,女戴鸡冠,喜作皮屦踏歌为乐,男吹芦笙,女穿缉衣,跳舞而歌,皆有其节。这种状况,正如诗人所描写的:“勤奋勇为易捐驱,鹊帽尖冠服制殊。男子吹笙女跳舞,相将踏踏试歌呼。”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