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在深山天下闻――双柏县发展民族文化侧记
哀牢大山深处的贫困县双柏,以其富有的民族文化名扬滇区,誉满中外,以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天鹅笙等为主的民族文化正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具魅力的表现形式,吸引着海内外的文化现象探寻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双柏也因此被专家学者们誉为“民族文化的宝库”和“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故乡”。
双柏在古时谓之南安摩刍,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文化、民族饮食文化、土掌房闪片房类特色民居等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自1985年云南省民族文化调查队深入双柏实地挖掘民族文化宝藏至今,相继发掘出了被视为彝族“根普”和“百科全书”的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彝族叙事长诗《月亮银儿子和太阳金姑娘》、《阿卜多莫岩》、《喜鹊姑娘》、《阿卜多莫石》、《迭咪开益得》,整理出了双柏《民间文学集成》、《民间舞蹈集成》、《戏曲活动概况》以及彝剧雏型《阿佐分家》等一些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赛玻嫫》被译为英文在国际上公开发行成为畅销书。还有成书比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早十二年的彝文医书《齐数书》等一些彝文文献珍本。双柏的民族有历史也有文化,有祭祀族类图腾崇拜的老虎笙,有奠祭自己祖先火把节的大锣笙,有反映远古祖先繁衍生息的小豹子笙,在民间通常节日喜庆中另有天鹅笙、龙笙、青棚笙、葫芦笙、穿花笙、撒秧笙、合脚笙、闪闪笙、四弦舞、三弦舞、花鼓舞等民族舞蹈,民歌有啊噻调、四句长腔、阿乘佬、火把节古歌等彝腔彝调。一年中还有虎神节、火神节、开街节、祭龙节、火把节、哀牢山彝族狂欢节(即农历七月十五鄂嘉“鬼节”),这些都是民族民间文化的珍存,是研究彝族文化的“活化石”。安龙堡乡的彝族民间艺人李富强凭借山旮旯里的四弦舞又唱又跳地跨进北京城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双柏彝族学者李友华的论文《彝族火把节大锣笙的习俗文化内涵》登在日本的学术杂志上,并在傩戏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获优秀论文奖,李友华本人也应日本学术界邀请到日本参加了民间文化学术交流活动;法裱乡小麦地冲的彝族农民跳虎队漂洋过海渡东瀛演出,令日本民众叹为观止;民间传统文体项目打陀螺独领风骚,双柏小蛇螺从山沟沟旋转到省城昆明,接着打到大上海,继而打到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下的西藏,又是OK又是扎西得勒,在近几届全国民运会、农运会上揽金夺银。
双柏民俗民间文化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史料价值,吸引着国内外的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珠江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传播媒体深入实地摄制双柏民族文化节目,并在荧屏上播放,编播的双柏民族笙舞获得了中央外宣办彩虹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节目奖、云南电视台节目奖和楚雄广播电视节目奖;美国、法国、日本、广州、上海、北京、台湾等地专家学者慕名而来,兴高采烈地投身双柏民族文化源地蹲点潜心考察、体验生活,接受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熏陶,细细咀嚼双柏民俗文化韵味;双柏民族艺术团将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天鹅笙等民族歌舞进行艺术加工改编,并搬上舞台演出成功,先后到海埂民族村、云南省军区和世博园表演,并应邀到山东省威海市演出了两个多月,到上海浦东新区大剧院演出了半个月,到法国蒙多瓦市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在法国的17个城市和山村演出了51天。
墙里开花墙外香,双柏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到了挖掘、整理、加工和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了民族文化陈列馆,积极采取措施抢救保护濒临失传的彝族图腾面具及民间老艺人老毕摩(即主持笙舞司仪的人),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县农村文艺汇演,并拟制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县实施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计划建设集民族建筑、民族歌舞表演、民俗风情展示、民族风味小吃、民族工艺品为一体的民族风情一条街,建设以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天鹅笙等笙舞为主的民族文化基地,以及以彝家木陀螺为主的民族体育基地,计划筛选、推出一套代表双柏彝族服饰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祝酒歌,推出代表中国彝族虎文化的虎神节,建一个能容纳800至1000人的民族剧院,建一个民族文化广场,建一个集收藏、研究、展示为一体的民族博物馆,建一个民族文化资料库,出版哀牢系列民间文艺作品,建一所民族中学,开发民族医药和民间工艺品,计划培养一批有一定水平的研究、创作、编导、表演双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才。
目前,双柏县委政府正着力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名县,倾全力唱响民族文化大戏,汇浓情谱奏经济社会发展新乐章。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