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田野工作与彝学记录

“南诏洞天福地”——巍宝山的历史与现状

作者:​萧霁虹 发布时间:2023-08-01 原出处:​《贵州社会科学》2011(07) 点赞+(

摘要:云南巍山、巍宝山山林繁茂,溪水萦绕,繁衍了成千上万的名贵动植物,为历代道人修真、祭拜神灵提供了极好的自然环境,是以道教文化为基础、交融了南诏历史文化、少数民族等多种文化的洞天福地。研究巍宝山的道教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沿革及发展。
关键词:南诏洞天福地;巍宝山;历史;现状;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云南道教碑刻辑录》(立项编号:07XZJ005)阶段性成果。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据明万历年间杨应宿为云南鹤庆灵光寺所撰碑文云:“洞天福地者,未易指数,大都皆乾坤灵气凝结而成,高峻奇绝之行,仙佛畸人所栖息,以垂显灵标异之迹。”由此,他认为地处云南的灵光寺也是一处洞天福地。相比而言,位于云南巍山的巍宝山更因老君降圣下教,而以南诏“洞天福地”著称。凭籍着“名山大川,孔穴相通”的概念,彩云之南的南诏古国也得以与中原、江南、岭南、安南、朝鲜等处的洞天福地联为一体,成为了“天下”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原载《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页64-68,现承蒙萧霁虹教授授权,谨将其有关巍宝山的考察研究分享于此,以志“洞天”玄义。
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长春洞玉皇阁木雕及玉皇造像(萧霁虹/摄)

《新纂云南通志》载:元代云南道观兴建最高数额不及6所,明代道观兴建增长很快,约有103所,清末共有道观465所。[1]主要有昆明黑龙潭、真庆观、金殿、三清阁、虚凝庵,巍山巍宝山、腾冲云峰山等宫观,这些宫观多与绮丽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形成了留存至今的诸多道教名山。其中,巍山巍宝山被后人称为“南诏洞天福地”[2]。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南诏洞天福地”称谓的由来

巍宝山,位于今天云南省巍山彝族自治州县城南13公里处,唐时为南诏故都所在地,明清两代属蒙化府。[3]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宝山是南诏发祥地,中国西南著名道教名山之一,也是当今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钱安靖先生在撰写道教名山时,把巍宝山列为中国14座道教名山之一[4]。王纯五先生著《天师道二十四治考》对东汉末年张陵设置的“二十四治”辖区进行逐一考证,认为巍宝山属于蒙秦治,是南方丝绸之路上著名的道教胜地,被称为“南诏洞天福地”。并认为“天师道蒙秦治的影响甚为深远,早已及于云南西部南诏发祥之地”。[5]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嘉庆年间《重修巍山青霞观碑纪》载:“巍山灵峰传为道祖显化地,南诏发祥,实基于此。按唐贞观时,九隆少子细奴罗自哀牢避难蒙舍,娶妇曰蒙歘,耕于山麓。妇往馌,遇美髯老人,戴赤莲冠,披鹤氅,坐石上,侍二童,一捧方镜,一扶铁杖,侧立青牛白马。向妇索食,敬享之。再炊而往,索又享之。如是者三。细奴怪其钝,妇告故,因同谒盘石下。老人谓曰:尔夫妇何所欲?答曰:祈福佑耳。老人以仗击其耜十三,曰:汝家富贵,子孙相承,有如此数。遂冉冉腾云而上。其为显化明矣。”这是有关太上老君点化细奴罗而开国的碑刻资料。民间传说更道教化,认为美髯老人是太上老君,捧方镜者是张天师,扶铁杖者是张天师的得意弟子赵小天师(赵升),细奴罗因得点化而成了南诏第一代王。唐朝贞观年间,细奴罗统一六诏,建立南诏政权,传位13代,历时254年。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南诏与唐王朝举行苍山会盟,会盟誓文中有“上请天、地、水三官”的仪式,[6]天、地、水三官本为五斗米道崇奉的三位主宰人间福祸之神,这表明会盟采用的是天师道的三官手书方式,从中可知南诏统治者深谙道教文化。在巍宝山玉皇阁有一幅清朝对联:“胜境岂无因,自唐宋元明以来,细奴罗耕耘青霞地;名刹原有故,除泰华嵩衡之外,蒙舍诏早著巍宝山。”道出了巍宝山与南诏的历史渊源,并把巍宝山与泰山、华山、嵩山、衡山等洞天福地相媲美。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巍宝山神仙道人的历史与传说

