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陆刚:从《百苗图》看明清贵州彝族社会

作者:陆刚 发布时间:2020-08-18 原出处:《文化学刊》2017年第9期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摘要《百苗图》是清代嘉庆年间贵州八寨理苗同知陈浩所作,原书名为《八十二种苗图并说》,是记录明清贵州境内少数民族概况的民族志著作。《百苗图》以彝族作为全书开头,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贵州彝族的分布概况、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及民风民俗,是了解明清贵州彝族社会的一个窗口。
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百苗图》; 贵州少数民族; 彝族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111.jpg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片来自网络)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百苗图》源自于清人陈浩的《八十二种苗图并说》,作者陈浩在嘉庆年间曾任八寨(今贵州丹寨) 理苗同知,他在整理前人典籍的基础上,辅以大量实地调查资料绘制,写成了《八十二种苗图并说》。《八十二种苗图并说》原书已遗失,但传世的抄临本有170多种。2004年,杨庭硕、潘盛之等学者收集了在贵州境内流传的11种抄本,汇编成《百苗图抄本汇编》。《百苗图》图文并茂,在图画中辅以文字说明,共列举了贵州的八十二种民族支系,是历史上较早全面描述贵州少数民族社会的民族志专著,是研究贵州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百苗图》中的“苗”,并非仅指今天的苗族,而是贵州各少数民族的统称。贵州是彝族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历史上,水西、乌撒、播勒等彝族地方政权曾在贵州西部统治一千多年,对贵州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百苗图》对贵州彝族做了专门记述,并将其放在全书的开头部分,包括地域分布、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生活民俗等各个方面,虽有部分不实和讹误之处,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贵州彝族社会状况,对研究贵州彝族社会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地域分布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百苗图》中的第一幅图即为“猓玀”(古代汉族对彝族的称呼,含贬义) ,文字说明称猓玀“在大定府属”,第三幅图称白猓玀“亦在大定及安顺有之……居普定者名阿和,同此类”。书中对彝族分布情况的描述,大体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约在战国时期,彝族先民在滇东地区分支,分为武、乍、糯、恒、布、默六大部,秦汉时期,彝族六部中的布、默两支向东发展,进入今贵州境内。布支系中的一支进入今贵州西部的威宁、赫章一带,建立纪俄勾政权,彝史称“乌撒部”; 一支进入今贵州安顺一带,后建立罗殿国,彝史称“播勒部”。默支系进入今贵州大方、毕节一带,建立罗施鬼国,彝史称“阿哲部”(元朝实行土司制度后又称“水西) 。蜀汉时期,阿哲部首领助诸葛亮南征有功,被诸葛亮封为罗甸王; 一支进入今贵州盘县、普安一带,后建立自杞国,彝史称“阿旺惹部”。以上彝族地方政权辖地,基本上就是后来贵州彝族的分布区域。自秦汉至南宋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较为宽松的“羁縻政策”,元朝建立后,覆亡了贵州境内的彝族地方政权,实行土司制度,册封彝族首领为土司,代朝廷管辖其原有区域。《百苗图》中所称“大定府”,即为原水西和乌撒两部彝族土司管辖的范围,清康熙年间,吴三桂在贵州彝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将原水西土司辖地改为大定府,将原乌撒土司辖地改为威宁州,属大定府。清代的大定府,管辖现在的大方、毕节、黔西、织金、金沙、纳雍、赫章、水城等地,都是彝族比较集中的地方,直到现在,以上地区仍然是贵州彝族的主要分布区域。《百苗图》称白猓玀“亦在大定府及安顺有之……居普定者名阿和者同此类”,亦符合当时彝族的分布情况,即主要分布在大定府,安顺也有部分。元朝灭彝族播勒部后,安顺一带的彝族人口逐渐减少,及至清代改土归流,安顺地区的彝族人口已经不多,并主要分布在普定。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政治制度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百苗图》描述彝族社会历史称“蜀汉时,有济火者,滋武侯破孟获有功,封罗甸国王,即今安氏祖,世长其土,分四十八部。部之长曰‘头目’,其等有九,最贵为‘更苴’,不名不拜,赐镂银鸠杖,凡大事悉取决焉。次则‘慕魁’‘勺魁’以至‘黑乍’,皆有职守。”此处反映的是自蜀汉时期至改土归流前水西彝族政权 的 政 治 制 度。从 蜀 汉 建 兴 三 年(225) ,彝族阿哲部首领接受诸葛亮册封,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 改土归流(康熙四年,吴三桂即在水西辖地改土归流,后吴三桂反清,水西末代土司安胜祖起兵助清军平叛,复为水西土司,三十七年,安胜祖卒,无嗣,清廷对水西地区进行改土归流) ,水西彝族地方政权前后延续了 1474 年。从元代之前的“羁縻政策”,到元明清三朝的土司制度,水西彝族政权虽受封于中央王朝,但一直都是彝族土官统治,其政权内部形成了与中央王朝不同的政治制度。水西彝族政权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以军事和行政合二为一的则溪制度、以政权和族权合二为一的宗法制度、以九扯九纵为特征的职官制度。[1]则溪是基层的行政单位和军事组织,水西彝族政权共有十三则溪,除中央则溪外还有十二则溪,又称十二宗亲。十二宗亲又各领土目四人,共有四十八慕濯(宗支),即《百苗图》所称的“四十八部”。水西彝族政权的九纵,是根据管理职能设置的九个平行的管理机构,互不统属,各司其职,直接听命于君长。九扯,是按等级自上而下设立的九个品级,分更苴、慕魁、濯魁、补木、器脉、备所、骂所、貊拔、黑乍,上下级为统属关系,即《百苗图》所称“其等有九”。