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庆春教授:关于彝族“火把节”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人的思想大解放,中国的节日传统不仅得到了复兴而且也在被不断创新、发展和合理利用。凉山彝族火把节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复合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居于彝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框架的核心地位,彝族服饰、彝族银饰手工技艺、口弦音乐、民族体育竞技与游艺、民间歌舞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都附丽于、展现于完整性的节庆活动之中。早在2006年,彝族火把节就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第一批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后又入选“中国十大民俗节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旅游业的广泛关注。
2014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这是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作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项目之一,彝族火把节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广泛传播的社会影响,亟待总结和提炼丰厚的文化底蕴,进而不断丰富新内容、发展新形式、开辟新渠道。
2015年10月16日至19日,中国传统民俗节庆文化复兴暨彝族火把节发展模式学术研讨会在布拖举行。本次会议有如下议题:
1.以火把节为试点研讨非遗整体性保护路径;
2.火把节申报人类非遗名录研究;
3.中国少数民族民俗节庆文化发展趋势研究;
4.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研究;
5.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框架下的彝族火把节研究;
6.布拖县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与路径研究;
7.民俗节庆与区域文化建设研究;
8.彝族火把节的“布拖模式”研究。
2015年10月19日上午的会议闭幕式上,罗庆春教授做了总结发言,提出了关于彝族“火把节”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与建议,具体如下:
1.将“火把节”还给民间、还给母语、还给教育。只有将火把节还给老百姓,还给母语,还给教育,火把节才会有永久性的根基和活力,才会有不断凝聚和焕新彝族母语文化发展、转型和变异中的内在的精神核心和内在动力,使这一底蕴深厚的文化体系获得生生不息的文化历史生命源泉。
2.加强国内外有关“火把节”资料文献搜集整理,挖掘出彝族火把节的独特价值,重视从国际国内相关领域“他者”(游客、关注者、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火把节”的传承与传播机制,加强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借鉴与利用。
3.加强“火把节”民俗内容的挖掘和开发,比如民间文艺、服饰文化、工艺品、建筑技艺、普及读物、餐饮文化等领域的建设与利用。
4.“火把节”信仰的根基不能动摇,在任何形式的研究与开发中,信仰是根基和起点,“火把节”的实质是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以及万物有灵的精神文化创造体系和传承方式,毕摩信仰必须贯穿始终,强化人文精神内容,而不是强化后期附会上去,带有浓厚的经济目的的游戏成分。
5.就布拖县而言,应该围绕火把节制定“十三五”规划,很好的将火把节及其文化形式、文化智慧、文化精神融入到全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
6.既然火把节已经成为当代彝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和文化象征,云、贵、川、桂各地彝区要围绕“火把节”这一民族整体的文化遗产和族群记忆,围绕母语文明的延续,母语文化的现代传承、保护、开发、利用这一目标,努力促进相互交流、加强沟通,整体复兴,提升文化自信、民族自觉,让彝族人民真正拥有文化传承的权利、义务,责任和使命,享受着祖先的文化,传承着祖先的文明,勇于创新,不断创造,成为对国家、对人类有独特贡献的,有文化尊严的共和国公民。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
- 2 毕摩文化与国际彝学
- 3 谈“彝学”的研究
- 4 族史追忆
- 5 塔米的中国脚步——德国学者塔马拉...
- 6 “边疆人文”六十年
- 7 把凉山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
- 8 论中国彝学的学科建设
- 9 朱文旭彝语言学术研究访谈
- 10 凉山州毒品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