巍宝山玄妙幽邃的自然环境,吸引着逸人幽客、方外羽流于此栖真养性,修道体玄,留下了许多神仙高道的历史、传说。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传东汉时,有人称“神明大士”的杨波远常骑三角青牛游滇国、苍洱间,传教布道,替人禳灾祈福。[7]这是目前有史料记载在云南活动年代最早的道士。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国时期,有关云南道教史料中,最具传奇色彩而又传播较广的是对孟优的记载。《续修蒙化直隶厅志·仙释》卷五载曰:“孟优,世居巍宝山,与土帅孟获兄弟也。素怀道念,常往来于澜沧、泸水间,得异人授长生、久视、方药诸书,随处济人。后主建兴三年(225),丞相亮南征,误饮哑泉者,辄手足四禁而不语,或言优有良药,使人往,优进仙草,立验。武侯惊异之,与语人天运会,深有契焉。后入峨眉山,不知所终,子孙于元时,赐姓猛”。[8]《新纂云南通志·释道传四》亦有相似记载。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唐中叶时,“蒙氏强盛,蜀人有以黄白之术售于蒙诏者,蒙人俾即其地设蒙化观,以为修炼之所”[9]。蒙化观即今玄珠观,是南诏王的宗祠,内祀细奴罗的母亲茉莉羌,是南诏最早建盖的祖先崇拜和道教文化并存的殿宇。[10]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巍山民间,流传着很多有关吕洞宾传布道教的传说故事,如《吕祖度仙姑》、《吕祖度梁医生》《吕祖开辟巍宝山》等。还有后人托其名而撰《栖鹤楼记》、《金阙选仙吕大真人降笔》[11]碑文,前碑成文于清康熙年间,后者立碑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记录吕洞宾在游览巍宝山栖鹤楼时的人间仙景:“乙卯中秋夜,纯阳子登栖鹤楼,点缀山川,权衡风月,羽衣鹤氅之客,鸾舆凤辇之属,无不毕集。……歌紫虚太空之洞章,咏玉灵羽融之仙曲,螺杯三饮,万竹屯阴,铁笛一声,空山答响。始疑置身清虚之上,而不知在楼也。”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传吕洞宾到巍宝山,以东山栖鹤楼作道场,传授吕祖天仙派,并留下40字派谱:“妙玄合道法,阴阳载乾坤;志心皈命礼,万古永长春。清静无为宗,临通大洞金;暂状师得位,辉腾谒太空。”[12]这与《诸真宗派总簿》所记“吕祖天仙派”道谱相似。“文革”前,尚存“皈”字辈道士,其道场有巍宝山青霞观、长春洞、望鹤楼、栖鹤楼等。现在,巍宝山已无吕祖天仙派,据巍山正一派道士告诉笔者:吕祖天仙派现主要在民间,具体情况有待调查。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代,高道刘渊然在云南收徒传道,门徒有百余人,以邵以正、芮道材、蒋日和最为著名,是明代有影响的道士。万历《云南通志》载:芮道材,大理太和县人,师从长春真人刘渊然受栖神炼气之术。其曾殄峨崀孽龙,除蒙化妖怪,深得百姓敬崇。宣德初年,奉诏入觐,得赐道纪司都纪职,给驿以还。弘治五年(1492)秋,在巍山创建栖霞观并授徒30余人,道纪司设于栖霞观[13],说明当时巍宝山道教在云南乃至全国道教界占有一定的地位。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清时期,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贵州丹霞山等道教名山的大批道人移居巍宝山,全真龙门派也在这时期进入巍宝山,主要在文昌宫、玉皇阁、朝阳洞、培鹤楼等道场传教,使道教在巍宝山盛极一时,道士多达二百多人[14]。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学者于2001年提及巍宝山尚有清代在巍宝山羽化的道人墓碑近百块。[15]2008年笔者与巍宝山苏明隆道长、台湾交通大学连瑞枝教授一同在巍宝山上寻访道士墓志碑刻,当时能找到的道士坟茔约26座,并且已经由巍山正一派道士募集资金,以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修整,能确定墓碑文字的有12座左右。如: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碑一: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仙正派全真羽士上法下长龚老仙师 墓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庚辰恩科乡进士、吏部即选知县法弟姚时泰拜题,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郡 学 士愚表弟刘开甲拜书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徒侄阴普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清乾隆壬子岁闰四月之吉 徒阴晓合、孙阳泰忠明、重孙载华承容舟衡嵩等仝立石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碑二: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龙门正派全真羽士上复下映张老仙师墓 碑今存巍宝山进二山门的山路边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郡 学 士法堂弟刘开甲联璧拜题书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清乾隆壬子岁又四月吉旦 徒本善恒、孙合真元仝立石[16]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仙正派全真羽士上法下长龚老仙师墓(萧霁虹/摄)

