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简析凉山彝族地区彝文信息传播的进程与发展瓶颈

作者:​某色阿敏 杨强 发布时间:2020-03-27 原出处:城市旅游研究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摘要随着各民族信息传播取得的成就,本文作者从凉山彝族地区彝文信息传播的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谈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回顾这段发展历程,虽然可能遇到一些坎坷,但对于新世纪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深入发展以及整个新闻传播事业走向辉煌,充满了期待。
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凉山彝族地区;彝文信息传播;发展瓶颈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引言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无论是哪个民族,都生活在各种大众媒介为我们建构的“媒介世界”中。现代工业和技术的高度发展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大众媒介无孔不入,成了改造现实的巨大力量。以计算机的传播技术等核心的信息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与广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但是,在这个网络时代,因为资源拥有的不平衡导致的数字鸿沟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可以说成了全球范围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接触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差距,而这样的差距也不是只在有这样的事存在着。毫无疑问,如果不采取措施,填补这些差距,那么网络资源的不平等就会导致人生存在的不平等,因此关注信息时代彝文信息的传播进程和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且通过这样的分析来促进彝文信息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彝族语言文字与文化的特殊性等原因,彝文信息的传播遇到了一些内在的和外在的发展瓶颈,如何突破这些瓶颈成为了彝文信息传播途中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网络时代之前我国凉山彝族地区信息传播历史的简要回顾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兴起于20世纪初,但由于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六大方言区,且内部差异较大,使彝文在读音、写法、表义上产生了分歧,同样一个字形,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音、不同的写法及不同的意义。为了促进彝文的发展,使之在新时期发挥作用,拓宽其彝文信息传播的方式,就得对彝文进行必要的整理、规范。于是1980年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国务院以[1980]70号文件批准推行《彝文规范方案》:规定了以彝语北部方言的圣乍语为基础方言,以喜德语音为标准音,规定一字一音,819个字加次高音符号的字以及一个替音符号,共1165个字符(核心部分):可以说《彝文规范方案》的推行标志着彝文信息传播事业的兴起或说是彝文信息传播事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近现代新闻传播业的出现是以创刊于1978年1月1日的彝文版是为标志的,《凉山日报》是中共凉山州委机关报、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彝文报,平均每天发行量为5000多份,它不仅及时传递着党的方针和政策,而且通过丰富多彩的报道内容,在传递现代文明、帮助彝族群众致富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仅接着《凉山文学》彝文版创刊,是凉山州面向全国发行的唯一彝文文学刊物。而彝文版这样的属于彝族人民自己的刊物,滋养了大山深处一代又一代的彝族人民。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省的彝文广播事业和影视作品传播事业同新闻传播业的传播时间相当,是1979年,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开通了彝语广播,电波传出的彝语轰动了大小凉山,人们奔走相告。此后,凉山州各县相继有了彝语广播。凉山民族电影译制中心从1976年至今,已先后译制各类电影1000余部,凉山战电视台不仅开播了彝语频道,还译制了110部电视剧、电影、电视片的译制,有效解决了广大彝族群众看不懂汉语电影、电视问题,同时也丰富了彝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开阔了大家的眼界。就是这一系列作为传播彝文信息的载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昏暗的社会有了阳光的照耀,致使人们空虚的内心得到了丰富,彝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富起来了。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些年,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州凉山电视台开通了彝语频道,进一步推动彝族文字信息的传播。着力改善和解决广大彝族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更好的架起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凉山电视台开通将极大改善和丰富彝族群众对传承本民族语言文化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信息传播的领域,从而达到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至此,凉山地区彝文信息传播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种传统媒体全部被,应用于彝文信息传播。彝文信息可以说是正式进入全面发展的时代,使更多的彝族群众参与到彝文信息传播业中来。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网络时代彝族文字信息处理的发展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网络传播迅猛发展,中国真正迈入了网络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为人们提供了与世界接触的契机,在国际社会上,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竞争、文化竞争的阵地之一。但是,与其他传统媒体一样,互联网的延伸与使用必须建立在相关的技术、设备的基础之上,新媒介的诞生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新媒介的普及依赖相关新技术的成熟。而彝文信息处理也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茁壮成长,而如今彝文信息处理在“字”"处理上已趋于成熟,下一步的重点将向词和词法的处理,句子和篇章的分析,语音的转换或翻译等方面努力。也就是意味着彝族人民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交流、传播、娱乐等平台。对于所有彝族同胞来说,每一次媒介技术革新的真正应用都意味这种技术与与彝语言文字的融合。彝族文字信息处理一路上磕磕碰碰,但从结果说它促使彝族地区实现了网络化,使彝族语言文字跨上了数字化的轨道,彝族人民跳出了无法直接使用网络媒体和搭乘信息高速公路的包围圈,从而被抛到网络造成的数字鸿沟的不幸一边,悠久而灿烂的彝族文化在网络时代得到了超生。