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文:四川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中的优秀道德资源开发
摘要:四川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包含着优秀的德育资源,是彝族节庆文化之魂。随着四川彝族地区现代化的推进、西方强势文化的进入,越来越多的彝族群众关注当下的流行文化,渐渐疏离了传统节庆文化,这导致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中的优秀德育资源传承陷入尴尬境地。文化的发展强调与时俱进,作为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彝族传统节庆文化,梳理并做好优秀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能激发传统节庆文化的活力,实现德育资源的当代传承,开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四川彝族;传统节庆文化;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
基金项目:2015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研究” (项目编号:AHSKY2015D06)。
(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 郭建良摄)
四川地区生活的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缔造了灿烂的文明。因为历史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彝族居住地区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在这样的环境中,彝族群众养成了吃苦、勇敢、坚毅以及敢于同大自然抗争的品质。彝族善于在生产生活中总结、提炼,形成了体现彝族传统特色的节庆,比如火把节、彝族年、跳歌节与密枝节等[1],从这些传统彝族节庆中能感受到彝族百姓的道德理念、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与图腾文化,通过此能窥探彝族丰富的德育资源。随着彝族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彝族传统习俗、道德习惯开始被人们遗忘。研究四川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有利于传承彝族德育文化,发挥传统节庆文化中德育资源的正能量,提高彝族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一、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中德育资源开发的现实诉求
(一) 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彝族是古老的少数民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彝族的传统节庆是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积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是彝族文化的瑰宝。彝族有着优良传统,这些传统都印在彝族的传统节庆中。彝族传统节庆采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展现了彝族精神世界,阐发了人们对智慧、理想与道德的向往与追求,更是弘扬彝族优秀文化与传统彝族美德的载体,是维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与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是彝族生生不息的动力。
改革开放后,四川彝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彝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冷遇。彝族传统节庆文化意识开始被消解,文化气氛也展现出西方化与商品化趋势。彝族社会中的青少年一代,对西方节庆的首肯与对彝族传统节庆的忽视产生明显的反差。虽然西方节庆无可厚非,但是对彝族传统节庆展现出冷漠,这也很值得人们去不断深思。如果彝族失去了传统节庆,就失去文化遗产,改变彝族的文化价值观,进而渐渐改变彝族的文化传统。彝族传统节庆的盛衰,也会影响到其他民族对彝族民族文化的认识与关注。因此,注重传承彝族传统节庆是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切入点[2]。
(二) 奠定德育工作的现实基础
德育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好的教育氛围,教育氛围对教育个体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属于隐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导致德育氛围或者环境方面的因素多,既可以是具体的设施,也可以是思想心理、规章制度、精神面貌等等,这之间是彼此相通,互相渗透的,一起形成德育教育的氛围。同时,彝族传统节庆为彝族个体的心理感受、行为模仿等提供了文化氛围,传统节庆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影响着彝族群众的行为方式和个体的思想。比如“彝族年”中所弘扬的尊老爱幼的主题,影响着对“孝”的诠释与理解。在开展的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中,彝族传统节庆蕴含的民族自豪感、亲情的汇聚、互助互爱等道德理念,为彝族百姓营造了好的德育氛围,道德价值也将随着传统节庆发展更为明显[3]。因此,开展彝族传统节庆活动,能营造好的德育文化氛围,这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可见,开发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对提升彝族思想道德建设水平意义重大。
二、四川彝族传统节庆文化蕴含的德育观
(一) 淳朴的自然道德
彝族是火的民族,对火的尊重要超出对其他东西崇拜,从对火的尊敬转向对他物的尊重,出现了诸多道德理念,彝族以他们的行为习惯彼此之间和平相待,体现了互相尊重的品质。彝族群众对龙、鹰、虎、竹的图腾为彝族精神特点,这一崇拜让动植物都获得保护,体现了自然道德观。比如,火把节的彝族图腾崇拜是根植于远古时代的先民的崇拜。彝族先民认为动植物与其自身存在密切关系,人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尊重自然,根据自然规律办事,和其他动植物实现友好相处[4]。
