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边彝族谱系文化
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贵州及广西等省和自治区,全国的彝族人口有800多万,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与我国相毗邻的越南、缅甸、香港及远在大洋彼岸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彝族居住。彝族神话史诗《勒俄特依》将人类的演化史追溯到了距今数万年前的人类远古时代,号称亚洲人类始祖的元谋猿人的发祥地就是今天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元谋地区,彝族的经书上有记载的彝族谱系可以推算到近200代。
在四川境内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中心,形成了全国最大、最集中的彝族聚居区域。这一地区正处于中国的西南,四川盆地南端,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境内山高谷深,自然风光旖丽,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历史上一直处于一种非常封闭的自然状态,因此这一地区居住的彝族的习俗和文化极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彝族传承和延续了彝族最为古老的生活习俗,保存了彝族最为完整的文化传统,使得这片土地更加的妩媚动人。
彝族人按其姓氏分为若干个小的部落群体,若干个小部落群体又依照其父系血缘,构成了一个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式群体,这个群体彝族人自称为“伟”(也称“呲伟”或“玛支呲伟”),习惯上我们称之为彝族“家支”。每个小的家支都有自己的家谱,若干个小的家支,就有若干个小的家谱,每个家谱都按父子联名制,将一代一代男人的姓名串在一起,形成一条巨大的族谱链环。代代相传,环环相扣地联结起来,成为一个长长的彝族家支族谱系统。这样的族谱可以上溯到数千年以前各个小家支的共同祖先,及这些有名望的祖先所创造出来的丰功伟绩。无数先辈的分支、迁徙、繁衍和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也记载在各自的族谱体系中。族谱是彝族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的档案,是记录彝族人繁衍迁徙的珍贵文献,也是彝族人探祖认宗,寻亲访友的身份依据。有“不背自家谱,族人不承认;不背母家谱,母舅不承认”的尔比。所以说分散在民间的彝族谱系不仅反映了彝族人的家史,而且记录了彝族社会发展的历史,是彝族繁衍和发展的珍贵档案。彝族人以口传或书载的形式,不断地延续和传承着自已的族谱,至今彝族人仍然保存着这一文化传统。每家每户的家谱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彝族一个无比宠大的族谱系统,这就像一棵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的巨树,每一根细小的根须都联结着粗大的树根;也像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历史巨篇,记载了从远古神话时代到现代文明时代的彝族发展史。这不仅是彝族民间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宝贵资料。
彝族的家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部落群体,这个群体通过谱系维持着部落群体内部的血缘关系,以血缘为纽带,保持着部落的繁衍和发展。彝族的族谱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文化群体,一个父系血缘的部落群体,产生若干个部落的分支,若干个部落分支又产生若干个更小的分支。这若干个分支和分支系统就构成了一个以父系血统为纽带的较为完整的部落联盟群体。在这个以父系血统为纽带的部落联盟群体中,每个分支又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家支,这些分支或小的家支有着共同的称谓,同时又有各自的姓氏,因此,要想弄清这内部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各大家支都有自己的姓氏,不过他们都属于同一个父系血统部落。在每个家支内部又有不同的小分支,这些分支仍然要用分支第一代人的名字(或者用居住地的地名)为自己的分支命名,以便于与其它的分支区别开来。形成同宗姓不同,同姓不同宗的现象。
彝族家支的分支活动是“里穆”,里穆”的意思是祭祖,由于部落自身发展的需要,同一个父系血缘的家支要分成若干个具有姻亲关系的部落时,就要通过举行“里穆”,召集部落,举行盛大的集会,祭奠先祖,通过部落联盟大会举行分支仪式。在仪式上把数个或若干个家支分离,组成可以联姻的部落联盟。在凉山彝族的历史上,古候和曲涅两个兄弟部落从云南进入凉山美姑境内时,就在美姑进行了一场浩大的“里穆”祭祖分支活动,古候向左分支,曲涅向右分支,成为今天四川彝族的共同先祖。
