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田野工作与彝学记录

于元平 | 昆明市各层级政区地名的文化意蕴

作者:于元平 发布时间:2025-03-06 原出处:《昆明地名研究》 点赞+(20

作者简介:于元平,四川广元人,中共党员,汉族,1985年5月生,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先后在昆明市区划地名信息中心、昆明市社会科学院工作至今。长期从事地名命名管理、地名文化建设、地名信息化、地名成果转化运用、地名文化研究等工作。参与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云南省卷》昆明市部分,参与完成《昆明市地名管理工作对策研究》《昆明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项研究》等市级课题,在《昆明史志》《昆明地名研究》《昆明地名故事》等刊物、文集发表地名有关论文多篇。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zuo1.jpg

(本文作者于元平)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政区地名是最重要的地名类别之一,历代史籍尤其是地理志书着墨甚多,在各类地名中相对稳定,使用频率也较高,人们都在一定的政区管辖之下,经常受其影响。每个政区地名的背后都是一座或大或小的城市,这些地名作为城市代号长久延续,见证着城市的兴衰更替,这类地名最为基础,也至关重要,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常来讲,地名由专名和通名两个部分构成,专名表义,通名表类,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专名上。本文以当前昆明市各层级政区地名为线索,追本溯源,考察其专名的文化意蕴,分析其命名规律和发展痕迹,为地名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考路径和经验借鉴。
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当前昆明市各层级政区地名概况

政区地名一般都有长期的历史积淀,凝聚着群体记忆,承载着地域历史文化,朱惠荣教授认为:“地名是集体的记忆,必须取得大家的认同和熟悉,才能通行,才‘喊得开、叫得响’”,一个地名只有为社会群体所认同并广泛使用,才能流传下来,经久不衰。正如朱惠荣先生在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西山种种名称时指出的那样,“‘西山’这一俗称从元代见于记载,至今已行用了近700年,用字最少,笔画简单,方位明确,获得大众的喜爱,逐渐变为正名”。这为我们勾画出一个好地名的标准:要具有简洁明确的特点,要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要经得住群众的使用选择。政区地名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基本存储单元,所承载的地名文化是优秀地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一种承载了人们乡情、乡愁和情感归宿的文化符号,在命名方面的特征更为突出,文化意蕴更为深厚。从我国第一部具有地名学意义的地理志书《汉书·地理志》开始,至明代郭子章所著第一部专门解释地名渊源的著作《郡县释名》,我们历来具有重视地名历史文化内涵挖掘阐述和对地名进行渊源解释的传统,政区地名尤其受到关注,因此对当前全市政区地名这一组群地名进行一番考察和分析十分必要。昆明市现有地级市、县(市)区、乡(镇)街道3个政区层级,有1个地级政区地名,14个县级政区地名,139个乡镇政区地名。本文对全市154个政区地名进行整体考察,分析研究这些地名背后蕴含的文化意蕴,总结地名命名规律,为地名管理提供决策参考。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itu2.jpg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昆明市各级政区地名的文化意蕴

通过对该组群地名研究发现,这些地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了昆明地名文化的多姿多彩和特色优势,让我们感受到这片地域历史文化的深沉和厚重,对生活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情感,为我们探索本地历史、体验地名文化、感知地名特色提供了一条路径和线索。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依山傍水的佳境

