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信仰及祭祀活动

楚雄彝族祭母虎习俗

作者:​鲁成龙 发布时间:2016-01-29 原出处:​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巍巍哀牢,千里彝山,勤劳善良的彝家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彝族的祖先在此为我们创造并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彝族文化。在哀牢山这片广袤的彝族文化沃土中,不仅传承着历史悠久的以祭公(雄)虎为主要内容的三笙(老虎笙、大锣笙、豹子笙)文化,调查中还发现有的彝族山乡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祭母(雌)虎习俗。在距离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府鹿城 150公里 之遥的楚雄市树苴乡九街(原名虎街)依七么村那个古老的彝家山寨,至今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原始古朴的祭母虎习俗。当地彝族把每年正月的第一个属虎日视为岁首,认为这一天是母虎(祖先)神降临人间,赐福予人的好日子,所以要在每年正月的第一虎始日,祭祀以母虎为首的十二兽(生肖)神,跳“母虎舞”欢度一年一度的虎神祭祀节。
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uhuwu-3.jpg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节日这天,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会身着节日的盛装,喜气洋洋,沉醉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人们在毕摩祭司的带领下,要到深山老林里把母虎神请回家来,然后杀牲烧香虔诚祭拜。节日之夜,毕摩祭司要从寨子里挑选十二位彝家妇女,脱去外衣,披上用树皮和山藤茅草编织而成的形似兽皮的外套,面部和脚手裸露处用颜料画上各种不同的兽身花纹。装扮成母虎、母兔等十二兽(生肖)模样。在舞队引领者锣声的指挥下,按照锣声节奏,踏节合歌,尾随着“母虎”,模仿自己各自所扮演兽类的动作,围着祭坛翩翩起舞,跳起欢快吉祥的“母虎舞”。祈求以母虎为首的十二兽神保佑彝家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安康。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依七么彝村概况

1、依七么所处的地理位置

至今还在传承母虎祭祀习俗的传承地依七么村,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树苴乡境内偏僻的一个彝族小山村,位于云岭高原哀牢山脉中部龙川江与礼社江的分水岭交界处。距离彝州首府楚雄有 150公里 之遥,海拔为 2300米 的高寒山区。  当地没有水稻田,只是靠种植旱地农作物为生。以依七么为中心方圆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居住着大约40万“罗罗”支系的彝族,他们的生产生活习俗大同小异,生性豪爽、热情好客、尚黑崇虎、尊左敬母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依七么村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地都还不通公路,交通极为不便,粮草和货物运输全靠人背马驮,骡马是当地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由于依七么村地处偏僻,生活环境相当恶劣,当地彝人的经济收入和日常生活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由于受外界的影响甚少,当地彝人都还一直保留着传统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穿衣自织、吃粮自耕的淳朴民风。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文化还在这里继续得到传承。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才修通了公路,彝人们才从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才逐步走向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之路。当地彝族除了信神好祀,崇仰虎神之外,不参与任何教派的宗教组织,就连主持虎神和节日祭祀的毕摩祭司都只是兼职而已,没有祭祀活动的时候,他们都还要参加劳动进行农业生产。因为彝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认为发生在人世间的一切灾难病痛,都是因为人们对神灵祭祀不周,神灵发怒怪罪所致。只要人们对信奉的神灵虔诚祭敬,神灵就会赐福于人,让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口及姓氏

依七么村(含麻地凹子、低格摩、布札、分山牌四个小座落)共有78户人家,总人口为386人,其中汉族12户,人口为58人,男33人、女2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5.77%。彝族66户,共310人,男149人、女16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4.23%;彝族有鲁、罗、徐、李四个姓氏,汉族有张、杨、李三个姓氏。其中在此居住时间最长的是鲁姓家族,是明洪武年间迁入。其次是徐姓家族,是清朝中期迁入的。此两姓都留存有明清时期的祖先火葬墓群,其余姓氏的汉族是民国时期才迁入的。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婚姻关系 

