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历史与典故

助诸葛亮南征有功的彝族首领“济火”

作者:​王继超 发布时间:2023-03-08 原出处:云上毕节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妥阿哲家的彝族姓氏,在妥阿哲这一代时称“济火”或“济济火”。当时,称名道姓习惯上多不称名而只道其姓,故称妥阿哲家为“济火”或“济济火”。
Hj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济火(图源网络)

勿阿纳的第五代孙,在草海之滨举行分部仪式,芒部向南广进发,妥阿哲奠基于白扎戈(今大方)。早在“济火”出生的500年之前,与妥阿哲共祖的兜卧濮、兜凯濮、博凯濮、博卧濮各部在古糯(今贵阳一带)、拜勒(今安顺一带)与最早的土著夷人够葛支系融合,在乌江上游的各支流流域也布满了与阿哲有着共祖、且也有其近支的嘎娜部等各部。Hj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妥阿哲为把各部统一起来,就把自己单一的“蔺”政权加以升级改造,在白扎戈最先建立“慕俄格”政权,随着各小宗支、异姓宗支,甚至于异民族宗支的加盟,“慕俄格”政权日益巩固且强大,在云贵高原先后崛起的十二个彝族“格”政权中,都属于首屈一指。Hj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妥阿哲建立“慕俄格”政权时,周边的环境极其严峻,尤其在西面的广大南中地区,为朝廷代表的太守、地方势力的汉族大姓、土著势力的“夷帅”三股势力所控制。Hj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慕俄格古城(图源网络)

在长期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他们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地方势力的汉族大姓、土著势力的“夷帅”势力往往以“遑耶”的形式结为联盟。公元225年即蜀汉建兴三年春天,诸葛亮率众南征。在诸葛亮大兵压境的紧迫状况下,由大姓和“夷帅” 结为的联盟体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试图借东吴的势力减轻蜀汉对南中的政治、军事压力。“夷帅”高定和建宁大姓雍闿组成统一战线。当“夷帅”高定在越巂(今四川凉山州的昭觉一带)被诸葛亮围困时,建宁大姓雍闿率部救援,却为高定部下所杀,高定很快被诸葛亮打败。孟获在危急与混乱之时接替雍闿的大姓和“夷帅”盟主的位置,继续指挥盟军抗击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大军。Hj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慕俄格”君长妥阿哲时刻关注着形势的变化。二月的一天,白扎戈(今大方)乍暖还寒,布谷鸟率领的各种候鸟联合土著鸟们合唱着动听的催播曲,珠扎(雨龙)山披上各色杜鹃织染的锦袍,这一切,妥阿哲都无心去领略。他像往常一样,在九重王殿,接见各路酋长、或与三十七位穆戳议事,分析形势、制定决策。天色已很晚,就要散朝时,赤水河守将得索惹卡领着一队汉人使者行完必要的礼节后,领头的使者告诉妥阿哲:蜀汉为恢复汉室,在北伐之前,先平定南中,意在巩固后方,却为孟获为首的建宁集团所阻,诸葛丞相率三路大军征讨,中路李恢将军向大彝王借道。妥阿哲应允李恢大军无障碍通过,并好生款待蜀汉使者。妥阿哲急召三十七穆戳,说我们地方与朝廷是唇亡齿寒关系,各部不仅不能滋扰蜀汉大军,还要限在七日之内作好粮草接济的准备,违者定斩不饶。Hj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慕俄格古城(图源网络)

蜀将李恢率领大军行进在黔西北茫茫的原始森林中,山不高,道路却崎岖艰险,日行不过数十里,辎重不便行进,好在各部彝众都不阻道滋扰,要命的是才到七星关,所带粮草几乎耗尽,随后的支援没个着落,而这一切出发前始料未及。Hj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多日行军的队伍已疲惫不堪,不得已在楚敖山安营扎下寨。李恢想:要是能就地征用军需该多好啊!李恢绞尽脑汁,一夜无眠。次日一早,一支浩荡的队伍,后面还有驮着粮草的马匹直奔李恢的营寨而来,为首的一位深目长身、高八尺、黑面白牙,以锦缠椎髻如角状,他就是妥阿哲,径直进大营拜会李恢,并说明专供大军粮草辎重助大军南征的来意。李恢大喜,随即与妥阿哲在楚敖山杀牛,按彝俗钻牛皮结盟。Hj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李恢问妥阿哲贵姓时,妥阿哲说:依彝家的习俗,是取一位有代表性的祖先的名字做姓,他的上二十三代祖先叫济火,因名望大,人们都习惯称他家为济火,济火就成妥阿哲家当时取用的姓。妥阿哲一面源源不断地给李恢供应粮草,一面说服阻道的各德施家族部和血亲的德布部,分化瓦解“夷帅”们的联盟,诸葛亮三军顺利攻下建宁,孟获的投降标志着南征的胜利结束。Hj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蜀汉大军凯旋而归后,诸葛亮和李恢联名为妥阿哲表功,蜀汉王朝即封济火家的妥阿哲为“罗甸王”,其“慕俄格”自然就是“罗甸国”。“罗甸国”延续到唐时称“罗氏国”,宋时称“阿者国”,元明清时期实行土司制,分别为“亦溪不薛宣慰司”“贵州宣慰司”“水西宣慰司”等,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结束地方民族政权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前后共沿袭了一千四百七十四年。Hj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作者简介:王继超,贵州省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原主任、译审。享受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毕节市市管专家,2002被评为毕节地区“首届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贵州省古籍保护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和毕节市彝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等。整理翻译有《彝族源流》、《彝文典籍图录》等和著述《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贵州彝族》、《彝文文献翻译与彝族文化研究》等,公开出版著述四十余部、近百卷、一千八百余万字。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999年10月和2005年5月,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个人)”称号。国家民委、国家文化部表彰的全国古籍整理先进工作者。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