(二) 优秀的伦理道德
首先,彝族节庆服饰展示伦理道德与传统文化。彝族服饰是彝族的族徽,彝族服饰本身具有独特性,展示了人们之间的尊重、彼此间的关怀、对祖先的崇拜等多方面的内容,也是彝族妇女辛勤劳作的结晶。比如,在火把节等重大节庆,彝族群众的服饰将天象、大自然、动植物等图形在彝族服饰上有充分的体现,展现出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与特点,建立民族道德文化系统。服饰是彝族的符号、载体,汇聚了千百年来彝族的政治、美学、习俗和宗教等多个方面的传统理念,是文化层次的心理积淀,蕴藏着道德因子。
其次,尊老爱幼是彝族人的传统美德,是“孝”和“慈”的两种理念,其中“孝”主要是对长辈强调要孝;“慈”则是对长者来说的,做到慈爱子女。彝族年中的拜年是在彝族过年三天之后,彝族群众很看重拜年,“彝族年”是交流感情、尊老爱幼的体现。如果来拜年的人越多,主人就越能感受到人丁兴旺、幸福绵长。
三、四川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一) 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衔接
节庆是人们对感觉深层次体验,回到节庆中,人们才能超脱日常性活动,采用新的方式回归到生命的深层次内涵中。彝族传统节庆具备教化的深刻内涵,从表面来看,显得较为沉重,一般是涉及到祭祀祖先、向善和注重仪式感,所以对彝族年青一代缺少吸引力。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内涵的普及,这些都是需要去认真做的工作,需要寻找更为轻松、娱乐的方式来表达。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是让人们实现“学与玩”的有机结合,让道德教育与彝族群众的生活更贴近,实现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提升彝族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在彝族传统节庆活动中展现出来的热情,让他们能在彝族传统节庆中受到熏陶。因为彝族传统节庆的主题性强,再加上本身具备娱乐、教育的功能。将彝族德育资源的利用与德育教育,节庆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文化的正能量。
(二) 与时俱进中的优秀传统道德的坚守
彝族历史是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也在经历发展变化,一些新的理念、资源不断涌现,这需要道德资源在内容上实现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诉求。要实现彝族传统节庆和现代生活的有序对接,需要给予彝族传统节庆新内涵,保持彝族民族性的同时,实现与时俱进。比如彝族的“彝族年”除了进行传统的节庆活动外,根据需要适当增加竞技活动,也就是说在彝族传统节庆内涵上做足功夫,让彝族传统节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获得时代的认可,激发新的生命活力。在做到与时俱进的同时,也要善于保护好彝族的文化传统,比如在“彝族年”中彝族群众享用的多种样式的美食与仪式,主动将相关因素调动起来,让传统节庆更符合彝族群众的需要。
四、彝族传统节庆文化德育资源开发机制
做好四川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中德育资源的利用,是将这些资源全面运用到思想道德建设中,为提升彝族思想道德建设水平服务。所以,利用四川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落实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思想道德建设目标。
(一) 做好原生态节庆文化的保护工作
开发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必须保护彝族传统节庆文化,需要各个方面形成合力,科学推动彝族传统节庆文化的发展。
首先,政府在推动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组织好彝族的文化建设,为彝族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品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在利用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中,政府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彝族的传统节庆文化遗产,引导人们认识彝族传统节庆文化。需要从彝族传统节庆文化实际出发,将“彝族年”、“密枝节”等彝族传统节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还要根据彝族传统节庆的需要,对彝族假日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也要根据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保护彝族传统节庆资源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政府在推动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中发挥宏观调控的主导性效能。
其次,调动各方力量保护传统节庆文化。一是大众传媒要做好宣传传统文化工作。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影响彝族百姓生活、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面对彝族传统节庆社会影响力减低的态势,彝族当地传媒要展现文化自觉性与社会责任感,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和广播等新闻媒体将宣传传统节庆当成重要任务,特别是在彝族传统节庆期间,通过专家访谈、新闻报道和开设专栏节目等多种形式,多样化宣传传统节庆,吸引彝族群众关注自己的节庆。二是做好传统节庆文化产品开发工作。彝族传统节庆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效能,应该积极鼓励商家开发符合彝族传统节庆特点的文化产品,支持企业利用彝族传统节庆中开展商业活动,提升传统节庆文化和社会经济的耦合力[5]。三是发挥社会各界去积极传承彝族传统节庆文化。彝族传统节庆文化源自民间。有关彝族节庆的手工艺、神话传说、民间艺术等是民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全面发挥好民间组织与个体在保护彝族传统节庆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还要鼓励社会上的科研人员深入到民间去,全面挖掘彝族传统节庆文化内涵,采用学术研究的形式记录这些遗产,并长期传承下去,让彝族群众能切实感受到彝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实现彝族群众文化自觉。对四川彝族群众来讲,保护、传承、弘扬传统节庆文化,既要学习并全面了解彝族传统节庆相关的知识,又要积极践行,参加到彝族传统节庆文化的教育活动中。实际上,在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中蕴含着重要的道德内涵,这些在节庆文化中才能直观表现出来,这些都需要个体去感悟、认同。既要从理论层面进行关注,还要和具体的文化实践自觉紧密结合,将传承文化与吸纳先进全面结合,在实现民族认同基础上,传承彝族传统文化,推动彝族文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6]
