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历40多道工序焕发光彩 凉山彝族漆器未来如何发展?

作者:吴梦琳 发布时间:2015-08-20 原出处:四川日报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凉山彝族漆器文化研究》出版——
 
    近日,《凉山彝族漆器文化研究》正式出版上市,这是第一本系统研究凉山彝族漆器的图书,从漆器的产生、发展、革新、传承等多个方面对漆器进行了介绍。2008年,彝族漆器的制作工艺就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日前,记者在西昌见到了这本图书的主编、彝族文化研究学者、西昌学院教授曲木伍各和阿牛木支。在他们看来,除了梳理出彝族漆器的产生和沿革,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文化研究,让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继续绽放光彩。
 
    找寻漆器记忆
 
    2007年,曲木伍各和阿牛木支等人就已经开始关注漆器的发展动态,进行现状和发展模式调查,并获得凉山州科技局立项支持。阿牛木支告诉记者,他们走访了西昌、喜德、昭觉、美姑等多地漆器制作、销售人员,经过几年田野调查,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并拍摄了上千张图片。
 
    据他们调查,传统的漆器制作,需要经过4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之间有严格的时间间隔,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年半载,而且全靠手工完成。制作工序中,割漆(从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漆树的树干中取出汁液、经氧化后形成黑色的土漆)、选料、绘图是技术要求最高的工艺,对温度和湿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彝族漆器采用的涂料,主要是用当地产的土漆、石黄矿石、丹砂等调制而成,通过脱脂等工序,使其无毒、无异味且耐高温、耐酸碱,能够长期保持鲜艳颜色不褪。事实上,过去的漆器除了使用木头,还会使用牛羊角、牛羊皮、竹子等原材料制作,后来由于制作成本太高等原因而逐渐被淘汰。
 
    记者翻看图书发现,书中图文并茂,几乎每项内容都有相应图示,包括整个漆器传统制作流程,同时,他们对漆器进行了分类性整理介绍,一千多张图片,最终选用了三百多张。“凉山地域广阔,不同地区漆器的造型和纹饰结构会有一定区别,但色彩都是一样的,以黑红黄三色为主。”阿牛木支说,按照用途分类,漆器主要分为生活用品、祭祀用品、装饰用品、兵器、马具等。
 
    在他们看来,漆器其实很大程度上正表征着彝族的一些生产生活习性,是这个民族古老生活的一部分记忆。例如漆器造型中的牛角杯、野猪蹄杯,都是源于彝族先民与这些动物的亲密关系,餐具中基本都是平底,而且带有圈足,与彝族长期以来席地而坐生活习性有关。
 
    探索后续发展
 
    近年来,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原材料逐渐难取等原因,漆器的功能也逐渐从生产生活用品变为了工艺品,从常见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变为一种需要传承和发扬的文化遗产产品。在图书编写中,作者们除了走访很多民间漆器手工艺人,还走访了州内不少漆器工厂,一部分走向成功另一部分却运营失败。
 
    实际上,由于制作工艺精湛,彝族漆器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多次国内外相关展演活动中荣获大奖。在阿牛木支等看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凉山漆器迎来了另一个春天,但同时也面临着劣币驱逐良币、市场发育不充分等问题。
 
    据他们介绍,目前漆器技艺运用较广的是餐饮行业和彝族特色村寨建设,大量彝族漆器文化元素被运用在城市和新农村建设中,同时一些小挂件、小饰品等旅游纪念品物件,也被游客所喜爱。“整体看来,目前漆器销售缺乏系统营销网络,缺少专业营销人员,主要销售市场依然是凉山本地,外部市场还未充分拓展。同时漆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采用现代流水线生产而成的工厂产品质量不好却因价格便宜畅销市场,对手工艺者造成很强冲击。”阿牛木支说。
 
    另一方面,制造传统漆器的漆树、桦槁、杜鹃等材料,也因禁止砍伐而逐渐减少。对此,他们提出建议,可否对这些相关林木进行整体保护,按照区域打造彝族漆器文化生态村,保障彝族漆器原材料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发展。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所属专题:

彝族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