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试论彝族傩戏“撮泰吉”
彝族“撮泰吉”(变人戏)自上世纪以来,学术界已有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现举部分代表性成果综述如下:王明贵和王显在《彝族<撮泰吉>“寓言”的所指与能指解析》一文中认为,《撮泰吉》是一个复杂的文化载体,它像一个寓意丰厚、启示深奥的寓言,在奇特的形式所指之外,还有许多能指的内涵。它既是一丛“活化戏剧”,又是一部“启示录”,对彝族古代历史文化乃至于对人类历史、人的个体生成、农耕文明和民族关系等等,都有特别的思考与展示,让人从中得到许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启迪。在论文《彝族古戏“撮泰吉”》中,作者认为“撮泰吉”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到清代中期臻于完善定型。在当地语言中,“撮”意为人或鬼,“泰”意为变化,“吉”意为玩耍游戏。“撮泰吉”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举行,旨在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表演者以祖先神的身份,用对话和舞蹈形式再现彝族先民迁徙、农耕和繁衍的历史演变过程。其蕴含的民族民间文化魅力,使不少中外民俗学家陶醉,并成为当地独特的旅游景观日益引人注目。《彝族传统戏剧“撮泰吉”》一文了彝族古傩在人类学、民族民俗学、戏剧学、舞蹈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庹修明教授在《浅论彝族傩戏“撮泰吉”的原始形态》从傩戏的角度分析“撮泰吉”论述了其中的戏剧元素。
一、傩戏与彝族戏剧文化的关系
(一)傩戏的产生
傩戏就是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子。傩戏,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脱胎出来的戏剧形式,积淀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这种戏曲艺术形式,曾经一度遍布三湘四水,省内的苗族,侗族,土家族村寨有其活跃的身影,是我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傩是古代驱疫降福、消灾纳吉的祭礼仪式。傩戏的表演形式颇多,同时巫傩活动出现了逐渐戏曲化得倾向,剧目日渐增多。新中国成立后,傩戏的封建迷信色彩受到抑制。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傩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消失,但在我省的一些地方还保存着这种古老的戏曲形式、湘西、湘南、湘北以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活动着一些业余的或半职业化的傩戏剧团。我省的傩戏艺人根据时代的需要,编演了一些反映社会生活的心剧目和改编整理的传统剧目。
傩戏的演出形式与其他戏曲不同,他与冲傩等宗教活动融为一体。傩戏德尔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坛、开洞、闭坛。开坛和送坛是迎神送神的法事,打开洞们后就演出傩戏剧目。迷信的乡人遇上一病两痛、三灾六难,以为是鬼神作祟,变请求神灵庇护,并许下傩愿。一旦到了还傩愿的时候,还有备好香纸,法器和祭献的用品。清末傩戏班子,边做法事,变演傩戏。傩戏一般在愿主家的堂屋演出,背面祭着神像,三面向观众,时空虚拟。傩戏班子理得演员也兼法事主持,她们既能唱、又能舞,还会“判挂”、“绘符、“念咒”等法事技术。
(二)撮泰吉的产生
狰狞的面具,奇特的服饰,一种的动作,古怪的言语,充满神秘的场景。古老的图腾崇拜赫尔鬼神信仰,使我们的祖先总是习惯于借助这种神秘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美好愿望,辅之以歌舞,便是最初的傩戏。“撮泰吉”如今只流传于贵州省威宁县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村。海拔2800米的裸戛出产荞麦和土豆。荞麦和土豆是粮食,能养活裸戛人的生命。裸戛不仅出产荞麦, 还出产一个独特的文化事相:撮泰吉。撮泰吉是当地彝族的 一种古老的仪式,也是一种极原始的戏剧。荞麦养活裸戛人的生命,撮泰吉滋养和抚慰着裸戛人的心灵。荞麦和撮泰吉构成了裸戛人生活中的两样东西,这样的日子已经不知道有多长了彝族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文化典籍的民族,奇怪的是在他们的文化经典中却没有关于撮泰吉的任何记载。不过,威宁板底乡一带的彝人中却有一个传说,讲述了撮泰吉的来历。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年阴历六月天降大霜,庄稼全被冻死,人们连播种的种子也没有了。绝望之时,有几位远方来的撮泰老人给他们带来了种子,还帮助大家恢复了生产。灾难过去了,人们获得了丰收。