(二) 突出彝族节庆文化底蕴,展示彝族民族特点
首先,突出彝族节庆文化底蕴。四川彝族传统节庆是彝族优秀美德的缩影,是彝族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传统节庆主体开展一些富有特色的彝族节庆活动,提出彝族传统节庆文化内涵,尤其是彝族年、密枝节等这些具有代表性节庆。彝族年期间,就是要彰显彝族的辞旧迎新、兴旺发达的生活主体,打造欢乐祥和、团结安定的节庆喜日氛围。
其次,展示彝族民族特点。一般来讲,人类文化是民族性、世界性的有机统一,文化本身越具备民族性,其世界性也就越发明显,但世界性的文化在转化成民族文化后,才更富有生命的活力。彝族传统节庆文化是彝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所演绎的活态文化遗产,富含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与科学价值,由于彝族所处的自然环境、民族历史与其他民族存在明显差异,自然彝族文化就彰显其个性特色。全面开发彝族传统节庆文化的道德资源,应该全面突出彝族特色,张显彝族节庆文化色彩。彝族节庆有着显著的彝族特色,一些节庆展现了尊重自然规律、万物和谐的自然本源思想,注重和谐为美的理念,不仅包含以自然为取向,包含了邻里和睦的理念,尊老爱幼、追慕先人的伦理理念,是彝族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呈现出不可替代性和典型的彝族特征。
(三) 扩大传统节庆德育资源的开发主体
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中德育资源开发主体主要是学术机构,还需要将家庭、社区等都归入到开发主体的范畴内。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彝族村落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显现出来,村落成为彝族文化土壤,彝族文化的孕育与传承都处在社区活动、生活之中。彝族传统节庆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发资源需要依托村落来开展,尤其是在彝族传统节庆到来之时,村落依托宣传平台,向村落内的群众介绍彝族传统节庆的习俗、渊源等方面的知识,并且紧密围绕彝族节庆主题开展多样化的节庆活动,为彝族群众参与到传统节庆活动中提供一个好的平台,让节庆文化能深入人心。践行彝族的传统习俗、仪式与礼节本身是德育教育的过程。彝族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对彝族年青一代的影响很关键。因此,彝族家庭也成为彝族传统节庆文化开发的主体。作为家长需要传承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使用优秀的理念来对子女进行言传身教,还要将现代教育理念与彝族传统文化精粹相结合,建立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四) 创新传统节庆德育资源的开发形式
彝族年青一代是彝族传统节庆文化的接班人,彝族传统节庆文化在年轻人那里赢得市场,就需要创新开发形式。彝族传统节庆文化是不断发展与演变的活文化,每一阶段都与时代实现了同步发展。我国彝族社会发展也处在转型阶段,物质条件、文化精神出现了新气象,生活习俗、民俗等发生了新变化,“彝族年”、“密枝节”等为代表的彝族传统节庆中出现彝族群众生活的新载体。如彝族年,原来的载体是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现在短信、电话等丰富了彝族年的新样式。因此,作为彝族年青一代来讲,也需要在继承与创新之间,了解并接受彝族传统文化,直至喜欢上传统节庆。
总之,四川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既强调突出尊重自然、展现人伦道德,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还强调朴素的道德观,可见,四川彝族传统节庆文化德育资源开发,不仅有利于弘扬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利于营造德育教育的良好氛围,四川彝族传统节庆文化德育资源开发具有重要价值。所以,四川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中德育资源的开发,既要坚持寓教于乐和与时俱进结合的原则,还要做好彝族原生态节庆文化的保护工作,同时,还要突出节庆文化底蕴,体现彝族民族特色,全面扩大开发主体,创新开发形式,提高彝族传统节庆文化德育资源开发水平。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1] 吴 桃,吉木哈学. 试谈民俗节日文化与社会价值———以彝族年文化遗产为个案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2):34~37.
[2] 刘世生. 论彝族密枝节[J]. 云南社会科学,2002,(1):49~58.
[3] 尹正安. 火光里的教育———彝族火把节道德教育意义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34.
[4] 邓思胜,王 菊.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发展火把节文化产业———凉山彝族火把节发展浅论[J]. 贵州民族研究,2014,(1):115~119.
[5] 甘代军. 彝族火把节的“文本”重构与文化表征[J].云南社会科学,2009,(4):10~14.
[6] 李玉臻. 从边缘到中心:旅游背景下民族传统节日转型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为例[J]. 学术论坛,2009,(2):90~93,135.
原载:《贵州民族研究》2016年第12期,原刊责任编辑: 李霞林。
作者:发表本文时作者系阜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
文字来源:彝学微信公众号;主编:巫达;推文编辑:冯溪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