人们在命名政区地名的过程中,会优先选择使用居住地周边的山水地名来命名,刘亚、张俊芳对云南省乡级政区地名研究后认为,“云南省大多数乡级政区的命名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相互印证密切相关,体现人地关系的协调性”。这是政区地名命名约定俗成的选择,是人们形成的共识。昆明的地理环境是山水交错、依山傍水的优美胜境,而直接体现在因山为名、因水为名的政区地名中。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因山为名的政区地名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华区:因境内有五华山而得名,该山土为红色,又有五座山峰,像五朵红花高擎在城中,因而得名。华山街道也因五华山而命名。西山区:因“西山”得名,西山以方位得名。碧鸡街道:因位居西山(又名“碧鸡山”)山麓,且主峰在境内故名。宜良县:命名源于纪良山,“宜良”为“纪良”的谐音,并蕴含美好的意愿,取“宜之为言善也,良易直也”意。松华街道:因松华坝水库得名,元朝至元年间始在此地建土坝,因在松华山东麓峡谷中筑坝蓄水为库故名。金马街道:因坐落于金马山麓而得名,“金马山”地名背后还有一段佛教神话。竹山镇:因境内竹山得名。鹿阜街道:因鹿阜山得名,此地古时森林繁茂,荆棘丛生,山侧溪水潺潺,传说昔日有人逐鹿于此,人鹿忽然不见,故名,该山又称“鹿母山”,曾有五色霞光直出天际,称“鹿阜霞光”。圭山镇:因老圭山命名,该山遥望形若一巨大海龟,故名“龟山”,后音变为“圭山”。屏山街道:因秀屏山而得名。茂山镇:因“打磨山”(1943年改为“茂山”)得名。翠华镇:因“翠峰”“华山”两山各取一字命名。九龙镇:因驻地位于九龙山脚而得名,“九龙山”则因山上出有九股地下泉水故名。乌蒙乡:因地处乌蒙山西南麓而改名,乌蒙山因彝族先民乌蒙和乌蒙部得名。功山镇:因境内一石山内有一空洞而得名,原名“空山”,雍正八年(1730)云南提督张跃富抵乌蒙取胜,将“空山”改名为“功山”。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因水为名的政区地名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盘龙区:因盘龙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得名,“盘龙江”则因江流蟠绕曲折而得名,又作“蟠龙江”,“蟠龙”谓蛰伏的龙,与升天的龙相对。东川区:因地处金沙江东面的高山深川而得名。洛龙街道:因境内洛龙河得名,“洛龙”为“倮倮”的谐音,因古时河流上游为彝族先民所居,故名。莲华街道:因莲花池公园而命名,“莲花池”则以“池中莲花繁茂”得名。龙泉街道:因境内原有黑龙潭、蓝龙潭、白龙潭等地下涌泉而命名。松华街道:因松华坝水库命名。滇源街道:因地处滇池干流盘龙江源头故名。永昌街道:因永昌河得名,元代名永畅河,后以“永远昌盛之意”改名永昌河。海口街道:因地处滇池出水口得名,海口是滇池唯一的出水口,也是螳螂川的源头。碧谷街道:因小江(又称碧谷江)得名,小江中游山谷陡峭如壁,称“壁谷”,后音变为“碧谷”。乌龙镇:原名五龙,因该地坝子曾有五个龙潭得名,乌龙为谐音。昆阳街道:因地处滇池(昆池)南岸,常年阳光普照得名。双河彝族乡:因境内自东向西的九村河和自西向东的三乡河交汇于境内而名“双河”。金方街道:以金色螳川而得名。温泉街道:因“天下第一汤”温泉而得名。东村镇:因东村河得名。汤池街道:因境内有温泉,水沸如汤故名。牛栏江镇:因牛栏江流经境内故名。长湖镇:因境内有呈长条状的湖故名。转龙镇:因境内有一个间歇性盈缩龙潭得名。云龙乡:“云龙”即水城之意。马鹿塘乡:以境内的“马鹿塘”得名,该塘有两个高山小湖,据传过去曾有成群的马鹿来此饮水故名。则黑乡:“则黑”意为有蒲草的塘子。塘子街道:因辖区塘子村中有一温泉,俗称“热水塘”得名。河口镇:地处牛栏江进入深山峡谷之处,当地人俗称大河口故名。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民族文化的遗存

