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浅析基于彝文古籍数字化的新型人才培养

作者:​禄玉萍 发布时间:2021-10-08 原出处:《毕摩文化论文集》 点赞+(

摘要:彝文古籍数字化本身是在跨越一条从传统到现代、从实体到数字的历史天堑,解决这一天堑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
关键词:彝文古籍;数字化;人才培养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image.png
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前言

彝文古籍是中国的,是古老的,数字化则是世界的,是年轻的。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是蕴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宝库,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原始的文化内涵,彝族先民在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对彝文古籍进行数字化,从彝族人民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对自身文化的坚守和发展,是为祖国文化和人类文化宝库的丰富性、多样性增添绚丽光彩。彝文古籍数字化是从利用和保护古籍的目的出发,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常见的彝语文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彝文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彝文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彝文古籍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项系统工作。简言之,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彝文古籍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并以电子数据的方式提供使用。数字化彝文古籍检索方便,易于保存,有传统的手抄、纸本出版物等无法替代的优势。“任何古籍都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好这些古籍,对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1]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诸多原因,当前我国古籍保护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不先进,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尤其是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整理人员极度缺乏,面临失传和濒临消亡的危险。”[2]彝文古籍也不例外,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损、流失……要充分认识保护古籍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古籍保护工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彝文古籍数字化本身是在跨越一条从传统到现代、从实体到数字的历史天堑。由于“彝族人在西南地区多向迁移、扩展而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过程中,各地族人口语上和传抄上的差异,使彝文形成了六大方言区,二十五个土语区,各按方言念读彝文,各按传承的文字书写彝文,致使同义多形的字不断增加,异体字较多,各地彝文‘书不同文’。”[3] “书不同文”是彝文古籍进行数字化制作的一大瓶颈问题。“要实现民族古籍文献的数字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西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于******教授看来,她认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民族文字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太单薄,缺乏复合型高级人才。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古籍整理专业人员不太了解电子信息技术,而计算机技术人员又缺乏古籍知识。”[4]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培养新型的彝文古籍数字化人才构想

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尹小林老师如是说:“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生存下去的理由和灵魂,对传统的扬弃,决定着这个民族文化精神的统一性、传承性和创新性。而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前提是首先要了解传统文化,入乎其内,方可出乎其外。”我们如何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又如何才能在现代生活和现代文化的汹涌浪潮中让彝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独特丰富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时代潮流里不至于瓦解、消亡?彝文古籍数字化虽然是对彝文古籍的最好保护手段,然而真正把这项工作提上日程却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诸如人才问题、技术问题、标准问题、资金问题、统筹问题、版权问题等等。人才问题是诸多问题中的关键。彝文古籍的整理必须依赖能读懂古彝文字、会翻译的专业人员,彝文古籍数字化是传统学术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它需要一批既懂得彝文古籍整理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当前,我们対彝文古籍保护的迫切性与彝文古籍保护工作中所存在的人才匮乏问题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认识还不够,对彝文古籍专业人才的培训、培养力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强。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何谓人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此地是人才,彼地非人才。但就某一领域来说,对人才提出一个相对客观的要求和需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可行的。一般意义上,人才指一个人的才能,汉王充《论衡·累害》:“人才高下,不能钧同。”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人才无定珍,器用无常道。”;晋葛洪《抱朴子·逸民》:“褒贤贵德,乐育人才。”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则天下之人才,不胜用矣。”还有指人的容貌、才女等。信息时代的人才观,追求“复合型”人才,它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不仅是某个专业技能方面要有突出的经验,还需在相关领域具备较高的技能,简而言之,其特点就是多才多艺,既在某个专业领域有一定的深度,知识面又有一定的宽度。彝文古籍数字化希望打造具备“两栖型”或“复合型” 人才。既能熟练掌握彝文、通晓彝文古籍,具备识别、翻译的能力,又能熟练运用电子技术的能力以及其他综合素质。目前“两手俱全”或“多面手”的人才比较缺乏,建立一批学有专长,技术熟练,善于合作的技术队伍极为重要。在毕节,虽然聚居区彝族人民还在进行双语教学、双语扫盲,但像王继超老师等这样的精通彝文顶级专家已不多见,70-80岁掌握彝文古籍的“毕摩”也为数甚少,如不重视,彝文高级人才有出现断层的可能。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1 新型的彝文古籍数字化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

彝文古籍数字化对从事彝文古籍整理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应具备以下素质: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要熟悉彝语以及方言、能释读彝文古书;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要熟悉汉文字和彝文字的构字和书写规律;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要具备较深的文学造诣,能得心应手地进行汉语文写作;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要具备一定的文献学、目录学、知识产权、历史、考古及文字学、语言学、音韵学、训诂学等知识;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要会编制数据库,懂得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能开展研究和开发工作;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执着的信念和良好的团队精神;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灵。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 新型的彝文古籍数字化人才培养思路

