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彝族花鼓舞入选国家非遗项目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峨山彝族花鼓舞入选!
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8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140项。截至目前,国务院共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557项。
彝族花鼓舞 郭晓君 摄
彝族花鼓舞,彝语称“者波必”,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传统舞蹈。过去用于传统丧礼,旨在送灵归祖,现在,彝族花鼓舞适应社会发展,衍生了艺术表演新功能,每年的“咪嘎哈”、“开新街”、“火把节”等活动都有花鼓舞表演。彝族花鼓舞,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县塔甸、富良棚、岔河、甸中、与大龙潭等乡镇,辐射至晋宁、玉溪、双柏、新平、元江、通海等毗邻区县。
柏云飞 摄
据峨山县藏明朝中期手抄五言诗体彝文古籍《笃慕拢细则兜》(笃慕采尖刀草),彝族花鼓舞源于彝族共祖阿普笃慕历经滔天洪水,主持六祖分支,踩踏尖刀草,开疆拓土、四方迁徙的历史记忆。
郭晓君 摄
峨山彝族花鼓舞实践主体为民间自组织的500多支花鼓队、近万名花鼓舞爱好者和2个彝族花鼓舞协会、14个花鼓舞传承点,19个校园培训点。
曹文学 摄
彝族花鼓舞具有历史、艺术、文化与社会等主要价值特征,自古发挥着历史记忆、民族认同、艺术审美,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把人民作为舞蹈表现的主体,增进群众之间亲和力,愉悦大众,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具有历史学、民俗学、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研究价值。
曹文学 摄
花鼓舞在峨山已经成为了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大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丰富的艺术功能,促进族际和谐的社会价值。“日日鼓声不绝,夜夜鼓声不断”。花鼓舞是了解彝族文化的一根纽带、一张名片,对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省级传承人——柳学光
李海峰 摄
柳学光,彝族,峨山县岔河乡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爱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个性突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多次参加省、地、县民族民间文艺演出。1998年被云南省文化厅、省民委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艺人”称号,2002年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市级传承人——李国俊
李海峰 摄
李国俊,彝族,峨山县塔甸镇九龙村人。李国俊自幼喜爱彝族花鼓舞,1961年拜本村李顺发为师,学习花鼓舞,由于勤奋好学,训练刻苦,很快就掌握了彝族花鼓舞套路和技法,而且能够熟练应用,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新。为使表演更加完善、精彩,他广泛收集民间花鼓素材,研究、整理,改编形成一整套较为独特,具有代表性、深受群众喜爱的花鼓表演艺术。通过创新,李国俊跳的花鼓舞刚柔并济,弹跳起来有腾飞之势,落下时身轻如燕,有如蜻蜓点水。这一动作特点,过去在其它花鼓舞表演套路中是极少见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市级传承人——周兴
李海峰 摄
周兴,彝族,峨山县岔河乡青河中哨村人。1985年14岁时拜来本村进行花鼓舞表演的塔甸镇九龙村民间花鼓舞龙头师傅鲁天富为师,开始学习花鼓舞套路动作。后在学校放假期间到塔甸九龙村鲁天富师傅家中进一步学习,之后便同本村其他学员和本村花鼓队进行丧葬花鼓舞表演。与省级花鼓舞传承人柳学光共同编创的动作套路“柳周对脚组合”、“那本毕”、“鬼跳脚”等。
市级传承人——鲁政富
李海峰 摄
鲁政富,彝族,峨山县塔甸九龙村人。其花鼓舞表演精神饱满、热情奔放、刚劲有力,擅长于表演花鼓舞快鼓部分。对花鼓舞快鼓的弹、韧技艺技巧掌握熟练,具有较好的技艺表演水平和驾驭能力,并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和特点。掌握较全面的花鼓舞表演程序和套路动作,并在本县内有较好影响力。
市级传承人—— 李加安
李海峰 摄
李加安,彝族,峨山县塔甸九龙村人。自幼喜爱彝族花鼓舞,7、8岁开始就跟随李国俊、鲁政富、鲁仕德等人学习花鼓舞,16岁就掌握了“小过”、“大过”、“进拜”、“拜四方”等几十个花鼓舞的表演套路。由于勤奋好学,训练刻苦,很快就掌握了彝族花鼓舞套路和技法,而且能够熟练应用,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新。曾于2008年在上海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峨山彝族自治县50周年县庆、每年峨山县火把节、塔甸镇彝族开新街、咪嘎哈等节庆活动中表演彝族花鼓舞,曾多次到澄江、元江、富良棚乡丫勒、高平、亚尼等地进行花鼓舞教授,是峨山年轻一代男性花鼓舞者中最为突出的代表。
市级传承人—— 史建英
李海峰 摄
史建英,彝族,岔河乡文山村人。12岁开始跟随普邵云、普宏、史建昌、普忠生、高学会等老一辈花鼓舞传承人开始学习彝族花鼓舞表演的动作及套路,初中毕业就能独立组织村中花鼓舞队员在村子周边参加丧葬祭祀的花鼓表演,1982年开始在文山村内每年开新街进行花鼓表演,曾多次参与县内重大活动节庆。如今担任岔河乡文山村文艺队队长,能够指导文山村各支花鼓队员进行表演,带领文山村各个花鼓队参加县乡组织的彝族花鼓舞大赛,并多次获奖。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