昆明市境内民族众多,全市现有52种民族成分,有9个世居少数民族,分别为彝族、回族、白族、苗族、傈僳族、壮族、傣族、哈尼族、布依族,多民族和谐共生,共同缔造了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少数民族中彝族人口最多,彝语地名在各少数民族语地名中占绝大多数,全市政区地名中的少数民族语地名全为彝语地名。地名中含“迤、矣、邑、雨、笼、弄、鲁、碌、罗、乐、糯、则、黑”等字的,一般是彝族地名。全市政区地名中,命名体现民族文化的有:昆明市:“昆明”原为古代“西南夷”中昆明族的族名,后来演变为地名,按彝义之说,“昆明”是彝语“嘿咪”的音译,“嘿”为海,“咪”为地方,全意为“海边的地方”。呈贡区:“呈贡”为彝语“扯过”“柴谷”的谐音,“扯、柴”为稻谷,“过、谷”为海湾、坝子,意为盛产水稻的海湾坝子。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彝语“碌”为石头,“券”为山梁,意为有很多大石头的山梁,赛典赤改“碌券”为“禄劝”。寻甸县:“寻甸”为彝语,是乌蛮土酋“新丁”人名的音转。洛羊街道:“洛羊”系彝语地名,意为牧羊坝子。七甸街道:“七甸”来自彝语“雌甸”的谐音,“雌”为“羊”,“甸”为“坝”,意为羊多的山间坝子。普吉街道:“普吉”为彝语音译,“普”为“庙”,“吉”为“岔路口”,意为岔路口有庙的地方。阿拉街道:因古时彝族男子“阿拉”得名。阿旺镇:因彝族土司阿旺得名。拖布卡镇:“拖布”意为青松林,“卡”指村,意为青松林中的村庄。舍块乡:“舍块”意为向阳的山坡。禄裱街道:“禄”指石头,“裱”指白色,意为白石头多的地方。罗免镇:彝语“罗”为虎、“免”为地方,意为有虎之地。散旦镇:“散旦”彝音“撒台”,意为撒梅人居住过的坝子。乌东德镇:“乌东德”为彝语,“乌”指“箐头”,“东”为出水之意,“德”指坪子,意为箐头出水处的坪子。云龙乡:“云龙”为彝语,由“易龙”演变而来,“易”为水,“龙”为城,即水城之意。汤郎乡:彝语谐音,“汤”指松树,“郎”指有箐之地,意为松树箐。则黑乡:“则”指蒲草,“黑”指海子,意为有蒲草的海子。柯渡镇:彝语原名“柯嘟”,“柯”为岩边,“嘟”为水,意为岩边出水的地方。倘甸镇:“倘”为北方,“甸”为坝子,意为土司北边驻地的坝子。甸沙乡:“甸沙”彝语意为“种燕麦的地方”。这些政区地名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宝库。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文化交融的见证

明代以前,汉文化在云南不占主导地位,本土的少数民族文化占据主流。到了明代,伴随大规模的汉族移民进入,汉文化影响日深,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习俗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深,这在地名中也透射出来,作为反映社会底层群众日常生活要素和交往媒介之一的地名,通过系统分析研究,可从侧面考察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互动和相互影响的程度。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体现在集市地名上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类地名汇聚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共识,大大小小的集市为各民族群众提供了一个互通信息、交流感情的场地,集市地名使用频度较高,集市在昆明一般称“街”,主要为“十二兽”街名和序数街名。所谓“十二兽”街名即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名命名专名的经济贸易场所集市地名。“以十二兽为系统,依序纪日,指称集市集期的集市地名却是云南的土特产。”军屯、民屯、商屯等大规模地屯田,大大促进了乡间集市贸易的发展,昆明大多数集市称为“街”或“街子”, 如马街街道和马街镇,“马街”皆因旧时每逢属马日赶集故名。狗街镇:旧时逢戌(狗)日赶街故名。团街镇:“团街”因蛇日赶街故名(因蛇为蜷缩之形)。南羊街道和羊街镇:因旧时逢属未(羊)日赶街故名。鸡街镇:因古时逢属酉(鸡)日集市贸易故名。据目前可见资料,云南的十二兽地名最早见于明代,集中出现在开发较早、经济文化发达的汉彝民族杂居地区。汉族的日期以天干地支为纪,彝族的日期则以十二兽为纪,与汉族的十二属相类似,汉民族与彝语支民族在相互折中、求同存异的过程中,最终确定了双方都能接受的纪日工具。十二兽地名的出现是汉彝文化融合的积淀,是汉彝两族经济、文化以至心理的相互融合产生的。序数街名即以序数作为专名的街名,这类命名易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达成共识,方便共同使用。如二街镇:因清末以来,每月逢二、六在此集市而称“二街”。六街镇:因旧时每月逢一、六在此集市赶街得名“六街”。八街街道:古时以逢农历四、八日集市得名“八街”。除以上两种主要的集市地名,也有依照集市地点面积大小命名的街名,如小街镇:因明末清初在此设农村集市,当时街面窄小而取名“小街”。也有因所处位置命名的街名,如西街口镇:据传,昔为师宗县西部贸易集市街子得名“西街口”。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些街子大多数为乡下的山地街,人数一般不会太多,可这些集市却能够长久维持,不同民族人们之间交流交往都用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影响,这些地名也就具有了流传下来的生命力。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展现在称“甸”地名上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含“甸”字的地名,主要来自彝语,很多出现在彝族聚居区。吴光范在研究后也认为,“彝族聚居区称‘甸’地名最多”。元明以来,词尾带“甸”的地名遍及全省,“甸”是云南民族语地名的特殊用词。“七甸”“寻甸”“甸沙”“倘甸”皆属此类。少数民族语称甸地名出现较早,在政区地名外的其他地名中数量也较多。汉族移民在与当地少数民族长期交流交往过程中,逐步受到少数民族语称甸地名的影响,相应也赋予了“甸”的特定汉语语义,在命名汉语地名时也习惯称为“某某甸”。于是汉语甸名产生,在对部分少数民族语同音或近音地名进行翻译和转写时也习惯使用“甸”作通名。“甸”即山间盆地,也就是“坝子”之意。汉语地名通名与民族语地名通名出现了在习惯和语言上奇特的一致,体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互为一体的状况。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反映在汉语化地名和混合语地名上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汉语化地名的来源是汉族把少数民族语地名转写成汉字时,尽量迁就汉族的语感而音译,本身也具有较好的汉语意义。如“呈贡”,彝语意为盛产水稻的海湾坝子,同时也有“呈送贡奉”之意,据说“宝珠梨”即为上贡贡品。安宁市:“安宁”乃彝人“阿宁”名字之雅译,其本身也有美好的汉语解释。斗南街道:“斗南”彝语意为向阳坝子,同时也有“斗柄向南”的汉语语意。乌龙街道:源于“乌龙浦”,彝语意为“渔浦”,昔日渔舟宿此,灯火点点,犹如繁星,有“渔浦星灯”之景。混合语地名更多的是少数民族语地名与汉语地名结合形成的地名,如阿子营街道:“阿子”为彝语音译,“营”为汉语。矣六街道:“矣六”为“矣苴堡六甲”的简称,“矣苴”,彝语音译,即“水村”之意,矣苴堡为清代昆明县四十三堡之一。堡下设一至十甲,此为六甲,故名。撒营盘镇:“撒营盘”属彝汉混合语。“撒”为彝语“倒挂刺”,“营盘”为汉语,意为倒挂刺旁的兵营。皎平渡镇:“皎平”彝语意为山坡路边,因境内有渡口,故命名“皎平渡”。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探寻历史的印痕

