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者聚滇呼吁保护彝族“绥江岩画”
中新网绥江10月20日(记者刘云张宇娴)“2013中国藏彝走廊学术研讨暨绥江岩画论证会”20日在云南绥江县开幕。来自全国的30多位从事岩画研究与保护的专家及考古学者聚集绥江对新滩岩画内涵进行研究解读,共同呼吁保护好这一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传。
绥江新滩岩画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刻画了日、月、虎人一体的图案,以岩画记事的形式证明了曾经存在过的太阳历和六祖分支的真相,找到了彝族历史上天人合一的证据,解决了彝族在西南地区没有史前考古证据的问题,也佐证了费孝通先生1979年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的实际意义。
来自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古文献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聂鸿音先生堪称,这些岩画和符号,从某个地方某个点产生、发现并扩散,反映了不同文化在不同区域的历史源渊,它记录的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一段历史,它的神秘需要一种符合逻辑的论证。
中化文明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黄懿陆先生认为,绥江新滩岩画图案文字最明显的特征为彝语“奕姆索嘎”,意思是黑彝头人的姓名,“索嘎”是名,意为“财运旺盛”、“富裕”。他认为在当时彝族六祖分支时,是先辈对后人的一种祝福,也预示着新图腾的出现,民族团体进入了一个史前与历史的分界线。根据解读出来的绥江岩画,证明了在远古云南出现之后,迁徙自中华大地的人类社会共同体都归属于中华民族的一个整体,彝族在历史上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黄剑华认为,最早的岩画不是器具刻上去的,是用动物的血和矿物原料混合绘出来的。刻画的工具与时代有着很重要关系,商周出现的青铜器,所以应该思考岩画的时间和刻画物是什么,它对研究巴蜀文化和彝族文化有着重要关系,因为彝族六祖笃慕与古蜀第四代蜀王杜宇有着密切联系,从绥江新滩岩画延伸到巴蜀文化会很有意义。
绥江地处金少江下游南岸,为川滇两省宜宾、凉山、昭通三州市结合部。2000多年前,就有先人聚居生活的足迹,是古滇文化、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交融地。2004年发现的绥江岩画文字摩崖就是绥江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根据专家对绥江岩画的研究解读,在金沙江流域这些通道中,说明了藏彝走廊中的主要通道昭通盐津、豆沙关这一带的历史远比人们传统思维当中的认识要早得多。从抚仙湖到曲靖,然后经过昭通盐津再到绥江,然后沿着金沙江下游到达中原的这条路线,应该就是藏彝走廊的一条主要通道。
目前,300多个古彝族文字及祭祀图案,近1000平米的岩画区,在酸雨的腐蚀下仅存寥寥。此次研讨会对于提高岩画研究水平,推动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绥江岩画的价值和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指出“藏彝走廊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天道“,是云南为中华文明形成在构筑的“康庄大道”!绥江岩画则是中国的“画诗”与“信使”!与会专家学者呼吁,保护绥江的岩画,已经刻不容缓。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