龙门正派全真羽士上复下映张老仙师墓(萧霁虹/摄)

2016年7月,美国著名汉学家柏夷(Stephen Bokenkamp)教授到访巍宝山,考察道士墓碑。(萧霁虹/摄)

从这两块清代乾隆年间天仙派道士龚法长、龙门派道士张复映墓碑,可窥见吕祖天仙派、龙门派在巍宝山辟道场、传道教的历史脉络。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巍宝山宫观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巍宝山有20多座道观分布于前山和后山,依山就势,布局精妙。前山绵亘叠嶂,宫观多藏于密林之中,建筑规模宏大。后山险峻陡峭,庙宇多依山势显露于岩壁之间。这种有藏有露的建筑布局,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文化特点,是道人修道、斋醮之所。现择要略述于下: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玄珠观,在巍宝山山麓东面。始建于唐代,内祀细奴罗的母亲茉莉羌。唐代中期,蜀人来此炼丹,开辟为道教修炼之所。王家祐先生对“玄珠”命名有过详细考证:《蜀梼杌》云:“古史云,震蒙氏之女窃黄帝玄珠,沉江而死,化为`奇相',今江渎神是也”。传说中的蒙舍女子茉莉羌与哀牢九龙有关系,也与江神奇相盗玄珠有关。玄珠观本是蒙舍诏的宗祠,玄珠是蒙氏之女所取的宝。[17]清代进一步扩大规模,前有山门,后有水池,由玉皇阁、三官殿、吕祖殿等殿宇组成。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玄珠观山门(萧霁虹/摄)

文昌宫,俗称龙神堂,始建蜀汉时期,最初是巍山当地民众祭龙的场所。清初改为道观,称文昌宫。巍山一带的彝族自称是九龙之后,盛行龙崇拜,在此修龙池、龙亭来祭龙,现亭上有楹联:“鳖呐风云壮,龙池岁月深”,透露出文昌宫的历史渊源。古建筑尚好,大门飞檐斗拱、浓墨重彩。进入大门,有关圣殿、灵官殿、金甲殿、华光阁、文龙亭、两厢和一正殿组成,内祀关圣、魁星、王灵官、文昌等道教神灵和黄龙。庭院中央有水池、龙亭,环境极为恬静清幽,而且有清代彩绘壁画《松下踏歌图》,壁画真实再现明清时彝族朝山打歌的欢乐情景,是巍宝山壁画瑰宝。巍山县道教协会设置于此。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昌宫山门(萧霁虹/摄)

文昌宫松下踏歌图壁画。巍宝山保存有大量珍贵的道教壁画,文昌宫中的“松下踏歌图”,是云南至今最早发现的古代少数民族踏歌壁画。(萧霁虹摄)

文昌宫松下踏歌图壁画。(萧霁虹/摄)