地名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活化石”,通过地名我们可以了解到活跃在特定地域历史舞台上的人物事迹、历史故事,知晓一地的地理环境及资源物产,也可以感知一个地域人们所寄予的美好祝愿和期待,透过这些“化石”可去探寻历史印痕、感知过去。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对历史人物的记载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透过“安宁”可知彝人“阿宁”;通过“寻甸”可晓酋长“新丁”;而“吴家营”则原名为“吴杰营”,记载的是兵营首领吴杰,村西北端原有吴杰墓,碑书“一世祖吴杰大将军之墓”;阿子营则因彝族首领“阿子”得名,“阿拉”为彝族男子之名,“阿旺”为彝族土司之名。这些地名保存下来的历史人物名字,增强了当地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为历史探寻提供了重要线索。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对历史事件的记录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政区地名对历史的反映尤其突出,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卷,具体表现在:官渡区和官渡街道:“官渡”,因唐朝时南诏筑拓东城,南来北往商贸和达官贵人往返于此,官家便在蜗洞建渡口,统一管理摆渡,为“官家渡口”故名。晋宁区:“晋宁”因西晋时设宁州,以滇池县为宁州治所故名。嵩明县:因汉昭帝时汉使与乌蛮、白蛮首领在今县城南筑台盟会,盟台东对秀崧山(药灵山),故名“崧盟”,元朝时改“崧盟”为“嵩明”。护国街道:“护国”指1915年12月25日云南首义,发起护国运动。拓东街道:“拓东”指南诏建拓东城,有“开拓东境”之意。鼓楼街道:因辖境内原有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一幢2层木结构建筑大鼓楼故名。联盟街道:因1954年建立蔬菜生产合作社时,取意“搞好工农联盟”故名。六甲街道:因旧时农村基层制度,此为六甲故名,清代府州县下基层政权组织为“保甲制度”,不论州县城乡,每十户立一牌长,十牌立一甲长,十甲立一保长。晋城镇:该地为历史上的晋宁郡城、晋宁县城所在,且明、清、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晋宁县城均驻此地故名“晋城”。县街街道:因曾置三泊县,为县治所在地,且有较大街道而得名“县街”。青龙街道:以青龙寺得名。款庄镇:因历史上当地交通不便,无法上交粮食而折交税款,且当地习称村子为“庄”,因而得名“款庄”。九乡彝族回族乡:因旧时八乡一保共九家合议在此赶街故名“九乡”。杨桥街道:明代有甸心村杨姓大户在弥良河上兴修了一座三孔石拱桥,取名“杨桥”。七星镇:明朝嘉靖年间,彝人刘聪带人在此建一座横跨牛栏江上的七孔石桥,名“七星桥”故名。联合乡:1966年以北河、马店、基辅、胜利4个小社合并成立联合公社故名,这些地名勾勒出不同时期历史的印记。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反映驻军和交通情况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全市政区地名中,多见军屯和交通类地名。明代分散在各地的“卫”“所”,是军队驻防守卫的中心,又是军屯活动的中心,遍布全市的“营”“屯”“堡”,都是军屯点的专名。元代设“站”,明清设“驿、铺”,反映水上交通的渡口,都是交通类地名。“前卫营”即为守城兵营之一。“金所”为军队驻地设所,由金姓长官率兵驻扎故名。明代军屯或驻军地演变而来的地名如吴家营、棕树营、耿家营等,“大营”则因清代驻扎过大的兵营得名。明代设驿与亭铺,地当道路要冲,为邮船之所,设堡与关哨,为军事要地,如黑林铺街道:明代称“黑林堡”,清代改为“黑林铺”。马金铺街道:原名“马军堡”,元、明时为骑兵驻地,后“军”音变改为“金”,且因地处交通沿线设铺,演变为“马金铺”。