依七么村的彝族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家庭制,他们的婚姻联姻方式还明显带有彝族古代婚姻风俗特征。依七么村彝族主要有鲁、李、徐、罗四姓,但鲁、李、罗三姓各有两支,有六个血缘群体。鲁明升家与鲁林生家是两个同姓不同宗的血缘群体。李正春家与李发荣家是两个同姓不同宗的血缘群体。罗文科家与罗忠信家也是两个同姓不同宗的血缘群体。鲁明升家与徐文亮家又是同宗不同姓的一个血缘群体,李正春家与鲁林生家也是同宗不同姓的一个血缘群体。只有罗忠信家单独为一个血缘群体。以上同宗异姓的家族状况主要是由于上辈祖先因膝下无子,同族异姓通婚招子入赘,男方以赘婿的身份进入女家,三代之后回宗原姓,但仍与入赘家庭保持着同宗族关系所致。村里共有四个大的血缘群体,到二十世纪末,当地彝人还没有与外界异族联姻的先例,还仍然保持着彝族传统的同宗不婚,同族异婚的婚姻习俗。姑舅表优先婚是当地彝人主要的婚姻模式。如果是祖谱相连,同宗同姓或同宗异姓,在相互认同是一个家族的,那分家多少代都不能开亲通婚。   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各种婚姻关系中,最为盛行的当然是姑舅表优先婚,尽管父母之间存在有血缘关系,但还是可以享有优先婚权利。在彝族民间流传着两句婚俗谚语:“卖掉母猪还小猪,猪仔不落外人手。桥上加桥好走路,亲上加亲好往来。”也就是说,姑妈家的女儿,舅舅家的表哥不娶,才能嫁给外人。这种联姻方式,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讲,称为近亲结婚,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婚姻习俗将会逐步得到改变和禁止,彝族人的婚姻联姻方式逐步会向着一个文明、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信仰祭仪