2.2.1 学校教育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接受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要求树立创新和创业的教育理念,以及人才的全球观念,要对学生进行以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活动围绕着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展开。使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视野开阔,认识新颖,学习积极主动,对新情况、新事物的刺激反映敏感,实践能力强,敢于面对挑战,能够把握时机,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彝族传统教育应该从儿童抓起。彝族文化源远流长,源远是历史问题,流长是发展问题。彝族文化的未来命运境况如何?考察当下彝族人民对下一代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他们如何看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文化?如何坚守和发展自身民族文化的“根”、“源”和“魂”?除了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他们如何定位自身民族的文化核心价值?所以,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当加以重视。我们重视不单一也不具排他性,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高度审视一个民族成员的传统文化价值,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大繁荣,民族大团结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儿童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文明和技术介入的今天,现代教育很重要,民族传统教育也不可或缺。从当下彝文古籍数字化工作的角度来说,儿童兴许只是未来受益者,从儿童抓起,抓的是他们的内心和民族观念,是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根源和魂的坚守。在广大彝族聚居地,要全面实行“三语”,及彝、汉、英教学,附加现代技术教育。贵州省教育厅和省民委早于1983年就联合发文决定在有关学校进行民族语文的教学实验,彝文开始正式进入中小学,拉开了贵州省彝族聚居区的彝汉双语文教学序幕。在汉语文教学的同时开设彝语文课的“二类模式”双语教学,是贵州彝区推行的主要教学模式,试行过程中,彝族较为聚居的毕节地区效果尤为显著。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初、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实施“三语”教学,增加初、中级现代技术课程。施行“三加一”培养模式。随着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学习的程度要不断加深,知识面要不断拓展。积极向各大院校输送这方面的优秀学生或特长学生。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大学阶段,深化的、专业的“三加X”模式,彝学、汉学涉及的学科领域更加广阔,要求学生学习的课程愈加繁多,诸如彝文古籍、文献学、目录学、彝文翻译、音韵学、训诂学、写作、汉语言文学、中国历史、古代汉语、考古等等,“X”则包括一门以上的外语,计算机网路工程、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编程等以及学生的兴趣所致。大学教育在这方面也要积极探索和思考,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应当适当增设这方面的专业或院系以及研究部门,争取一定的经费支持,侧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诚然,目前高等教育在理论性、研究性人才培养上有较大的优势,但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情况,课程设置陈旧,设施跟不上,岗位需要的专业应用技术相对不足。应该加强高等院校民族古籍相关学科的学科教育体系建设,按社会需求规划专业设置,定向培养民族古籍数字化专门人才;明确培养目标,改革现存教学体制弊端,按照时代提出的素质要求培养民族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多才多能人才,使其除具备本专业知识外,还学习相关新兴学科的知识,改变自身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民族古籍数字化的整理,开发工作需要。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硕士以上阶段,着重培养研究、开发和运用专业的能力。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2 科研院所教育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事彝文古籍整理、翻译、研究的科研单位或学术团体是培养或提升彝文古籍翻译人才的“加油站”。从事彝文古籍整理、翻译、研究的科研单位或学术团体应当努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一定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开设培训机构或开展硕士教育,对于一些已经从事彝文古籍翻译、整理、研究的基础较差的中青年进行深化培训,对口交流及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从多层次、多方面提高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也可以招收硕士生进行深度教育和培养。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3 合作教育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教育的兼容。要深化教育改革,主动适应新形式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综合型和开放型人才,要求学生基础扎实、文理渗透、兼容并蓄、专业面宽、适应性强。积极同国际先进技术接口,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协同作战,共同攻坚。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工作岗位生的人员,都应强化统筹合作工作的理念。彝文古籍数字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也并非是少数人能胜任的工作,实现彝文古籍数字化,除了不断借鉴中文古籍数字化的成功案例,还应当加强各地合作,协同完成。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后,要克服人才培养的随意性,避免盲目的救火式、应急式、毫无规矩与章法、偶然的、随意性的人才建设工作。Dy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2]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EB/OL] http://www.gov.cn/zwgk/2007-01/29/content_511825.htm
[3] 滇川黔桂彝文协作组:《滇川钱桂彝文字典》[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4] 李寅 孙文振.民族古籍数字化,研究起步成熟尚难[EB/OL] http://www.mzb. com.cn/html/ report/20612-1.htm

原载:《毕摩文化论文集》
文字来源:中国彝族网
作者简介:禄玉萍(1978.12—)女,彝族,贵州威宁人,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彝文古籍整理及数字化。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