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凉山彝族祖灵祭文化内核探究

作者:李正文 发布时间:2005-09-20 原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信仰民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彝族的祖灵信仰有其深邃而复杂的文化内蕴。但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大多学者似乎都停留于描述性研究阶段,未能释清彝族崇奉祖灵的直接原因和何以把竹灵当先灵来祭供,更未深入到彝族的心理结构、历史文化层次,并提高到理性的高度来加以认识。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凉山彝族祖灵祭缘由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原生文化之根当是原始宗教,它是整个彝族文化的主干,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其它文化则是由此而产生的派生文化。彝族原始宗教文化,伴随着彝族发展的始终,渗透于彝族现实生活诸方面。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祖灵信仰这一民俗事象所涉及的范围广,人数多。在彝语六大方言中属于北部方言的彝族人都相信祖魂的存在,而此方言区内的彝人又都系彝族六祖支系古伙和曲尼两部落的后裔。从地域来看,他们都分布于四川凉山、乐山、雅安、甘孜、攀枝花和云南的丽江、楚雄、昭通等地区。居于这些地、州(市)的彝民都兴火葬习俗。这是信奉祖灵的表现。火葬习俗何时兴起,我们姑且不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它与这些地区的彝人先祖古伙和曲尼两部落到处迁徙的历史有着密切联系。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笔者对凉山等彝区调查得知,彝人对祖灵的敬崇历史是相当久远的。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大地上最先出现的人类,彝语谓“阿斯尼尔尔”,意为不可识别的人类。这种古人类因寿命短促,未活多久就绝了根。后来又先后出现彝语叫“都胡”和“乃胡”的古人类,但仍然未能延续多长时间。这些古人类为何如此命短?彝人们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超度祖先灵魂。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祖灵信仰之缘由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深奥的问题。在彝文创世纪文献《勒俄特依》一书,尤其在该书《雪子十二支》一章中有生动的反映:“远古的时候,天庭掉下尼都(彝语,又称玛都,意为竹灵牌)来,落在恩阶阶乃山,变成熊熊烈火在燃烧,九天然到晚,九夜烧到亮,白天成烟柱,夜晚成巨光。天是这样燃,地是这样烧。为了人类起源燃,为了祖先诞生烧。”烟雾与火光的不断聚合和变化,生出一对既矮小又十分难看的哑物来,形似矮土猪。他们既不耐风吹,也不经寒冷,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类。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于是天司俄惹吉志,分别派了银男金女、黄云和红云到大地上,经交合和变化,衍生出杉身愚人来。其“初生第一代,只有坐身高,到了第二代,与人站身高。三代高如松树,四代高如山峰,五代长齐天了”,真可谓是顶天立地之巨人也。但这时的杉身愚人,“身长恍悠悠,行动慢腾腾,走起路来摇摆不定,呼吸气奄奄,似死又非死”。各种飞禽走兽都纷纷跑来分别在其身体各部位栖息做巢,繁殖后代。如此看来,杉身愚人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类和人类始祖。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创世纪文献《勒俄特依》又云:“天庭又掉下‘格’(彝语称生育魂)物来,落于大地上,霉烂多年,变成三股白雾气,升于天宇,降下三堆红雪”在红雪里衍生出十二种动植物来。其中有血的六类,无血的六种。有血六类为动物:蛙、蛇、鹰、熊、猴、人;无血六种为植物:针叶林、阔叶林、草、水筋草、铁灯草、藤蔓。