依七么村的彝族自古以来就信奉万物有灵而崇拜自然,时至今日仍然还保留着许多让都市人看起来似乎有些愚昧,但又淳朴执着的古老祭祀仪规。有很多在其它彝族地区已经失传和濒临失传的彝族民间古老的祭祀仪式,在依七么这个边远的彝村依然还能看到它的踪影,有的甚至还在传承和发扬光大。因为依七么的彝族有信神好祀的风俗,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虔诚祭拜神灵,请毕摩祭司用“雷木”阴阳卦占卜吉凶方才行事。为了不违背所信奉神灵的旨意,必须认真履行祭典礼仪,当地每年都有很多祭祀神灵的固定祭日。祭祀的主要内容也就是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生殖崇拜、日月崇拜。如: 正月初三 ,出行祭畜神;正月的虎始日,祭母虎神; 正月初九 ,祭火塘神; 正月十八 ,祭山神; 二月初八 ,祭马樱花神;二月十五,祭石神公公;三月第一个龙始日,求雨祭天龙;四月二十五,祭谷神; 五月初五 ,祭药王祖师;五月第一个属狗(犬)日,祭猎神;五月十八,祭本境土主神:六月二十四,祭火神; 七月初九 ,祭荞神;八月十五,祭月亮公公;八月十八,祭路桥神;九月二十,祭树神; 十月初十 ,祭坟山土主;冬月十九,祭太 阳星 君;冬月二十五,祭土地公公; 腊月二十四 ,祭 司命灶 君。它是在依七么及周边彝族地区代代相传而不能改变的神灵祭日,很多祭祀日在依七么村还能看到其热烈的祭祀场面。虽然不同神灵的祭祀方式和祭祀的规模及场所都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祈福、驱邪、消灾。来表达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平安的美好愿望。在彝族民间,能够主持祭虎仪式及以上所有祭祀活动的民间祭司主要有呗玛(毕摩)、捏节颇(香通)两种。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呗玛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呗玛是彝族的祭司和民间知识分子,是彝族传统社会中享有较高地位和威望的特殊群体。“呗玛”一词因方言差异,又有朵西、阿呗、阿闭等多种异称,现统称为毕摩。是彝族民间世袭的祭师和宗教信仰活动的主持者,起源于古代父系氏族公社时代。据《帝王世纪》记载,在彝族始祖希母遮的第29世孙武洛撮之时,出现了祭司,称密阿叠(即密阿典)。彝族学者罗文笔《帝王世纪序》说,武洛撮时,“上帝差下一祭司密阿叠者,他来兴奠祭,造文字,立典章,设科律,文化初开,礼仪始备。”根据彝族文献记载分析,古滇王国之时,生活在今滇池地区(谷窝)彝族的社会中,就出现兹(君)、莫(臣)、毕(师)、格(匠)等不同社会职能的分化。其中毕,就是祭司,即毕摩。他们一般都是作为君臣或部落酋长的智囊,起着佐政的政治职能作用。司马迁所著《史记·日者列传》中的“日者”即巫师(毕摩);此传是专门为楚国巫师司马季主而立;列传中说:  “吾闻古之圣人,不在朝庭,必在卜、医之中”。把毕摩(巫师)称为圣人,说明毕摩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在今天看来,他更是彝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必访之人,已被研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人们尊崇为彝族古文化的活化石。毕摩的职能主要是:(1)主持祈求神灵庇护的各种祭典。(2)禳解祟祸。(3)占卜吉凶。(4)主持诅盟。(5)调解纷争。(6)传授知识。(7)神药治病等。毕摩做法时所使用的法器主要有:铜铃、铜锣、司刀、占卜卦牌、串铃、打鬼鞭、法衣、法帽、羊毛披毡、兀鹰翅膀,兀鹰脚爪、毕摩衣冠上配戴使用的还有麂角、野猪獠牙、獐子獠牙、熊掌、贝壳、龟甲、鹰爪等。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依七么鲁姓家族是祖传毕摩世家,据家传《鲁氏祖谱》排列记载:现主持祭虎仪式的鲁世藩老毕摩,生于 1934年 11月 12日 ,现已年逾古稀,是鲁氏家族第十二代“母虎舞”传人,是当地很有声望的大毕摩。2002年被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艺人”,他所吟诵的毕摩祭经以及祭祀礼仪亦得到了祖上的真传,平生曾主持过成百上千场的各种祭祀典礼仪式,依七么彝村一年一度的虎神祭祀节就是由他亲自主持而传袭至今。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捏节颇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捏节颇系当地彝语音译,  民间尊称为“香通”。香通也是一种民间祭司,彝族民间认为他是沟通人神之间的使者。他的主要职责是:跳神、驱邪、治病、择吉凶等。香通不懂毕摩吟诵的祭经和祭祀礼仪,也不是世袭传承。一个人在成为香通祭司之前,必须投奔名师脚下拜师学法,师傅认为徒弟学有所成,才为徒弟举行“拔码头”授传仪式使其成为真正的香通。有的则是在成为香通之前,无意之中会得一种怪病,这种病病因不明,类似人们常说的精神病人,病人会身不由己地胡言乱语、全身抽搐、大吼大叫、狂跳不止、自认为是另一死去香通之灵魂附其自身。倘若出现如此征兆,家人就要为其到土主庙中杀牲祭祀,病者病愈后自然就成为香通祭司了。香通传承的方式和规律都与毕摩不同,毕摩多数属于祖传,也有少部分是师传,而且只限传男不传女,但香通祭司则男性女性都有。男香通当地彝人称他为“捏节颇”,女香通称她为“捏节嫫”。每个香通楼上都会供奉着自己信仰的祖师神,每逢初一、十五和盛大节日,香通们都会焚香祭拜自己的祖师神。作为香通一定要知道讲究个人和周围环境的卫生,经常要煎煮一些柏枝叶和万年青、香树叶洗澡浴身,保持身体干净。不吃狗肉、蛇肉、葱蒜和韭菜。常喝一些香面水洗肠素身保持清洁干净的身体。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香通祭司使用的法器主要有:一套巫师长衫,一顶五佛法帽、一面羊皮鼓、一把司刀等。做法事时,香通首先是全身颤抖,浑身大汗淋漓,瘫坐在地上犹如死尸,  四肢僵硬如柴。片刻之后,慢慢苏醒,连打哈欠,自己好像刚从梦境中醒来。苏醒之后就会请神祷告,口中念念有词,敲着羊皮鼓翩翩起舞,前翻后仰,旋转跳跃,代神传话,把吉凶福祸告知人们。这种被称为香通的民间祭司,在外人看来好像疯疯癫癫、神志不清、阴阳不分。但他却在民间盛行传承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他能用神药两解的方法为病人医治病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过贡献。这种在彝族民间仅次于毕摩地位的祭司,在彝族民间也很受人尊敬,均可参与毕摩主持彝族在正月间举行的祭虎神仪式,作为毕摩的得力助手积极参与完成整场祭祀活动。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母虎舞”的历史渊源