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百苗图》第二幅图为“罗鬼女官”,文字说明为“即猓玀正妻,称之曰‘耐德’……其子非耐德所生,不得立嗣,如子幼,不能主事,即耐德为土官,代理土务。”罗鬼亦是汉族对彝族的称呼,因彝族阿哲部曾在贵州西部建立罗施鬼国,故汉文史籍称彝族为“罗鬼”,《百苗图》则称“其俗尚鬼,故又名罗鬼”。女官制度也是彝族政权与中央王朝职官制度的一大区别,古时中原地区很少有女性做官,但彝族政权中因夫逝子幼而代为摄政的女官却不在少数,在水西、乌撒彝族历史上,先后有奢节、实卜、奢香、奢社辉等著名女官。其中,明朝初年的水西彝族土司、贵州宣慰使陇赞蔼翠之妻奢香,在蔼翠病逝后,因儿子年幼而摄理了贵州宣慰使一职。奢香摄理贵州宣慰使职后,筑道路,设驿站,沟通了内地与西南边陲的交通,巩固了边疆政权,促进了水西及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百苗图》称“猓玀……有黑白二种,黑者为大姓,白者为奴……白猓玀与黑猓玀同而为下姓”,反映的是古代彝族社会中的等级制度,但描述并不准确。首先,在等级森严的彝族传统社会中,黑猓玀(彝族内部称黑彝) 并不是最高等级,白猓玀(彝族内部称白彝) 也不是“奴”,大多数是平民,在封建社会末期,部分白彝还占有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政治资源,拥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其次,彝族等级制度中并不是只有黑白两个等级,黑彝上面还有祖摩(元之前的君王,元明清时期的土司首领),白彝之下还有“腊够”(工匠) 和“颇奏”(汉语称“娃子”,意为奴隶) 。彝族等级制度一直残存至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废除。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社会经济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百苗图》中有“善造坚甲、利刃、镖枪、劲弩,畜良马,好射猎”等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贵州彝族的经济生活。据万历《贵州通志》记载,万历年间,水西彝族已开始开采朱砂、水银、铁、铅等矿产,说明这一时期当地的生产力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彝族历史上,手工业分工较细,有专门负责编制竹器的工匠,有专门擀制羊毛披毡的工匠,也有专门锻造金属用具的工匠,并且手艺世代相传。明清时期,因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水西彝族地区冶金业、铸造业发展很快,专业工匠除了制造农具和生活用品外,也锻造各种兵器、盔甲,以满足军事需要,其锻造工艺具有较高的水平。贵州彝族善于养马,在长期的养马实践中,培育出闻名全国的优良马种“乌蒙马”“水西马”。关于养马之术,道光《大定府志》如此记述: “秣之以苦荞焉,啖之以姜盐焉,遇暑暍又饮之以齑浆。”[2]“水西马”“乌蒙马”价格昂贵,清人田雯所著《黔书》记载:“水西乌蒙近于西,故多良马,上者可数百金,中亦半之。”[3]彝族所养之马,除了用于农业生产和交通出行,最大的功用还是作为战马使用,南宋时期,朝廷曾在水西彝族地区大量购买战马,用于北方的战事。元明清时期,水西、乌撒彝族地区一直是全国重要的战马驯养基地,催生了当地的战马贸易市场,战马贸易又带动了彝族地区畜牧业和其他商业贸易的发展。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生活习俗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百苗图》亦简要提及彝族的饮食、服饰、丧葬的生活习俗。关于彝族饮食习俗,《百苗图》称“无论鼠雀蠕动之物,攫而燔之。饮食无盘盂,以三足釜攒食。”这里反映的是处于底层社会民众的生活,在物质条件较差的年代,社会底层广大劳苦大众食不果腹,食物和餐具必然过于简陋,而在彝族上层社会,则是锦衣玉食、玉盘珍馐,极尽奢华。服饰方面,“男以青布笼发,束于额,若角状。短衣大袖,紫蓝裙。”彝族尚武,男子喜欢用青布和蓝布包扎头部,并在右前额处扎一长锥形的结,称“英雄结”,以显示威武的英雄气概,这一习俗沿袭至今。丧葬习俗方面,“其长死,集所属,披甲驰马,以锦缎毡衣裹尸,焚于野,招魂而葬……(白猓玀)人死以牛马皮革裹而焚之。”此处反映了彝族传统的火葬习俗,但在葬仪上,有隆重和简易的区别。上层统治者自视社会地位高贵,竭力夸示自己的英雄气概,因而在葬礼中,要人为表演战斗场面,意在显示死者是在战斗中阵亡,是英雄好汉。下层的葬礼则相对简朴得多,但是牛马皮裹尸,同样含有显示在战斗中阵亡,并非自然死亡的意味。[4]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火葬被中原王朝统治者视为“野蛮、不开化”的落后习俗,并被强令废除,清代以后,除四川外,云贵彝族地区均改习汉俗,行土葬。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百苗图》是明清时期贵州少数民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其基本囊括了当时贵州境内各少数民族及支系的大体情况,是了解当时贵州各民族地域分布和社会状况的一个窗口。《百苗图》对彝族的文字介绍不过寥寥数百字,但大概勾勒了明清时期贵州彝族社会的轮廓,对研究彝族社会发展来说也是重要的档案文献。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王明贵.贵州彝族制度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49.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黄宅中.大定府志(道光)[M].北京:中华书局,2000. 879.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田雯.黔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85. 76.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刘锋.百苗图疏证[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4. 283.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就职于贵州省民族研究院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字来源:彝学公众号,主编:巫达)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所属专题:

毕节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