猴类从木乌格日发展、进化到猴氏阿牛居日的第九代时,“形状似象人,颈部象猴颈,叫声象猴音,树叶当衣穿,野果当饭食,有眼不看路,有嘴不食肉,有手不劳动,如熊掰树梢,象猴爬树杆。不能成为人类。”尔后猴氏阿牛居日生八子,居日石社分八支。由于石社“不设灵”,“不祭祖”,“不嫁女”,“不娶妻”,故十代就绝嗣。“居日格俄分九支,格俄‘不设灵’,格俄‘不祭祖’,格俄九代也绝嗣。居日牛尼分十支,居日莫木分二十支,居日伙俄分二十二支”他们也仍然不会“设祖灵”,不会“祭祖宗”,都分别绝嗣断了根。这些似人又非人的古人类就这样先后绝迹。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于是又出现了“梯伙勒伙,加长里尼,里尼晋苏,普苏伟诺,莫姆”等古人类,但都命短而绝根。彝人传统的观念意识里面认为这些奇形怪状的古人类命短而断子绝孙的原因就是不会设做祖灵牌祭供,不会超度祖先灵魂,送祖归宗于大自然。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后来传说中的石尔俄特时代,彝文创世纪文献《勒俄特依》载道: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远古的时候,雪子石南一代生子不见父,石南子哈两代生子不见父,子哈第林三代生子不见父,第林苏涅四代生子不见父,苏涅啊书五代生子不见父,阿书阿俄六代生于不见父,阿俄石尔七代生子不见父,石尔俄特八代生子不见父。石尔俄特啊,不知人类有父亲,要去买个父亲来,要去找个父亲来。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于是石尔俄特“带了九个随从者,带了九把银匙子,带了九把金匙子,驮了九驮银粉末,驮了九驮金粉末。狐狸赶银驮。兔子赶金驮,不等天明就起身。”石尔俄特四处奔走,八方寻找,跑遍大千世界,仍然找不到父亲来。正当他深感着急,非常沮丧之际,归途路过子阿帝都家门口,巧遇子阿帝都家姑娘慈女施色。施色姑娘主动迎他问道:“远方来的表哥,你是干什么来的,为何如此愁眉不展?”石尔俄特答曰:“因愚我生来就不知自己的父亲是谁?欲去找个父亲来,如果找不着,愿出金银财宝买个来,结果找不见,也买不到!”施色姑娘听了后笑着对他讲:“远方来的表哥,你真是个傻表哥,为何如此幼稚!时下到何处去寻父?而又到哪里去买父亲呢?你若要想知道父亲,请你设‘祖灵牌’供屋内,最后送祖归宗于岩洞,再娶妻配偶,生子就必见父了。”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石尔俄特回家的当晚,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见了自己的父亲是一只野蜜蜂,于是他跟踪其后,追呀追,捉呀捉,一直追捉到青山竹林。这只野蜜蜂因飞累而停留在一棵青竹上并死于此。俄特以为蜜蜂已死,但青青竹子仍在。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只好把这棵青竹连根拔起,拿回家中作为祖灵祭供。这就是今日彝人在设祖灵牌时常用青竹的一个来源之一。俄特按着施色姑娘的意旨,设灵做灵后到处寻亲攀情,但都未能实现,最后只有回到子阿帝都家去将施色姑娘娶为妻。彝文创世纪文献《勒俄特依》一书在《石尔俄特》―章中记载道: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尔俄特啊,娶了施色为妻,婚后生三子。石尔俄特是一代,俄特俄勒是二代,俄勒却布是三代。却布生三子:却布居斯未成家,却布居尔未娶媳,唯有却布居木安了家。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显然,在传说中的石尔俄特时代之前是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群体群婚生活时代,到了俄特这一代,人类社会逐渐母系社会向父系制社会转化或过渡。这正是彝族民间俗谚所云:人类“娶妻配偶始于石尔俄特,成家立户始于石尔俄特,哭丧奔丧始于石尔俄特,设灵送灵始于石尔俄特”。人类家庭的形成和一夫一妻制的出现,人伦道德的产生,宗教之起源和人类文明社会的形成和产生等等,彝人们认为都始于传说中的“石尔俄特”时代。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在石尔俄特时代,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祖灵与竹灵的内在联系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祖灵与竹灵到底有何关系?彝人为何把竹灵当祖灵来祭供?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竹有其广泛的实用性,它与彝人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与彝族历史文化有无内在联系,还需要进一步弄清。