巡山殿,又称南诏土主庙。初建于唐开元二年(714),玄宗接受蒙舍诏第三代君主盛罗皮在巍宝山为其祖父———南诏第一代王细奴罗盖庙塑金身的请求,敕封细奴罗为巍宝山巡山大土主,下旨盖庙。历代多次复修重建。巡山殿是巍宝山前新村彝族的祖庙,殿内曾有一通石碑,上刻第一位是南诏始祖细奴罗,接下来是南诏各代王的名字,后面是前新村彝族祖各家祖先的姓名。巡山殿自建盖以来,每年正月十五日开始做会祭祖3天,祭祀活动最初由彝族祭司主持,念诵彝族经文,后来由汉族的道士来诵经,这是彝族祭祖寻根的盛会,也是道教仪式与民俗活动相交融。2002年,当地启动南诏土主庙维修扩建工程,总投资700多万元,2007年南诏土主庙维修扩建工程圆满竣工,举行巍宝山南诏国十三位帝王铜像开光及彝族祭祖庆典活动,云南省道教协会李文兴会长、袁至兑副会长率法务团主持了铜像开光仪式。中国道协、中国道教学院、上海市道协、武当山道协、黑龙江省道协、江西省道协、甘肃省道协等等均有代表出席庆典活动。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巡山殿山门(萧霁虹/摄)

斗姥阁,雄居于巍宝山主峰山顶,初建于清初,清乾隆四十年(1775)张遹彦、孙怀仁重建。斗姥被巍山一带的彝族传为细奴罗之母,道教《北斗本命经》云:“昔在龙汉,有一国王周御有王妃,号紫光夫人,生莲九色,化为九子。”这个斗姥生九子的传说可能与哀牢夷的九龙传说有关。[18]斗姥阁由北斗殿、南斗殿、过厅和大殿组成。内祀斗姥和道教星宿神。斗姥阁地势险要清幽,清代文人苏时登有诗云:“帝座真堪呼吸通。法王台上客乘风。登临怪底群山小,人在云霄尺五中”。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培鹤楼,亦名祖师阁,建在山顶斗姥阁下,后山南坡,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由地方绅士把朝阳洞改建两转阁,更名为培鹤楼,四十一年(1776)郡人郑名科重建。清同治年间毁于兵燹,光绪年间和民国年间两次重修。1983年再次重新修葺,为一巍峨壮观的大殿,内奉吕纯阳祖师,神像身披绿袍八卦衣,头戴方巾帽,身后塑有两只仙鹤。传说吕洞宾跨鹤而来,出入于青霞紫气中,于此传授巍宝山天仙正派。有诗云:“长春洞旁仙人洞,有缘入洞不知年;朝阳洞隐吕洞宾,跨鹤接引有天仙”。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日是巍宝山朝山会,香客游人云集。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培鹤楼(萧霁虹/摄)

培鹤楼内所奉吕祖造像(萧霁虹/摄)

长春洞,建在巍宝山后山山脚。清康煕五十四年(1715)由贵州道人李法纪、杨法荫始建。规模宏大,景致幽胜,是“文革”中被保存较完好的道观。外观布局呈规整的八卦图,由前殿、大殿、两厢房、花园等组成。其建筑格局和雕刻艺术精湛不凡,大殿的门窗全是浮雕,其中八扇格子门从左至右刻着八仙人物图,雕工精细,形象传神。大殿承尘格板中央,雕有一条精致的镂空木蛟龙,神态逼真,呼之欲出,堪称巍宝山全山镂空木雕中的最精美之作。周围的天花板上绘着50幅彩色图画,有三清、四御和群仙图等。殿内奉玉皇大帝、雷神、武财神、文财神、土地老爷、王灵官等神像。有清朝年间云贵总督岑毓英题的“万象中涵”、“凌云望阙”和吏部尚书钱塘章题的“长春洞”等匾额。亦有古往今来名人学士书写的楹联,其中有清光绪时的地方文人李增蔚写的对联:“仙洞长春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帝德广运与天地万物上下同芳”,道出了长春洞的道教历史和优美的风光景致。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宝山长春洞道观之玉皇阁(萧霁虹/摄)

长春洞玉皇阁玉皇造像(萧霁虹/摄)