后来,每逢天灾人祸、年景不佳时,人们便在阴历正月初三到十五的晚上,化装成撮泰老人,搬演撮泰吉,以祈愿再现从前的奇迹,重新振作受挫的信心。现在,裸戛村以及附近的一些村寨的土著居民几乎每年都要举行撮泰吉的演出。在春节期间,乡野的寂静常常被阵阵的社鼓和人群的喧声笑语打破。夜幕垂下,村寨边或山野的草坪上燃起了一堆堆篝火,架起了灯笼。远近的乡民们举着火把纷纷聚拢来,每个人的心中都怀着一种虔诚和一份期望。人越来越多,气氛也越来越热烈。忽然间夜空中响起了一阵锣鼓的敲打声,似乎预告着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这时,装扮成撮泰的几位人物出来绕场同围观的人群见面打招呼,一边故意做出一些滑稽古怪的动作和随口溜出一些乡俚俗语,逗得人们歪东倒西开怀大笑。在这欢悦与迷幻的气氛中撮泰吉的演出开始了。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撮泰吉”以其别具一格的古老民族艺术特色,在我国古老的戏剧剧种中独树一帜,在全国都极为罕见。“撮泰吉”吸引了众多省内外、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不远万里接踵而来,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无论在人类学、民族民俗学、戏剧学、舞蹈学、甚至是傩戏、地方文化史学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研究价值。2006年6月9日晚。贵阳北京路影剧院。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场演出现场,一段低沉浑厚、旋律流畅的大筒箫演奏后,第一个上场的节目就是“撮泰吉”。只见一个黑袍黑帽白色长须、手持小树山神样的长者在一阵锣鼓声中出场,身后跟随着5名青色衣服、白色包头戴面具的演员绕场表演。舞台背景黑暗,寓意为夜晚的仪式,追光灯营造出神秘奇幻的氛围;继而是由两个人扮的耕牛和神兽出场,演员们用粗犷的动作和原始的舞蹈模拟叙述出人类驯牛、犁地、撒种,以及劳作休息时交媾、喂奶等场面。演员们用彝语讲述对白和诵词。虽然坐在台下的观众不懂彝语,但大致能明白为首神灵般老者雄浑的嗓音念出来的咒语中祈愿和祝福的语气。5分钟后,观众还沉浸在神秘的剧情之中,作为一个节目的演出却应该戛然而止。
撮泰吉不论从反映内涵,还是表演形式、演出习俗,都是彝族固有的,极少受其他民族文化现象的交叉和影响,它的发现被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重视,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人类的祖宗戏”等。因此,默默无闻的板底裸嘎已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名俗村寨。
多彩贵州小品大赛的原生态小品,是值得期待的一个亮点。我省的原生态小品,不仅仅只是为了体现贵州元素,表现贵州样式,我们还应该通过多彩贵州的艺术平台,把贵州的原生态的戏剧样式,介绍给全国的电视观众,做成贵州文化的新亮点。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原生态的戏剧小品,在借用、保存传统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要有创新和发展,要敢于推陈出新。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就要有新的观念和新的意识。要观众接受,首先要让观众看得懂;要观众喜欢,就必须让观众感受到这种戏剧样式的独特魅力。如果我们能够把原生态的民间戏剧,通过多彩贵州小品大赛,发展成为一种戏剧样式的雏形,让观众认同和接受,就是对贵州戏剧的重大贡献。
“撮太吉”的传说由来已久,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年,阴历六月初二将大雪,所有的庄稼都冻死了,有没有翻种的种子,人们无法绞尽脑汁也想不到一种解救的办法,凑巧有几位撮衬老人把种子带来了,人们有了种子,重新翻种,当年仍获得丰收。后来,人们遇到天灾人祸,年景不佳时,就在阴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晚上,化妆扮演“撮衬姐”,并在演出结束时耍狮子舞(彝族称为“十咒耶姐”)。耍狮子舞也有个缘由,传说有一年发生天灾。突然,一只狮子从天而将,落到地上滚了三个动作(即狮子笑天、狮子扑地、狮子滚绣球),这年粮食亦获得丰收。因此,把狮子舞连接“撮衬姐”为一项活动,增添了观众的情趣。
二、撮泰吉的演出程序和内容
“撮泰吉”演到正月十五晚上,由山神老人惹嘎补带着几个撮衬老人走村串户去祝告:“一切天灾人祸随着撮衬老人去,一切吉利和幸福留下来,使六畜兴旺,四季发财,五谷丰登。儿孙满堂。”他们每人提着棍棒,围绕火坑,惹嘎补领诵一句,四个撮衬老人便用抽气的发音跟着念一句:
拜四方山神
拜支锅桩的火神,
猪年以过去,
鼠年又来接,
鼠年十二月,
十三月又来,
家家清吉又平安。
清吉平安,不扫,
子孙敷衍昌盛,不扫,
口嘴扫,口舌扫,
舒服咳嗽扫,
牛瘟马疫扫,
鸡羊病瘟满盘扫,
儿孙如漫天飞鸟,
飞到你家来,
家庭纠纷与不和,
跟着那四个老人去,
千家万家,
不准靠一家,
千院万院,
不准靠一院,
千人万人,
不准靠一人,
所有害人的一切东西,
全部扫掉。
走咯!走咯!