1、“母虎舞”的起源

彝族“母虎舞”主要突出表现母虎崇拜,对于“母虎舞”的起源民间传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自认为是虎子虎孙的彝家人,世代居住在大山脚下,由于母虎不在身边,彝家人总是感到孤独寂寞,缺乏安全感,整天都在担惊受怕。后来他们在毕摩祭司的带领下,从深山老林里请回了母虎神。可喜的是,人们在迎接母虎神回家的同时,由于老虎是兽中之王,同老虎一起深居山林的母兔、母龙、母蛇、母马、母羊、母猴、母鸡、母狗、母猪、母鼠、母牛十一种母兽,看到老虎受到人们的祭拜之后被人们迎接回家了,很是羡慕,感到十分眼馋,也就纷纷尾随着老虎回到人间。从此,十二兽神也就成了彝人家园的守护神,每年正月的第一个属虎日,彝家人就要举行以祭祀母虎神为主的十二兽神仪式。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彝族“母虎舞”的起源,生活在哀牢山区的“罗罗”彝族有信神好祀,尚黑崇虎的传统生活习俗。他们以虎族自居,视虎为本族的祖先,许多世代居住的山岗、村寨、河流、集市及至人名都以虎字来命名。就连家里供奉的祖灵都称为“捏罗嫫”,“捏”义为黑色;“罗嫫”义为母虎;即黑母虎。有许多古籍都有彝族崇拜老虎的记载,如乾隆《云南通志·种人》记载,云南彝族行火葬时,“尸体裹以皋比(虎皮)。元代李京《云南志略》中说:“罗罗……酋长死,以虎豹皮裹尸而焚”。现生活居住在楚雄市境内板凳山、岔河、母掌、西康郎、天生坝的彝族至今仍然实行火葬。人们都说彝族人自古以来就是生在火塘边,归在火焰中。因为彝族的传统观念就认为,死者若不实行火葬,其灵魂就不能还原为虎。要经过火的焚烧,人与虎之间才能完成灵魂转换。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古籍《开元占经·龙鱼虫蛇占篇》引《礼纬·稽命徵》中记载:“(夏)禹建寅(虎),宗伏羲”,阐明彝族十月太阳历以寅(虎)为首的十二兽纪日历法产生于远古的虎伏羲部落时代,距今已有万年以上。由此推断,彝族的虎崇拜习俗,大概也就是产生于遥远的母系氏族时代,因为“罗罗”彝族渊源于远古羌戎,即母系氏族制亦即远古羌戎的母系氏族公社,彝族跳“母虎舞”也可能起源于那个时代。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母虎舞”的流传地域

彝族传跳的“母虎舞”,历史悠长、原始古朴、形象独特、充满野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民间特色。并且具有很高的娱乐和观赏价值。以楚雄市树苴乡虎街(现更名为九街)依七么彝村为中心方圆2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哀牢山区,自古以来就被世人称为“千里彝山”。是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民风最为淳朴的彝民山区。这里居住着大约40万左右的彝族群众。生活在这里的彝族自认为是虎族人,用“罗罗”作为自己的族称,他们称虎为“罗”,“罗罗”支系的族称与虎完全一致,其义为虎或虎族,男人自称“罗罗颇”,女人自称“罗罗嫫”,小孩童称为“阿罗作”。彝语中的“颇”表示雄(男)性,“嫫”表示雌(女)性,“作”表示未成年的孩童。也就是把男人自称为“公虎”,女人自称为“母虎”,孩童自称为虎崽。彝家人的传统观念自古以来就认为虎是创世之主,世间万物都是由老虎变化而来的,人也是老虎变的。认为自己的祖先与老虎有血缘关系,老虎是自己的祖先,自己的祖先并且是黑母虎,故“罗罗”支系的彝族都有尚黑崇虎,尊左敬母的传统习俗。在哀牢山这片广袤的彝族山乡,星星点点散落着许多用虎字命名的山岗、河流、集市、村庄。说明崇拜老虎是“罗罗”彝族的共同特点。彝族古老的“母虎舞”曾在哀牢山中西部广大的彝族山区盛行流传,所有的“罗罗”彝族都曾有跳“母虎舞”的习俗。只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民间传统文化的变异失传,加之这种“母虎舞”的舞蹈动作套路甚为复杂,跳法难度大,一般人很难学会。大概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母虎舞”就在大部分彝区失传了,就只有极少数人还掌握“母虎舞”的跳法。使世代相传的彝族“母虎舞”只在极少数个别彝区还有传承。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母虎舞”的主要内容

