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历史与典故

彝家英雄南诏王细奴逻

作者:陈光业 发布时间:2014-05-15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在南诏国历史的天空中,王、清平官、大军将等诸多的角色,宛若一颗一颗璀璨的星辰,一起照亮南诏这个祖国大西南少数民族王朝进的道路。他们对南诏的崛起、发展和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重要的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5y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天单表南诏伟业开创者细奴逻。正所谓:中华气度如海。兄弟民族几十个,共创文明数千载。彝家英雄细奴逻,起于巍山走天外。经营祖国大西南,开创南诏十三代。兴亡关乎中古大局,功过任由后世评裁……
 
  从牧耕与山野的优秀青年,变成一个王朝的伟大创始人绝非偶然,他需要拥有决心、勇气、刚果、强大的内心、敏锐的判断力、至高无上的智慧以及盖世的豪情,他必须是一个盖世英雄。
 
  我们先耐心地看看他的简介。细奴逻,又名独逻消,为南诏开国君主,生于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登上蒙舍诏(南诏)诏主之位,改国号为大蒙国,自号奇嘉王,于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卒,在位26年,享年57岁。
 
  虽然这段简介与古今中外所有人物的百度百科一样,毫无特色。但是他的一生,确实披满传奇的青衫。
 
  唐贞观初年,细奴逻与他的父亲舍龙一起,居住在邪龙川(后改称蒙舍川)巍宝山山麓前新村,种地,打猎,放牧。此时,舍龙是一支部族的头人。当时,周边各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山林、牧场、水源、牛羊、女人等等资源,时常爆发争端。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舍龙、细奴逻父子凭借勇猛及智慧,在历经数不清的战争(当然,开始的时候估计只是聚众械斗而已)之后,终于打下一块大大的地盘,他们在邪龙川的南部建立了以乌蛮部众为主,以蒙舍龙的名字命名的部落联盟-—蒙舍诏。诸位,请不要小看这个蒙舍诏,其领地比当今许多小国牛X得多,今巍山南部、南涧大部和弥渡西部都是他家的地盘。
 
  太上老君点化细奴逻(另外一个版本的点化者是梵僧)只是一种传说,只是为了满足古代“君权神授”这种强大的政治逻辑;而另一种说法,也需要认真斟酌一下,那就是白子国的国王张乐进求的禅让,附加金缕鸟和剑入石的神话版本。不要迷恋,这只是一个传说。因为啥呢?“禅让”这种游戏,自尧舜之后就几乎消声蹑迹了。纵观中国历史,就连“父子相传”这种皇(王)位传承的游戏规则在操作不当的时候还会出问题,更何况“禅让”是需要让位给一个与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外人。大隋的杨坚和大宋的赵匡胤,肯定是因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分别从宇文邕和柴荣手上得到了一片大好江山。综上所述,蒙氏大蒙国的这块地盘,肯定不是上天的恩赐,也不是别人的恩赐,而是通过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拼搏得来。一句话,地盘是打出来的。
 
  我的地盘我做主,细奴逻当上蒙舍诏诏主、成为大蒙国奇嘉王之后,开始展现其雄才大略。自称奇嘉王的细奴逻,任人唯贤,他任用武艺高强武将郭郡矣,饱读诗书的文臣波罗旁,神明大士杨波远,倡导民众修文习武,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制定了一条“独奉唐朝为正朔”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全面效学唐王朝,这个决策使南诏国在大唐皇帝的边疆迅速崛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细奴逻效仿大唐体制,实行“六曹”制。所谓“六曹”制就是中央设置六个名为“曹”的管理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职能互不交叉(职能清晰这一点至关重要,规避了交叉职能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放眼当下,不也一样吗?),兵曹管军事,户曹管户籍,工曹管工业,刑曹管刑律,客曹管外交和礼仪。“六曹”制的实行,完善了南诏国的管理体系,同时大大提升了南诏国官僚体系对南诏行政事务的管理能力。如此一来,南诏国的行政管理效率立马倍增。此外,南诏国的高层鼓励贵族子弟学习并使用汉语言文字,并不断派人到大唐内地“留学”,学成归诏后,在诏内开办学堂,大力传授汉语言文字。
 