祝词念完,主人给每人敬献一杯酒。还有些人家煮好猪头,设宴款待,撮衬老人酒醉心欢,还唱古情感,说一些风趣话,逗得大家开心狂笑。同时,在挨家挨户祝告种,撮衬老人还在各家的草房四角扯一把茅草,拿到寨子外三岔路口或岩洞边去烧掉,俗称“米夺秋”(即扫火星)。并再用手中的木棒子搭成一个架子,上面吊一个鸡蛋,又在架子下土里埋一个鸡蛋,然后烧起大火,把架子上的鸡蛋烧完。第二天刨出土里的鸡蛋来看,如果鸡蛋没有烧烂,预兆明年是个好年景。这时才把脸壳藏好,等明年用时,再用香纸去烧,又取来用。寨里的人们到年底过年之前,又筹备一点钱给撮衬老人,开始第二年的“撮衬姐”活动。
撮泰吉主要内容是驱灾除邪,迎祥纳福,可分为祭祀、正戏、喜庆、扫火星,而扫火星仅限为正月十五举行,所有演出都在夜间进行,深夜朦胧、神秘、幽深、恐怖与奇特的气氛下,火把、灯笼闪亮发光,交相辉映,十分壮观。
演出通常由10人至17人参演,主要分工是三人演狮子,二人扮牛,二人击打锣鼓,四人打灯笼火把,六人扮角色,角色名称如下:
惹嘎阿布,义为山林老人或山神,2000岁,是自然神与智慧的化身,不戴面具,用正常人语调说话:青布包头,用玉米棒插于头上表示金角义为古老,戴细绳或麦草制作假须,象征长寿:戴着两个生鸡蛋壳连绑而成的眼镜,象征透视混沌与朦胧,看清事物的变化与发展,扮演者多为世袭,一般不能改变。
阿布摩,义为老爷爷,1700岁,戴白须面具,其面具最宽大厚重。画横波浪白纹饰,以黑巾包头呈圆锥状,象征苍老,其是阿达姆的配偶。
阿达姆,义为老婆婆,老奶奶,1500岁,是阿布摩的配偶,戴无须面具,面具大至呈圆盘脸状,上端画螺旋形的白线纹,脸庞部位画下斜波浪白纹饰,用黑布包头为圆锥状。初上场时背婴儿阿安。
麻洪摩,义为苗族老人,男性,1200岁,戴黑须面具、画直式波浪白纹饰。
阿安,义为小娃娃,是阿布摩阿达姆之子,戴无须白色纹饰的小面具,在正戏下半场方才入场。
狮子,按一般舞狮,二人扮演。
耕牛,二人扮演。
伴奏,锣鼓一套,三人。
戴面具的演员,要以白布带缠腿,以白布带搭肩交叉于腰间,象征人类初期人是裸体,圆锥头饰是以条的黑、白巾包头一二圈,象征人类初期人的头饰。
相关器具、制作面具须用:刀、斧、杂木料,服装布料为青蓝白布,及锣鼓、灯笼、火把等,板底乡曙光村裸嘎组村民中口传身教。
撮泰吉的正戏是在“米夺秋”这段祝词念完后,几个撮衬老人来到深山老林的一片荒坡野岭,同时挥舞着手中的木棒,砍伐着山林,烧起了野火,进行了刀耕火种。
这时,在山神老人惹嘎补的帮助下,阿达姆拿出自己的私房钱,交给几个撮衬老人,爬山越岭,辛辛苦苦地区把耕牛换来,然后,开始耕种。他们在耕种的过程中过分的使用耕牛,牛疲劳卧地不动,怎么拉也不愿起来,几个人就一起来抬。但,刚刚走了几步,牛又卧地,只好再向山神老人惹嘎补请求帮助。惹嘎补教他们用盐水喷草喂牛,耕牛才慢慢恢复体力,于是,他们又开始劳动,从耕地、撒种、直到收割、脱粒、翻晒、入仓。至此,惹啊补再领诵第二段祝词:
彝族起源岩石上,
年收两季谷,
地名叫——谷仇。
就在谷仇那地方,
边收谷子边播种,
五谷长得杆子手膀一样粗,
一颗够做一顿饭,
半颗够做一顿晌午。
就在谷仇那地方,
五谷落一支,
落在阿玉斗米(东川),
落在阿玉斗米土里;
五谷落一支,
落在八地猴(草海),
落在八地猴土里,
五谷落一支,
落在哪楼走谷(盐仓地方);
落在那楼那里;
五个落一支,
落在裸嘎院,
落在裸嘎院子里。
只要说了就会灵验。
只要说了就会实现。
(咳!)粮食弯进了家,
菊(意!)像羊羔一样,
跳进了家,
像沙子一样梭进了家,
遍地泥沙变粮食,
河中沙粒变成了金子,
满山树叶变成了绸缎,
黄鹿变成马,
野兔变成牛,
装仓满仓,
装箩满箩,
不装也会自己满。
一粒落地,万粒归仓,
做一年,十年吃不完,
用也用不尽。
这时,演员们休息抽烟,阿安(小娃娃)手拿小花,从地边蹬步走到场内,天真活泼地转来转去,寻找阿达姆,跑过去扑在她怀了吃奶。场上,一派丰收景象,荞粒越堆越高,几个撮衬老人背粮去量,惹嘎补说足有一万二千石,非常高兴,锣鼓声中,砍木桩圈地,汉族小弟搬石头围地。这场戏里充分的表现出来苗族、彝族、汉族的亲兄弟般得友好关系。戏也就在此时落幕!