彝族的家支成员地位平等。彝族按代记录历史,按辈份区别长幼。彝族以家谱推算代数,代数少的为长辈,代数多的为晚辈。相同代数的按祖先分支的长次论资排辈,分支时是长兄的其子孙后代也是长兄,分支时是次子或幺弟的其后代子孙仍是次子或幺弟。在彝族人家里作客,一般坐在上方的都是长辈或兄长,坐在下方的都是小弟或晚辈,他们将长幼和兄弟融进了自己的生活习俗之中。
综上所述:父子联名制彝族谱系既记载家族世系的成员,也记载家族成员的重要活动,记载家族历史沿革、兴衰变化及世系繁衍等。谱系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它是同宗共祖人们血亲家族成员花名册,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档案资料。它将一代一代男人的姓名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条巨大的族谱链环。
(二)它是一个家族发生发展变化的记录。谱牒记载各个家族祖先来自何地,每代人中谁迁到哪里去。
(三)它是联结亲缘关系的图谱,联结家族亲缘的个体,维系著本家族,成了维系国家的基础。在那里,人们看到,一个家族的成员中,不论高贵或下贱的,也不论是当官的或一般老百姓,不管住城里或乡下,也不管是否有成就都可以在谱系中找到自己的身份,找到自己共同的根,找到彼此间的亲缘关系。
(四)它是一个家族成员亲缘关系的见证,也是家族成员间联系的纽带,是家族子孙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的重要凭据。
(五)它是家支内部成员联姻的依据和凭证。同宗不同姓,没有举行“里穆”分支仪式家支不通婚,同宗同姓的家支成员绝对不通婚姻。
以史定世系,以谱明世家,家族有谱系,认亲背家谱,开亲看谱系。随着时代发展,科学进步和政治变革而发生各种变化,与家族家庭紧密相联的谱牒,既与历史、文化、道德、风俗相联系,也与新社会风习相沟通;既是历史的体现,至有现实感;既古老又新鲜,修谱和续谱既是继承,也在发展。彝族谱系,不仅是彝族传统历史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学专家和学者,经过30多年的田野调查、搜集、研究和整理,终于编写出版了《凉山彝族谱》。《凉山彝族谱》是大小凉山彝族谱牒源流的精华,是彝族谱系学者和彝族历史爱好者的重要工具书,为“马边彝族家族谱系”的调查、搜集提供了条件。
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小凉山区,据《马边彝族自治县县志》记载,彝族先民早在南北朝时期,已陆续在小凉山区活动而居住下来。在唐宋两朝,小凉山已经形成了马湖和虚恨两个彝民部族。马边是南昭帝国的前沿阵地,是诸葛亮南征的一个据点,是哀牢山彝民起义军上将军李学东的故乡。在马边彝族聚居区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彝族历史故事和英雄传奇故事。
马边彝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在上世纪80年代初步调查和统计,长期居住在马边的彝族姓氏有200多个家支。马边彝族的构成是:为了寻找理想居住地的古侯系和曲涅系,经过马边时留下的部分彝族先民;明末、清初被迫迁徙的彝族先民;在大凉山经过祭祖分支后正常迁徙的彝族先民;民国时期强迫迁入的大凉山彝族先民和进入马边彝区进行经济贸易活动而居住下来的其他民族。在过去,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等原因,大小凉山的彝族失去紧密联系,使进入马边的彝族先民与大凉山的家族、家支失去联系和沟通,因而马边彝族老人在口传家谱时难免出现漏代、添代和错代现象,产生家族、家支的家谱不能准确衔接,甚至出现错接和误接现象,影响家族和家支的社会地位。
“马边彝族谱”的调查和搜集,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工作量大、时间长、涉及自治县内彝族聚居的每个乡镇、每个村庄,还涉及古侯和曲涅两大彝族家族的每个家支、房、室,甚至涉及邻县的彝族聚居地区。“马边彝族谱”的调查和搜集,准备用3年的时间进行分片区住镇田野考察和搜集民间材料;第4年组织自治县内彝学专家和彝学爱好者,对所得材料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查阅有关彝学资料和书籍,通过科学分析加以论证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整理、编辑和出版《马边彝族谱》。
彝族是烈火一样热烈的民族,彝族是烈酒一样醇厚的民族,彝族是大山一样忠厚的民族。彝族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深深地植根于彝族人的精神世界之中,融于彝族人的风俗人情之中。彝族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膘悍勇敢的英雄主义,纯朴友好的待人态度,聪明智慧的创造精神,勤劳善良的生活习俗,透射着一个优秀民族所具有的迷人风采。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