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族民间舞蹈 绚烂多姿的人文艺术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阿细跳月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云南彝族的民间舞蹈最为丰富多彩,并因地域、支系的不同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最早流传于路南圭山和弥勒县山区,是彝族阿细支系最喜爱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跳月又名“跳乐”,阿细语称为“高斯比”,意为快乐的跳,撒尼语称之为"三弦比"即三弦舞。据说它是由阿细古老的民间舞蹈“老人舞”发展而来。
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里各村的人们常相聚在一起,进行各种娱乐,而跳月则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平时,当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小伙子用竹笛吹起燎人心动的旋律,大三弦弹起热情奔放的曲调,于是在场坝上,在松林里,姑娘们便踏着轻快的节奏走来,面对小伙子拍手起舞,令人心醉的阿细跳月便开始了。他们在跳月中相识、相爱,跳到月落,跳到日出。"跳月"分为青年舞、老人舞、娃娃舞三种。其基本舞步是跳步和三步乐。青年舞节奏明快,动作跳跃旋转,情绪热烈奔放,充满青春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老人舞节奏缓慢,动作在三步乐的基础上可自由发挥,有时轻抬脚在空中边跳边旋转数圈。娃娃舞,跳法是三步乐,有时改蹬脚为点步,或把一只脚搭在另一只腿上,边跳边唱,具有一定的游戏性。阿细跳月通常用大三弦、小三弦、二胡、高低音笛、木叶等伴奏。
烟盒舞
烟盒舞
主要流传于石屏、建水、蒙自、开远、元江等县。跳舞时每人两手各拿一只竹皮或水冬瓜本薄片制成的烟盒。用手指弹响烟盒底,控制舞蹈时的动作节奏。因而取名烟盒舞。烟盒舞又称为“跳弦”,“跳罗”,“跳三步弦”。
其舞蹈动作分为正弦(也叫母弦)和杂弦(也叫子弦)两大类,跳时要先跳正弦,再跳杂弦。伴奏乐器有四弦(月琴)、笛子、二胡等。
正弦包括了三步弦、二步弦、斗蹄弦、歪歪调等10多种舞蹈动作,只有乐器伴奏而无唱词。杂弦表现内容较多,大多数动作都有唱词,表现劳动的有戽小细鱼、踩谷种、踩茨菇等。表现爱情的有大理弦、三妹子等。杂弦共有舞蹈动作七、八十个,动作比较复杂。
烟盒舞一年四季都可以跳,在流行区域,由于它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的社交方式之一,因此人人会跳。它是彝族人民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集体创作,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一种舞蹈。
打歌
打歌
打歌主要流传于楚雄、大理、丽江、保山、临沧、思茅、玉溪、红河等地区的彝族聚居区。各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因此又称跳歌,打歌,打跳,跺左脚,左脚舞,跌脚和跳笙等。打歌是一种集体舞,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有时甚至上千人。打歌时由吹芦签,笛子,弹月琴,四弦者在圈内边吹、边弹、边舞蹈,其余舞者,围成圆圈,按芦笙、笛子、月琴。四弦的节奏,踏地跌脚起舞,舞步有踏、跺。跳、抬腿、甩、跨房等步伐,有“八脚穿花”、“花蝇磋脚”、“十字开花”、“公鸡摆尾”、“老牛搓背”、“雄鹰展翅”、“喜鹊登枝”等舞蹈动作。打歌时还要唱打歌调,打歌调曲调固定,短小优美,活泼跳跃。歌词除传统歌词之外,往往即兴创作,此间彼答,相互诘难,互较才智。
彝族打歌历史悠久,唐代以来,汉文史籍和方志文献多有记载,巍山细奴逻巡山殿文龙亭的墙壁上,绘有一幅清代彝族打歌壁画,在龙鳞虬枝的大松树下,数十人围成一圈,圈内一人吹笙,一人吹笛,一人起舞,与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形式完全相同。解放后,打歌曾参加过国内外的歌舞表演,深受群众的欢迎。
四铉舞
四弦舞
四弦舞流传于峨山、新平、双柏等县和姚安县的部分地区,彝语称“叶切比”,意为弹着月琴跳舞。汉话称为四弦舞或丝弦舞。跳四弦舞是彝族男女青年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方式。他们往往通过跳四弦舞相识、相恋,结成伴侣。四弦舞有固定的曲调,有的曲调还有固定的唱词。跳时男的弹四弦,女的拍手而舞,手部动作少,两脚上动作变化多,有“抬脚”、“踮脚”、“对脚”、“踢脚”、“别脚”、“患脚”、“搭脚”、“压脚”、“前后赶”、“翻半翻”等十几个动作。最基本的步伐是抬脚步。其它步伐都是抬脚步的发展与变化。四弦舞柔和抒情,在彝族舞蹈中别具风格。
花鼓舞
花鼓舞
彝语称为“热波比”,流传于峨山县、双柏县一带,其在彝族舞种中表现形式比较独特,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观赏性和文化性,民族特色浓郁,风格突出。是彝族文化中具有较好代表性的舞种。彝族传统的花鼓舞使用的表演道具一般为一龙头、四筒腰鼓、一面锣、一副大锣、一副小镲以及鼓锤和毛巾。
表演时,伴奏者(一般3人)手持锣、钹、镲在场边站成横队,队形及位置一般不固定。他们在场外敲打伴奏,不参与舞蹈。其他五个“舞蹈”队员,则站在场中间,有一名叫“龙头”的师傅持龙头(也称菁鸡尾)领舞(菁鸡尾事实由一根木棒,在顶端雕上龙头,插上菁鸡尾巴,扎上各色彩带进行装饰,有的还在彩带上缀有几面小圆镜。)掌龙头者是鼓队的指挥,舞蹈场面及动作由“龙头”示意而变换。掌龙头者常左手持龙头,右手握毛巾,双手上下交替舞动,有时左手握龙头颈部做支点,右手握龙头尾部对着左侧上下舞动,很多时候是双手握住龙头尾部对着左侧上下舞动,很多时候是双手握住龙头中部,在身体两侧绕八字花。其他四人每人用红布系一花鼓于右肩垂至左腰际,胸前缀一面小圆镜,左手甩动一条毛巾,右手拿鼓槌敲,合着鼓钹身边敲边舞。基本动作有:蹲步、钉子步、跳沟步、剪子步、慢鼓、转鼓;舞蹈图形有;单穿花、三穿花、五梅花。三角尖、一窝燕、一颗印、拜堂、磨面、裹白菜心、龙摆尾等。舞姿矫健有力,粗旷豪放,节奏鲜明,由于整个舞蹈在弹跳中进行,并有小腿空中划国两圈和空中成膝等难度较高的动作,因此不能形成群众性的舞蹈,也不许妇女参加跳。逢年过节或办丧事时,请各村的花鼓舞班子来跳。
乐作舞
乐作舞
主要流传于红河、元阳、金平、绿春等县,以红河县的理施、大新寨两地,保留得比较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罗作舞是一种有唱词有伴奏的集体舞蹈,乐器有四弦、三弦、二胡、笛子等。有踩荞调、撵调、三步弦、斗脚、经弦、边边弦、擦背、翻身、游调等动作。舞步优美欢快,节奏感强,是彝族男女青年喜欢的一种舞蹈,垤施的罗作舞,曾参加过云南省和全国少数民族群众艺术观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