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科技创新机制研究

作者:​孙远志 周佳昱 发布时间:2022-09-29 原出处:​《天工》2021年第6期 点赞+(

​摘要:为有效构建和完善彝族漆器髹饰技艺非遗生产性保护机制,从科技创新推动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保护机制的角度,以内源驱动、外源发展、次生调适理论为理念基础,并用其指导实践。以技术的开放性和内源驱动发展实现整体平衡,从理论和方法两个层面探讨了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生产性质和保护管理机制的运行管理模式,针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保护机制在科技创新方面面临的问题,提出融入现代科技的生产性保护创新机制。
关键词: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保护;科技创新;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人口较少民族传统节庆数字转化与传播研究”(编号:2020-GMD-070)的阶段研究成果。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EG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现代数字化、信息化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及崛起,彝族漆器髹饰技艺非遗生产性保护创新发展的现实境遇诉求增强,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保护机制存在传播方式匮乏、传播途径单调、数字化保护缺失等不适宜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进行生产性保护迫在眉睫。我们必须使现代科技与彝族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符合时代要求,从国家战略和地方政策及技艺发展引领的高度,探索形成一套有利于现代技术融合彝族文化发展的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科技创新机制。EG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内源驱动整合科技推广引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行机制中,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是以传承人为核心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为客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流为主线,社会其他要素多方参与建构的文化体系。为探寻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发掘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的独有特色,尚有许多中间环节要素需要扩充、完善、更新,以及去除一些外在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干扰等。因此,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保护机制创新应主动适应社会进程,不断完善,创新发展。EG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内源驱动发展是关注自身生长的,以内生式发展探索为宗旨的发展理论,是“内生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理论,它提倡的是从内部自身实际情况展开的发展方式;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这一点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相一致,都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内源发展理论强调在发展时应根据自身的文化特性、思想属性和行动方式,找到与之相应的发展类型和方式。其实质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发展,在发展、推广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过程中首要考虑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文化价值体系,把文化意蕴列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的,发展的动力存在于个人和集体的需要和愿景之中。对集体而言,存在于他们为自己确定的目标以及落实这些目标的项目之中。因此,内源驱动的动力一方面来源于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文化独特性的敬仰和发掘;另一方面来源于这种文化价值及其随之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从而吸引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实现由内及外,再由外及内的良性循环。对个人而言,人处于核心地位,只有把群众从发展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才能实现发展的内源化。EG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应以内源发展理论为基础,强调起源于内部自身的发展,结合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本身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增强受众参与感,突出彝族民族文化和传统价值标准在发展中的地位。在发挥内源发展的作用时应注意以下两个要求:一是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保护机制状况的正确认识。2017年,首届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论坛正式开幕,以传承和发展为主题提出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创新、发展要与科学元素结合,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提出以科技手段推动传统手工艺创新的理念,指出以文化因子为驱动力、以创意战略为支撑的发展战略。因此,在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保护机制发展方面可以应用现代科技推动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内源化发展。二是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保护机制的对外受众群体需求的正确认识。对其现状的认识是从客观性的角度考察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保护机制的运行条件,受众群体分析是从主体性的角度考察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保护机制发展对人的效用,也是发展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保护机制的原因。EG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呈现载体为器。凉山彝族漆器作为彝族漆艺的源头,明朝洪武年间彝族女政治家奢香领导彝族人民将四川凉山和贵州大方漆器工艺有机结合,在促进汉、彝文化交融的同时,使彝族漆器得以进一步发展,促成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创新,使彝族漆器在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利用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不同产区的文化多样性与新媒体结合,增强受众对彝族漆器的好奇心,挖掘彝族的丰富历史背景、文化故事进行创意合作,传播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文化内涵,满足受众对神秘的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文化认知需求,以故事创新“艺术+科技”的模式,让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活起来”,给受众提供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沉浸式体验。传承人制作一件漆器作品需要耗时几个月,中间还要经过无数次的打磨,普通人可能无法体验制作漆器的乐趣,但当艺术与技术融合,计算机设计与彝族漆器髹饰图案设计、传统工艺与虚拟仿真技术(VR)融合,数字绘画技术可以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传统技艺制作过程中详尽的场景道具和制造细节,运用交互式、沉浸式的方法让用户体验工艺的操作流程,将视觉与触觉相互融合,完成文化信息的传达和接收。这样的互动式体验可以让受众以虚拟方式完成自己的作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混合现实技术(MR)以及3D打印技术等科技手段与彝族文化结合,制成含有传统技艺元素的文化产品,让受众更加了解彝族文化,了解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也让彝族漆器在无意识中贴近我们的生活。