  南诏国实行货币制,比如以食盐和绢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开辟贸易市场,使不同地区的产品得到互补,并通过税收,增加财政收入;通过与中原人民的不断交往,把中原的制陶、纺织、扎染、食品加工、冶炼等先进手工业技术引进到境内,还对从事这些职业的匠人、艺人采取免收三年农业税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其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南诏国国力强盛,人民富足,经济飞速发展。
 
  南诏国以境内方圆30里的水产茂盛的水潭为依托,修建了纵横交错的水渠;改良耕作技术,在农田耕作中推广使用“二牛三夫”制(注:这种耕作方式,首先得说说“犁”这种当时很先进很拉风的农具。 “犁” 可以深翻土地,而且以牛为动力,节省了劳动力。接着,我们在侃侃犁与牛的完美组合— “二牛三夫”耕作法:耕作时,两牛相距约七八尺,中间横抬一“杠”,“杠”后接续辕犁,一人在前牵牛,一人坐于“杠”上,脚踏辕犁,控制犁铧入土深浅,一人在后扶持犁把。此举,至今在云南的一些地方还可以见到。),使境内很多地区的粮食生产达到一年两熟。
 
  南诏国境内的村社佃民,闲时耕作,战时为兵,全面皆兵,全兵皆民,大大保障了南诏国军队的兵源。冷兵器时代,兵力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当然,也有例外的,在这里,不加累述。
 
  细奴逻是个伟大的军事家,他知道地势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比邻的蒙嶲诏军事力量比较强大,时常兴兵扰境。细奴逻在地势险要的龙于图山上修建了南诏第一座都城—龙于图城。龙于图城使细奴逻无数次成功地抵御了蒙嶲诏的进犯,巩固了新生的蒙舍诏政权。在控制蒙舍川局势后,他又修建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南诏第二个国都——蒙舍城,此举,具有非同一般的伟大战略意义。
 
  当时的南诏国统帅部在军事外交中采取相当明智的“远交近攻”伟大战略。唐永徽年间,大、小勃弄蛮发生叛乱,大、小勃弄位于今云南省祥云县和弥渡县境内。朝廷派左将军赵孝祖前来平叛,并调遣细奴逻派兵协助大唐大军。接到命令后,细奴逻二话没说,亲率数千精兵,急行军赴大、小勃弄,与唐军一起夹击叛军,最终平息了叛乱。是役,细奴逻取得了大唐皇帝的充分信任。在中央王朝的默许下,南诏国趁机兴兵,武力兼并了富庶的白崖。白崖是白蛮张乐进求建立的建宁国之统治中心,遗址就是如今弥渡县红崖。公元653年,即唐永徽四年,细奴逻派遣其子逻盛率使团入唐朝见,南诏国正式归顺大唐王朝。朝廷敕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赐锦袍。自此以后,细奴逻每年都派人入唐朝贡,与唐王朝的关系走向亲密状态。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确如此,南诏国在大唐王朝的庇护下,蓬勃发展。
 
  据涅努巴西《南诏国的宫灯》所述,细奴逻“对民如甘泉,三月不加派劳役,九月不把皇粮增添”;为了国土的安危,“乘骑的战马很少卸鞍,日察一道道隘口,夜看一座座驿站”;对朝中文武赏罚分明。对贪脏枉法之人是严惩不贷,忠臣则是爱护有加。圣主贤明,自然颇受臣民的爱戴和拥护。
 
  细奴逻死后,他的孙子盛逻皮为其在巍宝山上建土主庙并塑像进行祭祀,祭祀日初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四天。其后,蒙氏后人又在蒙舍川西北山立土主庙,曰蒙国土主庙,祭祀祖先细奴逻,祭祀日为每年农历九月十三、十四两天。这样的祭祀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作者单位:大理州彝学学会)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所属专题:

大理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