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祖灵与竹灵之渊源关系,除前面述及外,民间还有诸多说法。其一,传说从前有两父子,儿子出门狩猎多年未归,其父因年老体衰,生活十分艰难。有一天父亲将金银财宝装于竹筒里并以此作远行的拐杖,欲寻觅儿子,为其娶妻。老人在远征的途中发现有群女人在收割燕麦,于是前去讨要充饥。当这群女人问及老人为何出远门时,老人说明来意后,人群中有一中年男人迎上来道:“您老人家原来是我的生父,非常抱歉!让您委屈了。”此时老人已达目的,留下竹拐杖,断气于此地,而变成一只“井嫫俄勒”(一种采花酿蜜的蜂儿)飞走了。儿子紧追其后,这只蜂儿先停留在一棵阿基树(又名救济树)上。当儿子要追及时又飞向竹林并死于一棵青竹(彝语称玛塞)上,其儿将这只蜂儿火化后又把此竹连根拔起扛回家中制做成‘祖灵牌’挂于屋内祭供,传与后代。其二,在古时候的征战中,“竹”是救命恩人,竹救过先祖,先祖的生灵因恩竹的庇护而存活。民间谚语称“人类是雪人,竹枝是雪竹;人类生于竹,人类死于竹”。认为竹与人类同祖同先,同源同族。还有人说:“彝族古代习惯是父母去世火化之后,儿子要从骨灰中留下一点额骨,背在身上以作祖灵。后来在一次迁徙中,在山上把祖灵丢了,八方寻找无着。由于是丢在竹林之中,只好用一片竹子代替。”或曰:“从前人们招灵上供,是取用焚尸后,捡额角上一锥形独立小骨块。后因保管不妥,骨块被老鼠?走,鼠钻进石窖里,人扳石头找灵骨,无法找到,只好捡一粒鼠屎来代替。不慎鼠屎又掉下竹丛中丢失,只好又折竹子做祖灵。”等等。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民间传说故事从不同的角度证实了竹灵的来源及其与祖灵的关系,说明亡人火化后的“颧骨片”为先人之灵牌是在火葬习俗中产生的。而在流动或迁徙的过程中因未能妥善保管丢失于竹林。证明了彝族先祖―――六祖支系古伙和曲尼两部落历史上曾有过大的迁徙活动。这正是前面我们己提到的彝族火葬习俗与其迁徙历史有关,而以竹灵当先灵又与火葬习俗不无关系。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此之外,笔者还认为竹与彝族传统文化心理因素有关。彝族习惯上把儿孙满堂的家人喻为山中的竹笋。因为到春天时黄竹虽已老化,但在其护围下,根上还能生长出许许多多参差不齐的青笋来。因此,招供祖灵时,只要到山上去找一棵从未断头或虫蛀过的青竹,通过毕摩(祭司)念经,认定它来做祖灵牌。其他说法还很多(滇黔彝人有他说),四川彝人中有一种说法就是洪水时代,居木乌伍养有三哑子。后来探听到恩体古子(实为三哑子的外祖父)治疗痴人之绝招,三子之父用三根青竹烧烤后爆于其三哑子身上,三哑子便开口说话了,并分别成为彝、汉、藏三民族的祖先。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竹灵与族称的历史渊源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历史和地域环境等多种因素,致使彝族支系繁多,族称复杂,在历史上就有诸多不同的名称。据不完全统计,彝族有“尼苏”等20多种不同的自称和他称。以“尼苏”作为自称的彝族约占川滇黔桂四省、区彝族总人口的50%以上。但何为“尼苏”?其文化内核是什么?这是迄今为止尚未解决的一个问题。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自称为“尼苏”(简称“尼”)是由来已久的。我们认为彝族自称“尼”与彝族尊祖祭灵时常用“竹”来代替的民俗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尼”原本是祖灵祭中的宗教术语,是阴阳两性的总称——始祖男性灵魂和始祖女性灵魂结合后统称为“尼”,它直接来源于彝人以“竹”做祖先灵牌时的竹根。因彝人在请毕摩设做祖灵牌时,将竹连根拔起,取下竹根上竹芽各一颗(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即阴阳两性)。其形似桃,大如小指甲,彝语称其为“玛尼”(竹芽),意为代表始祖的阴阳两性。然后用线牵连在一起,裹上洁白的羊毛。将它放于约6―7寸长的象征性的小木棺材里。通过隆重的宗教仪式后送至岩洞中去。这一古老的宗教习俗就是源于传说中的石尔俄特时代。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称祖先灵牌为“尼都”或“玛都”,这里的“玛”和“尼”是同义词,二者均为“竹”之意思。只是前者是个宗教术语,出现的频率少,而后者是口语,常用词,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较多一些。