太和街道:因“太和铺”命名“太和街”,因街名得名。关上街道:旧时为省城通往滇南驿道门户,曾设关驻兵把守,名“石虎关”,关居土岗上,因称“关上”。大板桥街道:古代通京驿道所经,跨宝象河架木板为桥,得名“板桥”,元代以来曾设驿、里、堡,因面积较大命名为“大板桥”。小板桥街道:因辖区面积较小,故以“小”别于东郊的大板桥。草铺街道:此地是滇西进入昆明的必经之地,辛亥革命后,昆瑞公路通车以前,马路两旁全是草房和私人开的店铺,供客商投宿,故名。六哨乡:明清时期曾在此地设六个哨卡,故称六哨。这些地名显现出关隘形胜所在和交通要道所经,勾画出一幅清晰区位图。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体现自然气候及所处方位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富民县:因境内物产富足,民生富裕,故得名“富民”。雨花街道:因雨水节令后,周边果树花枝变绿,俗有“雨后花枝绿”之说,故名“雨花”。大渔街道:因历史上滇池水位高,地处打渔的好地方,故名“打渔”,后演变为“大渔”。西翥街道:地处五华区西部,有“从西边飞腾”之意。茨坝街道:地处昆明坝子北缘,原始森林茂密,蒺茨丛生故名。大观街道:因大观街得名,该街因通往“大观楼”命名。福海街道:历史上该地位于滇池边,村子扶海边而建,得名“扶海村”,后以音近,且寄予“希望滇池给村民带来幸福的意愿”而改名“福海”。海口街道:因此地当滇池泄水之口,即池水流注螳螂川之口故名。夕阳彝族乡:境内有夕阳街,坐落于山巅,每当夕阳西下,云蒸霞蔚,十分壮观故名。连然街道:据传因此地与昆明山水相连、同然一体故称。北古城镇:元朝至元年间,其地属路南州,为邑市县县城,故名“古城”,且古城地处县城之东北,又名北古城。嵩阳街道:因古时嵩明州治位于黄龙山之阳得名。雪山乡:因地处常年积雪的乌蒙山西麓而得名。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对资源物产的展示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使用资源物产名命名地名能展示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起到宣传推广的作用。如石林县和石林街道:均以境内的“石林”得名,自元明以来至于今日,都是名胜旅游佳地。吴井街道:因旧时吴姓在此凿井,其水以适宜泡茶名噪一时得名“吴井”。棕树营街道:以历史上此地多棕榈树得名。铜都街道:以此地悠久的铜历史故名。汤丹镇:此地原为原始森林,猎人经常食宿于山中打猎,据传一猎人煮饭时偶然将米汤泼在支锅的石头上,发现自然铜,从而开矿炼铜得名“汤泼厂”,后雅化为“汤丹”,清代前期开采的铜矿产地名为“汤丹厂”。宝峰街道:因宝峰村得名,历史上村旁山峰下开采过铁矿,以“山峰藏宝藏之意”命名。上蒜镇:早年以产蒜得名。红土地镇:以境内土壤颜色多为红色而得名。赤鹫镇:此地过去森林茂密,有一种羽毛赤色的鹫鸟栖息得名。杨林镇:本名“羊林”,因山麓有石如羊状故名,元朝至元年间,此地杨柳成林,改“羊林”为“杨林”。金源乡:因地处河谷地带海拔低,谷物早熟,作物品种多样,取名“金源”。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寄托祝愿和期待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类嘉愿地名有:龙翔街道:寓意“飞龙在天”,寓意吉祥,与“凤翥”相对。团结街道:取民族团结之意。因民镇:“因民”即顺应民意。太平新城街道:相传此地曾经历战乱,后以渴望太平之意得名。永定街道: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建县始,曾三次迁县城,明朝万历四十二年(1614)将县城迁至螳螂川北河岸,垒土为垣,取名“永定”。崇德街道:“崇德”即崇尚道德。先锋镇:取“力争上游、勇当先锋”之意。凤合镇:意即凤凰来舞,有吉祥的征兆。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几点启示