1、“母虎舞”组合

彝族祭母虎神时所跳的“母虎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歌舞,舞者装扮原始古朴,形象独特。类似传说中用山草树皮遮身的原始野人,充满野趣。歌舞队是以母虎的扮演者为先,其它“十一兽”尾随“母老虎”翩翩起舞,各自展示自己的舞姿技巧。这种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其舞蹈动作有模仿野兽动物神态的,有表现人们劳动生产的,具有很高的娱乐和观赏价值。由于歌舞的文化内涵深厚,舞蹈动作极其复杂,有些舞蹈动作要几个人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歌舞队共需要37人。他们分别是:主持祭虎仪式的掌堂毕摩1人,助祭毕摩4人,指挥舞蹈节奏的打锣领舞师 1人,吹号为歌舞助阵的长号手2人,打鬼英雄智慧小矮人“阿巴煞”扮演者男童1人,  以母虎为首的十二兽扮演者12人。小老虎16人(9男7女)。彝族“母虎舞”,历史悠久,舞技高超独特,与其它任何一种民族群欢共舞的大众歌舞不同,特别是十二兽的扮演者,一定要通过细心观察和研究十二兽的生活习性,表演时用人来模仿动物,耍出与自己所扮演兽类相似的各种形态异样的动作。所以,对每位表演者的舞技都有很高的要求,一定要具备很强的模仿思维能力,必须训练有素,拥有比较灵活的舞蹈技巧,才能参与和胜任“母虎舞”的演技表演。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舞蹈形式

彝族自古以来就有尊老爱幼,孝敬祖先的传统美德,哀牢山区“罗罗”支系的彝族跳“母虎舞”,实际就是崇拜自己的祖先图腾,是追忆先祖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对以母虎为首的十二种母兽神的崇拜,来反映出人们对人类母系社会母权制的极大尊重和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跳“母虎舞”的时候,边歌边舞,舞者扬手踢腿,动作千变万化,是一项集祭祀、歌舞、娱乐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舞蹈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以虎为首的“十二兽”集体共舞和单独以各自扮演的兽类表演两个阶段。开始出场时,集体共舞其主要展示人类生存时,耕地、耙地、种麻、割麻、纺线、织布、种荞、割荞、打荞、撒秧、栽秧、薅秧、割谷、抖谷等农耕动作。接下来是个人表演,主要是模仿自己所扮演野兽的生活习性,咆哮怒吼,蹬腿甩尾,做出几个类似野兽奔跑、捕捉、觅食的动作。舞蹈动作必须训练有素,干净利索。因为十二兽各有特性,性情动作都不同,有的勇猛凶残,有的则温顺软弱,表演时一定要具备很高的专业技巧。彝族“母虎舞”另外有个重要的特点是,表演时不戴任何兽头面具,而是披上用滕子、树皮、山草编织而成的类似兽皮的外套和头上长有犄角,颈部长有鬃毛的头饰。舞者面部和手脚裸露部分必须画上各自所扮演野兽的各种不同的斑点花纹。它与其他民族民间流传的祭祀傩舞有很大区别。因为“罗罗”彝族自古就有尚黑崇虎,尊左敬母的传统习俗,故“母虎舞”起步时都是先迈左脚,依照锣声,一跬一步,一阴一阳,扬手踢腿,相互承接,快速变转舞步,边舞边唱,舞步由慢到快,指挥的锣声由缓到急,把歌舞活动逐步推向高潮。形成了这样一整套风格独特、优美古朴,欢快热烈的彝族民间舞蹈。能充分体现出彝家人勤劳勇敢,粗犷豪放的民族精神。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服饰与道具