故所谓“尼都”或“玛都”两者都有“竹条”或“竹枝”、“竹棍”的意思,在现代彝语中,彝人们常自称“尼苏”,“苏”为“人”之含义。故“尼苏”之本意当是“竹人”,即以“竹”来当祖灵祭供的人(氏族或部族)称之为“尼苏”。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上所述,彝族自称为“尼苏”是不容质疑的。超度祖先灵魂,彝语叫“尼姆”,即用竹子制做祖先灵牌。这一习俗历史久远,是彝族宗教文化中的核心内容。所以,我们说,彝族的族称源于彝族原始宗教文化,它是宗教习俗文化中的一个术语,“尼苏”即由此而得名。它揭示了宗教习俗与民族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祖灵祭的终极意义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祖灵祭这一信仰早已成为彝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彝人义不容辞的社会义务。如彝谚云,“父欠儿债是为儿娶妻,儿欠父债是为父超度亡灵”,这一传统文化由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代代传承以求永生,并成为彝族历史发展中割不断的脉络。在现代生活中,彝族祭祖拜灵的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首先,反映了生育崇拜:繁衍子孙,代代接嗣,使后世后生长命百岁为凉山彝族祖灵信仰之原始本能目的;增长人口,提高人口质量为凉山彝族祖灵祭之核心文化内涵。它是古彝人漫长的历史与文化交融、互汇的结果,是历史与文化的积淀。祭祖送灵是让生命本体得以再生与复活,也有为六畜发达、五谷丰登而求祖拜神的一面。四川彝区因地理和自然条件所决定,自古以来以农为主兼有牲畜的饲养,如彝谚云:“非养不可的是牛羊,非食不可的是五谷”,二者缺一不可。尊祖祭灵就是为了人丁兴旺,六畜发达,五谷丰收,《玛木特依》对此有云: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世上的人们,三代应除一次灵,三年应做一大帛,三月应做一小帛。神位亮堂堂,天地明晃晃。从深渊进去,从浅滩出来;从黑暗进去,从光明出来。人类依靠天,子孙依靠地,生育神附体,是兴旺的时候。除灵送灵这以后,要去耕种地,要去种五谷,要去养六畜。祭的是祖宗,穿的是绸缎,食的是粮食,养的是儿孙,儿孙聚满堂。毕摩是这样,猎人是这样,农人是这样,牧人是这样,亲人也如此,是发达时候了。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次是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解放前,彝族是个全靠道德规范来统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民族,如有乱伦行为者其肉体的不贞洁导致灵魂受到玷污。因此,当事者之灵牌不能与家人成员一视同仁供奉于屋中,更不能和祖先团聚生活。如《玛木特依》中有这样一条类似于习惯法的条款规定:“贪色者莫奸污幼女,奸污幼女无脸见众”。这里不仅是有无脸见人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乱伦者死后,其灵牌不仅不放在家中祭供,反而将单独挂在屋外的畜圈中无人问津。到最后送灵时,还特请毕摩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和念经从祖籍中开除掉,让它永远成为孤魂恶魔游荡于世,任人诅咒,任人谴责。因此,凡是知晓此习惯法的彝人绝对不可能有强奸幼女或乱伦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宗教道德在起作用,它将人伦道德宗教化。正因如此,彝人才有对女孩换童裙的成人礼俗,如彝谚云:“男儿成人养得家,女儿成人喂不家。”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起,彝人就全凭习惯法和类似的宗教规则以维系人伦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正文,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副教授 X8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所属专题:

凉山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