青霞观,亦名老君殿、青微观,位于巍宝山前山。这是传说中老子点化细奴罗之处。明清时,青霞观经历了多次重建,据碑文载:“明初,有青衣道士自叶榆来,修炼斯地,随冲举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羽客沈君妙章以道术感名卿,于是买地咒龙,辟基建宇,奉道祖像,名赤莲宫,从服冠也,又名青霞观,从望气也,第旋建旋圮”。康熙五十四年(1715),“郡善姓及羽士胡真印募修,其制略备”。在雍正元年(1723),建中殿、前殿、堂庑。乾隆廿一年(1756),“羽士葛来易始募建坊焉。余于嘉庆己未岁(1799),见殿宇将颓,门墙就倾,盖考其时,距建大殿八十余年,距建中殿、前殿、堂庑七十余年,距建门坊四十余年。因思老子当日为柱下史也,周京礼乐,藉以不坠。过关时,复授《道德》五千言,俾秘旨元机,昭垂天壤,实足为吾道宗。又况变化莫测,降福降祥,大有造于南邦哉。”[19]清同治八年(1869),大殿东厢房毁于战乱,光绪年间由住持重建。第一院是准提阁,内奉准提道人和老君的十大弟子。第二院有大殿和南北两厢房,大殿是老君殿,高踞于坚固的砖石垛上,出阁架斗,飞檐啄云,横额挂匾,上书“太清仙境”、“大赤天宫”,有当地文人所书对联“一清之清自然真清,清虚妙境;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冠全仙。”门面由十二扇彩色木雕排板门组成,每扇高8尺,宽2.5尺,规格严整,雕镂精湛,色泽鲜艳。大殿内奉太上老君坐像,左手拿八卦图,右手执芭蕉扇,腰系青霞玉带,膝前有青牛、白象。青霞殿后有一块传说中的老君打坐石,正如大殿门口一幅对联云:“宣道跨青牛,人心向静丹转宝炉踏遍西函千百里;化身磐石坐,天理无私机敲玉杖点来南诏十三传”。左厢房门头上还有清代匾额一块,上书“片石含青”,点出了青霞观的历史。青霞殿是目前巍宝山对外交流较多的宫观,有瑞士、法国等国修行者来此学道。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霞观正殿(萧霁虹/摄)

重修巍山青霞观碑纪(萧霁虹/摄)

2016年7月,笔者(左一)与郭武教授(左二)陪同美国著名汉学家柏夷教授夫妇考察巍宝山期间与青霞观道众合影。

四、巍宝山的奇树异草

巍宝山除了拥有浓郁道教氛围、繁多的文物古迹、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之外,还有幽、秀、峻、险的自然风光,山上古树参天,花木馨香。加之巍宝山因地形地貌有差异,土地肥沃,森林茂密,为不同习性的植物、动物和矿物,提供繁衍生存的天然条件,所以,也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巍宝山,古柏、云头柏、刺柏、华山松、白杉、楠木等名贵植物遍布满山;飞鼠、穿山甲、画眉、翡翠鸟等珍稀兽禽活跃于郁郁丛林;玫瑰、玉兰、杜鹃、映山红等奇花异卉争芳斗艳;金线吊葫芦、仙鹤草、龙胆草、当归、巍参等珍贵药材随处可见。据《蒙化志稿·物产》[20]记载:清代至民国初年,巍山境内有常见植物药材114种,其中80%以上属野生。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宝山的水也有道教韵味。传说山中的白沙井、哑巴井、洗心涧、七星井等山泉,清澈莹透,清凉甘美,饮者可以延年益寿,清朝《巍宝山歌》赞道:“巍宝之山色苍黝,巍宝之水饮者寿”。巍宝山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确为道教崇尚自然、乐好清净的最佳境地。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魏晋时期,孟优等道士在巍宝山一带修道并行医济世。唐中叶时,设蒙化观为炼丹之所。明清之际,多有道士醉心于巍宝山修道、设置道场、广建宫观。如:“清道士何太和,蒙化人。为避吴三桂之乱,隐居巍宝山。特探玄理,卓然有得。每短筇蓑笠,独游咏于松梅雪月之间”。[21]“冯应魁,字亦九,道号尚元。有隐德,安贫乐道。精医药,治人甚多。得孙真人《安乐仙方》刊存巍宝山朝阳洞,人争重之。”[22]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代,在巍宝山行医研道著名者,是青霞殿住持江永德道长(1930-2004),道号岩松道人,俗名治国,字泽民,号润生,巍山县人。曾拜武当山紫霞宫全真龙门派十七代宗师吴教鹏道长为师,1992年参加武当山道教中医研究会,被推选为理事会成员。1993年回巍宝山任青霞宫住持,接待了新加坡金锻殿、台湾慈善宫、宏孝院等朝圣团的参访,培养道士无数。并从事医道50余年,先后撰写《癫狂浅识》、《中医辩证施治歌》、《温病见病知方歌》、《伤寒证治提要歌》、《中医提挈》等中医医学论文和专著,他研制的“道家养生茶”、“青霞散”、“胃泰康”等中药疗效显著,慕名求医者甚众。羽化后有诗赞:“胸怀五千言,惯看彩云飞;采药披星出,研经趁月归;高风昭信誉,妙论洞幽微;更抱回春术,山深杏亦肥”。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结语