道具是表演者用来表现舞蹈内容的主要工具,也是用来打扮装饰舞者,能让舞者更加突出所扮演角色形象和增添表演效果的饰品器物。彝族“母虎舞”属祭祀歌舞,舞者身着打扮也是非常古朴。表演时,人扮作十二兽(生肖)的模样,齐歌共舞。以人性化的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某些动作。舞者使用的道具,根据歌舞的表现内容而不同,彝族“母虎舞”,  由于表现的文化内涵极其深厚,道具的配置使用种类和数量都相当沉重复杂,不亚于一场现代中型歌剧演出。歌舞队员的组合主要是由l位主祭毕摩,4位副毕摩,12位“兽”的扮演者,2位长号手,l位敲锣领舞师,还有l位由小男童扮演的传说中的古代打鬼英雄“阿巴煞”和16个小老虎共37人。歌舞队使用的主要道具有: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①毕摩使用: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法衣一套、羊毛披毡一件、法帽一顶、法铃一个、祭祀托盘一个、陶制酒盅四个、打鬼鞭一根、雷木阴阳卦一副、司刀一把、祭祀升斗一把。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②两位号手使用: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两支用新鲜核桃树皮卷合而成的原始古朴的虰螺形长号,用山草树皮编制而成的长毛蓑衣两件,头饰两顶。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③十二兽扮演者使用: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用山藤、茅草、树皮串连编制而成的类似兽皮的外衣各一套,类似兽类犄角、鬃毛、冠子的头饰各一顶。模拟表演生产动作的打荞弯棍两把,模拟耕田使用的木梨、木耙各一张,还有开垦用的锄头、斧子数把。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④打鬼英雄“阿巴煞”使用: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用山草编制而成的倒立蓑衣一件,五色(红、黄、绿、蓝、紫)帅旗各一面,土制弓弩一张,牛皮箭袋一个,竹箭十支,帅冠一顶,圆木大杵臼一个。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⑤领舞师使用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茅草蓑衣一件,草结头饰一顶,大铜锣一面,圆形木柏板两块,响铃一串。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歌舞程序

彝族“母虎舞”,先祭祀后歌舞。是长期以来流传扎根在彝族民间的一项历史最为古老,内容最为丰富,风格最为独特,并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祭祀与歌舞溶合贯穿在一起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歌舞所展示的内容除模拟表现人类生存时的农耕动作之外,还有歌诵十二兽的各种曲调唱腔和对母虎(祖先)的祝祷之辞。浏览“母虎舞”的整套表演过程,舞蹈动作有的看起来原始古朴,粗犷豪放。有的舞蹈动作则情节热烈,钢柔兼备。整套舞蹈步伐纯属传说中古代巫师做法时的跌脚巫步所遗传,舞者的一跬一步,一阴一阳,一招一式,起落有序,套路分明。根据“母虎舞”的出场规律和表演形式,歌舞的程序大致可以分为:接母虎神、迎虎神、祭虎神、母虎神降临、十二兽合欢、农耕展示、独兽发威、众兽争霸、送虎神等九个环节。每个舞蹈环节所展示的舞姿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是民族民间艺术综合性极强的古老祭祀歌舞。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彝族“母虎舞”的现状

1、濒危性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古老民族,人们都说彝族人会走路就会跳脚,会说话就会唱歌。这种说法一点都不夸张,其实彝族的歌舞文化确实相当丰富,歌舞的形式和种类之多真叫人数不胜数。只是有些自娱自乐的民族歌舞,由于舞步动作相对有些简单,通俗易懂,一看就会,在民间普及的范围要广一些,这类舞蹈不会失传。主要是象“母虎舞”这样的民间祭祀歌舞,由于它是祭祀、歌舞、娱乐融合在一起,舞蹈动作套路又比较复杂,要求每个舞者都要有一定的舞蹈天性,具备一定的舞姿技巧,学舞者要是怕苦怕累,没有持之于恒的决心,一般人是很难学会的。如今,彝族的“母虎舞”在很多彝族地区都已经失传,只有楚雄市树苴乡九街依七么彝村还在传跳“母虎舞”。由于“母虎舞”的传承地远离城市和文化旅游景区,交通又很不方便。当地政府暂时也没有资金力量开发,长期以来,在当地也只是一项自娱自乐、欢乐吉祥的节日祭祀活动,根本产生不了什么经济效益。特别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不愿意学。村子里也只有极少数的彝老还掌握“母虎舞”的跳法,“母虎舞”的传承工作已经到了青黄不接,濒临失传的地步了。因为这些彝老都已年逾古稀是耄耋之年了,说不定将来哪一天老人辞世作古了,那这种可能在彝族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祭祀歌舞,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而成为千古绝响,我们就再也看不到“母虎舞”这种民间艺术了。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传承系谱