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艺术与科学的融合,突破了现在固有的发展模式,通过情景交融与艺术再创造的方式将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播给观众,符合当今时代发展潮流。EG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内源型科技保护模式应强调调动应用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重给企业或传承人的生产性保护机制注入文化驱动科技创新供给,这不仅意味着生产性保护需要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赋予企业或传承人科技应用的自主权力与职责以及参与科技发展的机会与空间,还使他们的科技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这有助于企业提高自身科技素养。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内源型科技保护应以彝族漆器的髹饰技艺为先导,以受众需求为发展方向,以传统文化非遗信息流为主线,整合社会其他要素、多方力量参与建构文化体系,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保护当作信息运行系统来剖析,化繁为简,这有助于分辨整个运行机制的关键构成要素以及各部分之间受信息流动变化而建立起来的联系。将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与科技融合不仅为非遗生产性保护策略的完善与优化提供了有效机制保障,而且有效地保障了非遗自身的活态性传承传播,从科技创新的角度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从方法论意义上指导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保护机制从内源驱动向外源发展转化。EG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外源作用传播方式外化效应

当前生产性保护运行机制构建多以内源驱动为主体、外源推动为主导,内源和外源结合,强调在政府、企业等非遗生产性保护外部作用力量的推动和支持引导下,自上而下以行政权力、手段进行决策和管理,全程介入政策制定、推广资金投入、推广活动实施、推广效果评价,较少顾及接受者意愿。新时期,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中,外部力量应强化科技政策扶持,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科技应用推广上起引领、推动、示范作用,对现有生产性保护相关要素的关系进行适当调整,强化科技应用主体的作用,设立文创保护公共项目,培育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文化市场,形成技艺保护与新产品开发的蝴蝶效应,传播彝族文化和传统技艺文化,推动科技创新。EG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互联网与新媒体等高科技技术手段及载体能够有效提升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文化传播效率,丰富传播渠道,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属性,扩大和影响受众群体。例如,故宫手游App“谜宫·如意琳琅图籍”的运营模式是让游戏体验者在书中破解纯正的中华文化元素谜题,以中国传统古籍的承载形式,讲述故宫的历史知识故事。国粹解谜手游App“匠木”,用年轻受众喜欢的方式介绍榫卯结构、无钉和结构力学的奥秘,这种新颖的叙事切入点赚足了受众的眼球,用游戏传承国粹文化,3D视觉呈现、360°解构榫卯物件、云台交互的叙事方式让用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清晰地看到榫卯结构的各个细节部分,弥补了图片展示过程中的角度缺陷。EG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数据和游戏开发、文化学习等新媒体技术与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有机融合,能够快速、准确地了解大众的喜好偏向,进而提供受众喜闻乐见的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产品和文化服务,改变“供方市场”的现状。创立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文化IP,多元转化,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保证受众可以轻松了解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保护、传承与传播的各项成果,扩大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文化影响力。科技创新与非遗保护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有利于把握传统技艺市场主导权,主动培育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受众群体。在外源作用下创设彝族漆器髹饰IP形象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与传播力,通过开发符合彝族自身文化属性、独特性与多样性的IP形象来拓展传播方式,动态交互的叙事方式能让受众在愉悦轻松的体验活动中无意识地接受新知识,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受众对其的认知力。IP形象作为传播内容与受众之间的媒介,建立的各种渠道可以把信息趣味性地传达给受众群体,设计的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手游主要针对对未知领域事物有强烈探索欲望的青年受众群体,以对主体性受众群共性分析为设计切入点,来增加青年群体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共鸣,形成彝族漆器文化的趣味性、形象化互动传播,打通彝族漆器髹饰文化IP供应链,产生文化IP带来的文化传播效益。运用实景再现的设计手法触发用户的民族情感,使受众对传统技艺产生深层次的认同感。EG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互联网3.0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从消遣娱乐工具转变为文化产业的劳动工具,推动了传统产业的革新发展。建立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数字化平台,利用5G网络开展远程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学习,在互联网环境下在线分享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过程也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传播途径。培养专业爱好者和艺术品鉴者,使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得到多方位发展。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高清展现使用户可以欣赏到器物的肌理、颜色、纹饰等文化符号和造物之美,能在看到、听到对器物绘画构图、技法的分析后,得到详细的工艺步骤操作指导,产生艺术家和手工艺人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了解到神秘的诺苏文化崇拜以及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月牙纹、水波纹和央莫斯若纹等纹饰、错综搭配的髹漆工艺等文化意蕴。国家在2020年正式启动了8K+5G战略,在这一大政策背景下,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进行直播,能在拓展受众视野的同时让受众更加了解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同时,5G与4K/8K超高清视频、VR/AR等技术的融合,可提供除虚拟博物馆游览、数字展品鉴赏及讲解以外的遗失展品线上复原和古老破损产品线上修复等全新体验,在传播各种手工艺的同时,提升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公共文化服务效益。EG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次生调适资源转化表达生发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具有良好的流变性和存续性,彝族作为分布在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自治区的跨区域民族,增进了彝族漆器与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艺术图案纹饰、材料应用和处理方法、表现技法都有自己的独特属性,凝聚了彝族人民的文化底蕴和民族信仰,是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源的物质体现。商业化和产业化观念下的非遗生产性保护容易造成传统技艺意识流向偏颇,数字化的展示方式介入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复原并对彝族漆器文化的全方位展示,能够促使传统技艺与展示平台深层次互动。