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推动彝文媒体发展,提出彝文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各个少数民族的共同发展,各个少数民族的信息传播事业是中国当代信息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信息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个民族的积极参与。彝族语言文字媒体的发展是我国大众传媒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传媒的健康发展,其发展趋势应当引起政界、业界、学界的共同关注。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各民族之间的同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一种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彝文信息的传播来说,不管是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还是像网络化这样现代传播方式都被民族同化推到风口浪尖上。直到现在,虽然彝文信息处理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彝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也将遇到诸多挑战。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彝族文字和彝族语言使用域的缩小带来的尴尬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下面我们以彝文手机的上市为例。彝文手机的上市,从历史意义上来说,它占据着彝文信息传播的又一里程碑。但从现实意义上去看的话,因为彝族语言和文字使用域的缩小,直接导致了彝文手机使用域的缩小。但我们还是不能否定它的价值,因为它给大山里的彝族同胞送去了信息时代的便利,尽管他们从中得到的实惠微乎其微,其中彝文手机的例子不就是彝文信息传播进程中传播网络化的尴尬吗?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培养民族人才的艰难。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些年来,国家给了民族地区很大的政策扶持,从这方面来说,给民族人才的崛起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遗憾的是彝文信息处理时计算机对彝文进行转换、传输、存储、分析等加工的科学。是一门与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数学、控制论、信息论、声学、自动化技术等多种学科相关联的边缘交叉性科学。这么多学科的交叉,想学好已不容易了。再加上彝族地区,这里已凉山彝族地区为例,凉山彝族地区共有17个县市,在这些县市的中学中,大多数实行的都是以汉语为主的教育,或说是全用汉语的教育。那么对于这群人来说,其母语就不再成为他们自身的优势了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接下来我们在来看一下以喜德民中和昭觉民中为代表的一类模式教育,即以彝汉双语为主的教育。这个群体的特点就是对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掌握得较好,但是对其它学科的掌握较差。因此在这两个群体中就很难培养出能熟练掌握运用彝文信息处理的人才。所以,在彝族地区教学科目设置的不科学性导致了培养民族人才变得异常困难。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发展潮流中的冷静思考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三十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新闻队伍传播事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几个历史时期后,形成了一支空前壮大的队伍。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其发展速度是过去无法比拟的,其成就也是前所未有的。展望21世纪,我们都坚信,网络民族新闻将会崛起。但越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越应冷静思考我们可以做的、我们应该做的或是我们可以超越做的一些事情,努力为彝民族的网络传播作出应有的贡献。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结语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当代,因特网把世界连接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文化圈。共享信息和技术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因此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信息交流也越来越密切。那么提高规范彝文使用者的工作效率,促进彝文信息传播则可以吸收更多的彝文用户,提高彝文信息化的普及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彝族地区信息化传播的建设,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其科学意义、社会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加强彝文信息传播的力度,不仅标志着彝语文的社会功能在这一领域的不断扩展,而且为彝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彝文规范方案》诞生的历史过程,载《中国民族报》1991年。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于洪志、王君玲:《藏文信息传播进程与趋势分析》,载《构建多语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第五篇。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王成平:《规范彝文信息处理技术三十年发展历程与展望》,载中国文化网。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王华之:《媒介与今日的现实》,载《读书》,1999(8)。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张永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新彝文:传播现代文明的工具》,载彝人网。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沙马拉毅:《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研究评述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4):6-9。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
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某色阿敏(1987—):女,彝族,四川昭觉县人,本文发表时系西南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方向:文字信息处理;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强(1987—):男,彝族,四川雷波县人,本文发表时系西南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旅游经济 。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城市旅游研究》2012年7月下半月刊,文字来源于公开互联网,并经彝族人网编、排,目的是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如对本文有意见和建议,请与我们联系。)fL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所属专题:

凉山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