位于哀牢山中部的依七么彝村鲁姓家族,是彝族“母虎舞”传承世家,据家传《鲁氏先祖系谱》记载,从鲁氏第一代祖阿皮玛罗的第五十一代孙嗯呢喷开始,传至鲁氏第六十三代孙鲁成雄,整整传承了十三代,将近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为了便于研究和传承,现将鲁氏历代“母虎舞”传承人系谱分列于下: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鲁氏第一代传人嗯呢喷,生于清朝天聪元年(1627年),卒于清康熙28年(1689年),享年62岁。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鲁氏第二代传人鲁姿格,生于清顺治8年(1652年),卒于清雍正11年(1733年),享年81岁。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鲁氏第三代传人鲁波图,生于清康熙15年(1676年),卒于清乾隆9年(1744年),享年68岁。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鲁氏第四代传人鲁安托,生于清康熙42年(1704年),卒于清乾隆34年(1770年),享年66岁。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鲁氏第五代传人鲁基朵,生于清雍正6年(1728年),卒于清嘉庆8年(1803年),享年75岁。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鲁氏第六代传人鲁冬乔,生于清乾隆29年(1764年),卒于清道光17年(1837年),享年73岁。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鲁氏第七代传人鲁文相,生于清嘉庆4年(1794年),卒于清光绪6年(1875年)。享年 8l 岁。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鲁氏第八代传人鲁金贵,生于清嘉庆24年(1795年),卒于清同治12年(1849年),享年54岁。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鲁氏第九代传人鲁石保,生于清道光27年(1848年),卒于清光绪28年(1903年),享年55岁。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 鲁氏第十代传人鲁光友,生于清同治11年(1872年),卒于公元1958年,享年86岁。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 鲁氏第十一代传人鲁明升,生于清光绪29年(1905年),卒于1983年,享年78岁。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 鲁氏第十二代传人鲁世藩,生于934年,现还健在,还在主持祭虎神仪式和跳“母虎舞”。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 鲁氏第十三代传人鲁成雄,生于1972年,现跟随其父鲁世藩学习虎神祭祀和学跳“母虎舞”。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彝族“母虎舞”的价值

1、历史价值

在极其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敏繁衍,不断变换改善自己的生存方式,经历了从原始群到血缘家庭,又到母系氏族等社会的演变,每经过一个社会都会给后人留下那个时代的种种历史印记,也给后人的生产生活打上某些那个时代的烙印。彝族“母虎舞”它属于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文化产物。歌舞的内容主要是祭拜以母虎(祖先)为主的十二兽神,祈求兽神保佑彝家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平安。里面流露出许多古代有关母权制的遗迹。跳“母虎舞”之前,先要到深山老林里接回母虎神,在接母虎神回家的同时,要把其它十一兽神也迎回家来共同祭祀,这一点表明了现在人们所饲养的家畜都是人们先前驯化野兽演化而来的,切实符合人类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对研究彝族的古代历史宗教及社会发展有很好的参考研究价值。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文化价值

彝族“母虎舞”是长期以来流传在彝族民间的一项集祭祀、歌舞、娱乐为一体的带有浓厚原始色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据彝学专家进一步的研究考证,彝族“母虎舞”的起源与彝族十月太阳历以虎为首的十二兽纪日历法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歌舞队的装束打扮原始古朴,舞姿动作欢快热烈,曲调唱腔高吭响亮,是民族民间具有很高的娱乐和观赏价值的舞蹈。歌舞时,那栩栩如生的“十二兽”令人绝倒的表演,会给观众带来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享受。歌舞中不仅把十二兽(生肖)的各种动作和生活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融入了许多有关人类生产生活及农耕动作。舞蹈艺术形式极为独特,充分表现出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是彝族先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在民族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古老传统文化倍受人们欢迎, 鲁迅 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东西,才是世界的东西”。彝族“母虎舞”以它那风趣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只要稍加“包装点缀”,就会成为楚雄彝州民族旅游业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楚雄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科学价值

