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论阿细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作者:佟金兰 蓝夫 发布时间:2013-12-19 原出处:红河日报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彝族是云南繁衍生息历史最悠久、人口最多、居地最广、文化最富集的少数民族。在我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强省的进程中,彝族文化光彩夺目问鼎云岭。在彝族文化的众香园里,其支系阿细人的文化独具风韵,领舞彝风。
 
  彝族支系阿细人主要聚居于弥勒县,部分散居在石林、泸西、丘北、华宁等县。周边与本族间的撒尼、阿哲、阿乌、古泼、白彝、黑彝等支系和汉族、壮族、傣族等相居。彝族阿细文失传已久至今不存,风情风俗与周边支系同胞和其他民族差异鲜明,自成文化独具特色。撩开面纱走出大山融入时代的特色文化有大众欢舞阿细跳月、追祖遗风阿细祭火、创世纪史诗阿细先基、阿细摔跤、阿细杂耍(霸王鞭、铁链舞、刀舞、舞狮子、跳猴子)等。如今,阿细跳月、阿细先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讲阿细文化,必谈阿细跳月,因为它是阿细人的骄傲,彝族的骄傲。1946年,阿细青年在张冲将军的支持下首次到省府昆明公演,费孝通教授观后撰文《让艺术在人民中成长》的时评褒赞,闻一多教授为阿细跳月定名;1950年国庆,一批阿细青年进京献演,毛主席观看后还与演员们合影留念;1952年部分阿细青年随中央慰问团赴朝为志愿军将士和朝鲜人民军官兵表演跳月;1954+年“阿细跳月”作为我国优秀民族舞参与波兰华沙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会展演;1999年昆明世博会,阿细跳月三进会场。
 
  阿细跳月以优美的音乐旋律、欢畅炽热的舞姿受到世人的瞩目和喜爱,走出大山,走出弥勒,走出云南。点击“百度”搜索《阿细跳月》,有70多个页面列篇多方位多视野宣传推介阿细跳月。以阿细跳月音乐为节奏演绎的健身舞走进大众广场和校园,以阿细跳月音乐为编演的杂技在国际上夺魁,阿细跳月音乐交响曲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一方面,以阿细跳月为领军的阿细跳月文化越来越受到外界青睐、钟爱。然而,另一方面,在阿细跳月的原生态地,精通阿细文化的民间文人毕摩越来越少,市场经济的涌入,价值观的异化使年轻后生走向城市后渐渐对祖传文化传承失去了兴趣。阿细彝区传统优秀文化的“水土流失”日益显现。保护和传承阿细文化显然成为时代课题应予以重视。
 
  一、发掘收集整理口碑文化。阿细文化口耳相传,阿细先基、指路经、多种祭祀均由艺师、毕摩、祭司一代代的师徒相传承袭。面对当今这些阿细跳月“文人”的渐行渐少,有必要投入财力、物力、人力进行发掘收集与保护。(一)要做好民间艺术的普查,搞清人文资源。(二)要分门别类进行录音、音意注释、彝汉翻译,制作光碟或印刷成书,或为典藏、或为史籍等。(三)要对族内进行传习,对外进行宣传推介,让优秀的民族文化成为世界文化。
 
  二、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人传承人带好徒弟薪火传习,积极推荐出类拔萃的艺人跻身为州级、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阿细文化口耳相传,所以师者愿授其艺,习者要心有灵犀,脑要灵活,聚精会神方能出神入化。要把传承和弘扬阿细文化置于阿细旺盛生命力和风情浓郁的文化影响力的高度来审视思考,谋划布局。政府文化部门要把阿细文化的发掘开发与弘扬作为建设弥勒文化乃至红河文化的重要位置来实践。在收集整理口碑文化的基础上,趁年长毕摩、先基歌手、祭司还健在的余年,在经济上给予力所能及的扶持唤起他们对艺术的挚爱,鼓励他们将技艺倾情传授给后代。乡镇、村等基层组织更要热心阿细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动员一批批有志者、爱好者向老艺人习艺,续传文脉。同时,将在传承与弘扬阿细文化中表现出色者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推荐,让艺压群芳的优秀民间艺人逐级跻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之列。
 