巍宝山山林繁茂,溪水萦绕,繁衍了成千上万的动植物,为历代道人修真、祭拜神灵提供了绝妙的自然环境,是以道教文化为基础,南诏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的洞天福地。巍宝山的山门有副对联:“蒙舍此发祥,一代雄风魁六诏;灵山频焕彩,四方胜友访仙踪。”准确说明了巍宝山的历史和现状。从古到今,巍宝山一直以道教名山胜境闻名遐迩,吸引着道士游客前来游方问道、融入自然,确实不愧于“南诏洞天福地”之盛誉。d9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注释:
[1] 龙云、周钟岳等撰修:《新篡云南通志》卷114-120《祠祀考·寺观》,1948年铅印本。
[2] 王纯五著:《天师道二十四治考》,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212页。
[3] 巍山县志办编《巍宝山》,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839页。
[4]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1月,第69页。
[5] 王纯五著:《天师道二十四治考》,第214页。
[6] 碑今立于巍山县青霞观西厢房内。收入萧霁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云南道教碑刻辑录》,第352页。
[7] 王丽珠:《关于巍山南诏寺观的调查》,见《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98页。
[8] 《蛮书》,参见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2卷,第89页。
[9] (明)邹应龙修,李元阳纂:万历《云南通志》卷之13《寺观志·仙释》,1934年龙氏炅源别墅重印万历四年(1576)刻本。另(明)诸葛元声:《滇史》、(清)高奣映撰《鸡足山志》、雍正《云南通志》均载。
[10] (清)刘垲等修:乾隆《续修蒙化直隶厅志》卷5,清光绪七年(1881)重刻乾隆五十五年(1790)刻本。
[11] (明)张志淳:《玄珠观记》,收入《云南道教碑刻辑录》,第19页。
[12] 薛琳编纂:《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860页。
[13] 收入《云南道教碑刻辑录》,第283页。
[14] 薛琳:《巍宝山道教调查》,见《云南巍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45页。
[15] (明)邹应龙修:万历《云南通志》卷之13《寺观志·仙释》;(清)傅天祥修:康熙《大理府志》卷26《仙释》,记载略同。
[16] 薛琳:《巍宝山道教调查》,见《云南巍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第252页。
[17] 王家祐:《巍山祠庙记——附论南诏道教》,见王家祐著:《道教论稿》1987年,第38页。
[18] 王家祐:《巍山祠庙记——附论南诏道教》,见王家祐著:《道教论稿》1987年,第35页。
[19] (清)姚凤仪撰:《重修巍山青霞观碑纪》,收入《云南道教碑刻辑录》,第352页。
[20] 李春曦等纂修:《蒙化志稿》卷14,1920年铅印本。
[21] (清)刘塏等修:乾隆《续修蒙化直隶厅志》卷5《人物志·仙释》,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重刻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刻本。
[22] 《新纂云南通志》卷262《释道传四·蒙化直隶厅》,1948年铅印本。

参考文献:
[1]萧霁虹、董允著.云南道教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2]郭武著.道教与云南文化――道教在云南的传播、演变及影响[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3]薛琳编纂.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4]巍山县志办编.巍宝山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萧霁虹,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近年主持有《云南道教碑刻辑录》《云南道教经典的搜集与研究》《中越老缅道教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等国家基金项目。出版有《云南道教碑刻辑录》、《云南道教史》(合著)、《昆明道教史》(合著)、《苯教文化之旅》(合著),《中国原始宗教百科全书》及2003-2009年五部《云南蓝皮书·宗教情势报告》(编委、撰稿人)。

sdfeazz-3.jpg

原载:《贵州社会科学》2011(07);文稿来源:澎湃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