彝族“母虎舞”的主要特点就是突出对母(雌)性动物的崇拜,又是以虎为首的十二种母兽(生肖):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在一起追逐合欢。关于彝族“十二兽舞”的历史渊源,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教授,彝族学者 刘尧汉 先生等多位彝学专家研究考证,西南彝族地区传跳的以母虎为首的“十二兽舞”,是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羌戎部落时代遗留下来的最为古老的原生虎图腾崇拜活动。与古代彝族先民创造的十月太阳历以虎为首的十二兽纪日历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十月太阳历法产生的基石,其历史非常久远。彝族先民在遥远的古代可能就是依据母虎舞的排列顺序创造了十月太阳历法,它的科学价值在于彝族十月太阳历是以十二兽(属相)轮回纪日,三个属相周为一个时段(月),即一个月三十六日;三十个属相周为一年;即十个月为三百六十天日;十个月终了,另加五至六日“过年日”,习称“过十月年”,平年“过年日”为五天,全年三百六十五天。每隔三年即到第四年多加一天,即闰年(闰日)为三百六十六天。如此调整岁差之后,每年平均三六五·二五天,此与回归年(太阳年)密近。彝族“母虎舞”充分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体现出彝族人民自古以来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型表现,对研究彝族历史及古代历法具有重要价值。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彝族“母虎舞”的保护规划

1、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彝族“母虎舞”,又称为“十二兽舞”。是楚雄州市文化宣传部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楚雄州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实施纲要》和省、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作会议精神,于2003年11月 至2004年5月在全州范围内开展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中,在楚雄市树苴乡九街(原称虎街)依七么彝村发现的一种内涵深厚,风格独特,已经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祭祀歌舞。通过许多民俗学专家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彝族“母虎舞”与彝族古老的十月太阳历中以虎为首的十二兽纪日历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具有很深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对此,楚雄市委政府及文化宣传部门就积极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抢救保护措施,楚雄市文体局彝族习俗传袭所对该活动项目给予了资金支持。并指导重组了“母虎舞”的舞蹈队,恢复了“母虎舞”的表演活动,调查认定原来主持“母虎舞”的主祭毕摩鲁世藩为鲁氏家族第十二代正宗“母虎舞”传人。并通过电视、报刊等传播媒体加强了宣传报道。2005年7月,云南电视台“非常大不同”栏目作为民俗专题进行了播出。2005年8月,  中央电视台CCTV走进楚雄栏目进行了报道。2005年9月,楚雄州电视台民情直通车栏目和楚雄市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2005年火把节期间,·还在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和被称为“城市客厅”的桃源湖市民广场进行了现场表演。《云南日报》和《楚雄日报》也相继作了报道。反响热烈,深受群众喜爱,引起了省州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楚雄市文化体育局从2005年起,每年都从民族文化专项经费中列出资金给予适当补助扶持,为“母虎舞”的传承展示提供了资金保障。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也将楚雄市树苴乡依七么村“母虎舞”的传承地列为重点民俗调查采访研究基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发办[2005]18号文件精神,经楚雄州民族民间非物质传统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审查,州人民政府批准,依七么村的“母虎舞”已被列为楚雄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之中,现依七么彝村已被楚雄州委政府正式批准列为楚雄州彝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点。有关保护工作由楚雄州文产办和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共同策划实施。将对具有悠久历史的彝族“母虎舞”,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进行抢救保护,让濒临失传的彝族“母虎祭祀舞”恢复它原来的艺术风采。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保护规划

第一,2005年底 至2006年初,申报为省级保护名录,并按相关要求进行保护。       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2006年在楚雄市树苴乡建立彝族“母虎舞”传承点,进一步传承彝族“母虎舞”祭祀舞蹈。      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从2006年起,每年 农历二月初八日 彝族马樱花节和 六月二十四日 彝族火把节分别组织到楚雄进行巡回表演,并加大宣传力度。     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每年在楚雄市民族文化专项经费中列出资金给予适当补助扶持。做好“母虎舞”的传承展示。      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五,进一步做好挖掘、整理、研究工作,完善相关档案资料,做好抢救工作。   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六,2006年6月楚雄市树苴乡九街村委会依七么彝村,被楚雄州政府列为“母虎舞”母虎文化保护村。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七,2007年元月,楚雄市文化体育局开始启动了彝族“母虎舞”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Y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