(一)地名命名要优先选用反映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和历史信息的名称

全市政区地名中,体现地理环境的地名有53个(其中因山为名的政区地名有16个,因水为名的政区地名有24个,反映自然环境及地理位置的地名有13个),民族语地名有21个,反映历史的地名有36个(其中记载历史人物的地名有5个,记载历史事件的地名有17个,反映驻军和交通情况的地名有14个),反映资源物产的地名有12个,集市地名有12个,寄托美好祝愿和期待的嘉愿地名有8个。这体现出政区地名命名要侧重体现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只有地名专名适当,才能既反映文化,又彰显特色,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地名管理中要具有这样的命名意识,同时秉持“遵守法规、名实相符、突出特点、尊重历史、照顾民意、体现规划、词语规范、指位明确、求雅避俗、避免重名、与时俱进”的命名原则,才能真正把地名命名工作做得更扎实,展现出地名命名的整体性、规范性和科学性。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避免简单化命名地名

简单化命名地名通常体现在随意使用谐音命名、使用道路起止点地名首字或尾字组合命名、使用住宅或单位名称命名以及重名等情形。这类地名的专名词组一般不具有特定文化含义,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命名具有随意性,缺乏研究论证和通盘考虑以及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此类地名如命名过多则会影响地名文化整体质量,不利于区域地名文化营造。诸如大可乡:“大可”据传原名“奇”字,因古时书写从上到下竖排书写,被人误写误读成“大可”二字遂讹传使用至今,地名本身缺乏实际含义;随意使用谐音命名的地名如莲华街道:因“莲花池”得名,因“华”与“花”同音改称“莲华”。这类改写不当容易造成地名混乱和使用不便,给人们交流交往带来困惑;简单使用道路起止点地名首字或尾字命名的政区地名有:龙城街道:以龙城、城内两地合并各取一字命名;青云街道:以青龙、云山两个居民点首字命名;双龙街道:以青龙、乌龙组合命名为“双龙”;金碧街道:以辖境金马、碧鸡两坊各取首字命名;匡远街道:因匡山、清远两镇合并,各取一字得名;中屏镇:“中屏”因民国时期的中正、北屏两乡合并各取一字而得名;翠华镇:因“翠峰”“华山”两山各取首字命名。朱惠荣先生认为:“这类地名是为平衡相关的两部分搞的组合式地名,是原有地名的演化,这类地名易产生误解,不能普遍推广”。使用住宅或单位名称命名的政区地名的有:丰宁街道:因辖区内丰宁小区得名;红云街道:因辖区内有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得名;东华街道:因东华小区得名;金辰街道:因辖区有金刀营、金实小区等带“金”字地名,与“星辰”之“辰”组合命名。由于小区、单位类地名本身缺乏生命力和文化含量,难以体现社会公众意志,用这类地名命名政区地名不科学也不严谨,缺乏文化含量。重名的情形主要体现在不同层级或不同地域政区地名专名的重名上,如官渡区和官渡街道,石林县和石林街道,马街街道和马街镇,大板桥街道、小板桥街道与板桥街道,碧鸡街道和金碧街道,专名存在重名或类似,容易引成使用混淆,不利于交流交往,今后在命名时应加强研究论证,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增强命名科学性、层次性和区分度。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将政区名称选择作为区划调整工作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全市不断优化行政区划建制,积极开展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尤其是街道析置分设,出现了一批新的街道政区名称。在开展这些行政区划调整的过程中,应将政区名称的选择作为整个区划调整的重要一环,需充分认识到区划调整不只是通名调整带来系列变化值得深入研究,专名的选择同等重要。应充分重视政区地名专名的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选取具有较深文化内涵、能够体现地域特点,群众熟知认可的老地名、好地名,才能深入人心,经受住历史的检验,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长久流传。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昆明的地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具有保护弘扬的巨大潜力