  三、把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为核心的“阿细祭火”地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钻木取火的发明和对火的利用,使人类祖先们从动物中提升飞跃为高级动物而向文明演进。崇火是人类共同的原始崇拜,随着近、现代文明的加速,人们对火在改造自然中的作用逐渐淡漠了。然而,至今在红万村保留着传习祭火的活动,再现了人类的始祖在那年那月的取火活动和火苗冒烟后激动万分的狂热场景。越是古典的、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红万村的阿细祭火一经外界知晓寻根者纷至沓来,阿细祭火成为一份文化珍品。要下决心和气力,借鉴阿细跳月、阿细先基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在红万阿细祭火地已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的基础上申报为国家级保护区。诚能如此,三足鼎立必将把阿细文化推向世界前列。
 
  四、引进大批文艺工作者和媒体记者来采风、采访体验,创作出更多得心佳作弘扬阿细文化。媒体融入时代,媒体的关切点就是世界的关注点。阿细文化的魅力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竞相绽放的时代,阿细文化再也不能墨守“酒香不怕巷子深”,而要主动出击,进行总体策划、版块打造、内引外联、合创品牌地宣传营销。
 
  2009年的世界人类学大会与会者到弥勒西三镇可邑村考察,近百名记者探访可邑村就是很好的宣传。一篇文章的宣传、一部影视剧的问世往往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影响,要真诚欢迎文艺工作者进入彝区作深度的生活体验,写出上乘作品并改编拍成电影、电视剧,让外界一提起剧本之名就知晓其文化的发祥地和文化特征。
 
  五、最大集成地普及演绎和弘扬阿细跳月。阿细跳月是阿细文化的代表作。弘扬阿细文化,首当普及和演绎阿细跳月。在阿细人集居的村庄要有相当的热心跳月者,让男女老少们都有三弦 一响脚根就痒的起舞激情,把阿细彝区连动成歌舞的海洋,让祖先创造的艺术生生不息地在故乡原生态地保存传承下去。在阿细跳月原生态的基础上,让学有所好所专的艺术人才再传承其它门类的阿细文化,涵养好原生态的文化生机活力。其次,要把学会阿细跳月全面进入阿细彝区的小学和初中校园。原生态的阿细跳月是门艺术,特别是男子,需要具备娴熟的手弹大三弦、嘴吹笛子的操作技术,从一个热爱者成为会自如弹跳的表演者需要一番有心用心的苦练。
 
  在小学、初中阶段时对彝族学子进行本民族的文化精品洗练,这对于一生爱好本民族文化和会传承本民族文化尤为必要。第三、要组织精干人员将阿细跳月商品化地走南闯北进入都市文化中去检验和创造经济价值,在播撒社会效益中实现经济效益。第四、要进一步把阿细跳月演绎成大众化的健身康体舞走上广场,走进社区。音乐优美,旋律欢畅的阿细跳月易被平民百姓所接受,编排成广场大众舞的节拍与舞姿在社会上普及有它的生命力,要因势利导编成简约的舞蹈进入百姓娱乐圈。第五、利用阿细跳月的文化元素集成综艺提升音乐品位与文化价值,在广阔的艺术天地施展魅力。第六、致力将弥勒县城打造为展示阿细文化艺术的窗口。弥勒曾经是云南省最早成立彝族自治区(县)的地方,阿细彝族大部分居住在弥勒县,阿细在弥勒彝族各支系中人口最多。县城里常年活动着由居住县城的阿细人组成的多支跳月艺术队。逢年过节,县城周边的阿细人总会自发地组织起来进城展演阿细跳月,弥勒县城事实上已成为展示阿细文化的窗口。现在需要的是众人拾柴把弥勒县的阿细文化之火烧得更旺,让弥勒成为大展阿细文化的领地。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