三、撮泰吉的意义
撮泰吉是一种原始的戏剧,在这一个震撼人心的彝剧里,我们可以从全部过程里清楚的看出这种仪式的意义。整个撮泰吉由四个部分有机组成:祭祀、正戏、喜庆、扫寨。正戏(“变人戏”或“鬼魂戏”)之前的祭祀由山神老人惹嘎补率众撮泰向天地祖先、灵魂、山神、谷神等敬酒祭拜。祭拜之后是正戏,然后再加上喜庆、耍狮子舞。正月十五之前的撮泰吉演出只到此为止。而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撮泰吉演出之后的扫寨活动却将整个撮泰吉推向高潮。
撮泰吉”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戏剧形式,在中国戏曲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难怪有人在看完演出后,议论纷纷,说它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像。它不仅与我国传统戏曲迥然不同,而且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戏剧形式,包括建国后演出的彝剧,也大相径庭。它算是什么呢?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舞蹈,将它译作“人熊舞”;有人则认为它是“彝族的原始戏剧”;有人认为它只是一种戏剧现象;有人认为它只是艺术化了的民俗事象,还不能算是戏剧。总之,莫衷一是。
贵州各地区的戏剧小品各具特色,都可以体现或代表贵州某个地区的文化气息。一个戏剧要想具有吸引力,主要是要有独到的特色,能让观众耳目一新。简单来说有三个途径可以作为未来戏剧小品发展方向的尝试
第一,正如本次多彩贵州小品大赛包括了阳戏、侗戏、布依戏、傩戏、地戏等戏剧小品,贵州戏剧种类丰富,具有本地特色和本身的学术价值。通过特有文化魅力让人产生关注。
第二,在戏剧内容上能够反映近年来如凝冻、抗旱等重大历史事件,并结合事件反映社会现象。令观众感到贴近生活。
第三,从表演形式上突破,这次小品大赛中运用了杂技、舞剧或者一些民间表达手法等新颖的表演形式来进行表演,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好奇、兴趣。简而言之,抓住自身特有的文化味道,结合观众需要,贴近生活,探讨热门问题的作品都会具有吸引力。
“撮泰吉”作为“戏剧的活化石”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过程和唱词,我们都可以看出其中有较浓的封建文化色彩,但从戏剧的角度考虑,它的演员的面具,演员的服饰和剧目等我们都可以看出其戏剧因素。撮泰吉的唱词较简单化,演出也具有较多的迷信观念,作为一个民族戏剧的灵魂,要想子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立足之地,就必须有新的内容,但是这一个“新”是必须在保存彝剧的特色的基础上加上的。我 觉得要想把撮泰吉从中国的舞台上走进世界的大舞台,必须有更吸引人的地方,要让一个人喜欢上一件事物,首先,必须让这个了解它的价值。只要是有价值的东西就会被别人喜欢,接受!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注释:
①撮泰吉:汉语意为中的“变人戏”。
②啊达姆:汉族人民所说的“老奶奶”。
③阿安:小娃娃。
参考文献:
[1] 沙马拉毅,《彝族文学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8月第一版
[2] 朱恒失,《中国艺术论丛》第九辑,(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专辑)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9年6月1日
[3] 马学良,梁庭望,张公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下册),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北京白石桥路二十七号),p283“傩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