从政区地名文化意蕴的分析中可见昆明地名文化的深厚,尤其是独具特色的民族语地名和类型多样的历史地名,让人心驰神往。应充分重视对包括政区地名在类的全市各类重要地名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宣传。一是积极开展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在对全市地名充分研究、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按照地名相关政策标准,可有序开展千年古(城)都、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少数民族语地名、著名山川、近现代重要地名等地名文化遗产申报。昆明市尤其是要重点把握自身具有的少数民族语地名资源优势,强化对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挖掘和保护,加快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同时强化宣传推广,提升公众重视保护地名的意识。当前,晋宁在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充分认识到“晋宁”是一个生命力很强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名,积极推进晋宁“千年古县”申报是一项值得肯定的举措。同时,可以重点对县级以上政区地名专名撰写条文勒石立碑,如“昆明”作为本区域地名使用,始于蒙古宪宗四年(1254)立昆明千户,至今也有700余年的历史;“呈贡”,汉镇(城)名,从至元十二年(1275)立呈贡县始,至今也有700余年的历史;“官渡”得名于南诏筑拓东城以后,历史非常悠久;据可考资料,清代道光年间已将“李子箐石林”和“石门”统称“石林”,至少也有近200年的历史;从明初改名寻甸府起,“寻甸”一词使用超过600年。可对“昆明”“呈贡”“官渡”“石林”“寻甸”等县级以上政区地名撰写碑文并勒石立碑,向社会予以公布。二是扎实开展百年老地名的评选,加强老地名的宣传,留住城市记忆,承载群众乡愁。对政区地名及有关的地名撰写百年老地名条目进行弘扬和保护,如五华山、盘龙江、西山、石林等,据考证,至迟元代就有五华山,至少也有六七百年的历史;盘龙江被称其为江,“是元代的事”;“西山”这一地名,从元代见于记载,行用近700年;到清代,用“石林”二字特指独特的剑状喀斯特天下奇观,李子箐和石门皆称石林。一些政区地名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和回忆,如吴家营、马金铺、松华坝、关上、金马山、前卫营、吴井等,可一并作为老地名进行挖掘和保护。三是对历史地名进行梳理和挖掘,如“昆明县”“连然县”“安宁井”“乌龙浦”“路南县”“太和街”等,如“路南”源于彝语地名“鲁乃”,意为长满黑石头的地方,元代汉化为路南,切不可因1998年县名改名“石林”而让这一历史地名湮没无闻;太和街:清代形成街道。“太和”之意,史无确考,南诏有太和城,《新唐书·南蛮传》载:“彝语山坡陀为‘和’,故谓‘大和’”,《读史方舆纪要》卷117载:“彝语以坡陀为和,和在城中,尊之曰太,城因以名”。笔者认为可能后来南诏拓东城、善阐城受到了“太和城”地名的影响,后世留下了这一地名的痕迹,正如南诏东西两京都有五华楼一样,因而清代二十四铺有“太和铺”之名。对这些远离我们生活的历史地名进行搜集整理、汇编成册,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地名文化资源,适时让其重新焕发生命力,增强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色。四是在对地名文化内涵充分挖掘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地名文化名片,展示特定的地名群、地名层和地名景观,可制作一组政区地名文化的展示,形成一个系列特色地名文化类型,逐步推而广之。通过这些探索,把昆明的地名名片擦亮打响,让昆明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更富特色、更有底蕴,更具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影响力。2y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选自:《昆明地名研究》,2021年1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注释省略,引用请参考原文。文稿来源:搜狐号-正读书。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