建立先进全面的数字化技术共享平台,采用数字信息化手段结合相关传播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使不被大众所知的优秀传统技艺转换成可共享、可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保存及利用。以生态文化解析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素材载体,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数据保护,将矢量数据供于资源分享、保护利用、产品开发、艺术交流等,使民族文化艺术走入大众视野。EG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早在1998年,Carry Karp就提出整合文化遗产、构建虚拟平台的保护思想。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用数据说话”的时代,大数据分析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实体博物馆与互联网平台结合,实现以非遗资源为主的传统技艺信息数字化、虚拟化势在必行。我国在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趋势,以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这一非遗传统技艺为例,在数字化发展上互联网上关于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信息尚不完善,没有清晰构架,缺少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数字博物馆,即使是已经成型的数字博物馆,在界面设计上也有展示风格单一、交互性少、检索功能不完善等缺点,并没有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交互沉浸性和趣味性优势。如今“互联网+”“人工智能”和“非遗”结合的项目早已成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大趋势,将虚拟现实技术和元数据及语义网技术整合起来应用于数字博物馆及档案馆的建设,但在开发与应用方面的进展并不顺利,虽然有一些已经取得显著成果的“非遗+”“互联网+”研究项目,但大部分工作仍停滞在研发和试验阶段,并没有进入实际应用阶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于2006年建立,网页界面对非遗传统技艺分类清晰,很好地展示与传播了中国和世界非遗专业知识,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公共信息交流平台,贵州省大方县和四川省喜德县的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均被收录其中,但仅有传承人的基本信息和项目名称,缺少更多关于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详细图片文字资料及相关音视频资料。EG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适时建立云端知识共享的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数字资源库,通过田野考察、市场调研、文献整理、现场采集、数据规范化集中等方式整合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文化与艺术的知识资源,包括彝族历史渊源、民俗文化、民族符号、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及其功能用途、图案模型构建等。搜集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工艺在群众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传统文化,通过视频、录像、录音等方式将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进行系统数据采集。运用科学技术把工艺技术参数化和技艺模式标准化,不仅是对传承人口授心传的传统技艺传承和保护方式的有益补充,而且创建了公开的规范化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工艺品质量标准体系,可以推进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保护的可持续有效发展以及标准数据库建设。公开的规范化工艺流程有利于各地区手工艺人在技艺制作工艺上进行交流和借鉴,促进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创新发展,标准化工艺品质量标准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整体产品质量。通过实施生产性保护,建立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关键技术标准,是防止其工艺及技术的流失、拓大产品市场、促进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方式。通过标准化引入,对传统手工技艺制定出共同适用的和可重复可持续使用的模式,并加以规范和管控,从整体改进、提升、优化产品,增强工艺品服务的适用性,实现传承结合保护的最佳效益。在探索建立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产品资源库方面,应对产品进行分类,总结出它们的特点,比如实用、装饰、美学、独特的工艺等,结合民族文化,利用这些已有或可以表达出来的特点,建立一整套复合信息模型技术规范及相应案例的内容。EG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点,以科技创新为辅助推动力,通过科技手段将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资源转化为信息化的文化平台,在开放性、兼容性、互联性和普适性的前提下,以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的实际需求为发展导向,进一步深入开发、拓展数字化保护技术、保护方式,打造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资源保护与数字化共享平台是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保护机制创新与完善的关键落脚点。EG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结语

基于传统技艺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视角下的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及其实现涉及诸多理论、方法和技术,在推动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社会化、大众化、科技化、服务化发展的过程中,许多新问题也不断出现,需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解决,诸如地方文化保护政策的不断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发展和传播。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的结合需要从内源驱动、外源作用及次生调适三个方面入手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保护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涉及非遗研究成果的转化以及与相关联科技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等,须形成政府、社会及传承人的保护合力,在保护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基础上,推动以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为文化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EG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参考文献:
[1]何华湘.传播学视阈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模式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7(1):26-30.
[2]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80.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源发展战略[M].卢晓衡,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4]吕燕茹,张利.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中的创新应用[J].包装工程,2016,37(10):26-30.
[5]刘辉,刘峰.开拓创新:故宫出版社融合发展之路[J].传媒,2020(6):9-10,12.
[6]于翔.数字化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16(7):128-130.
[7]Karp C. Digital Heritage in Digital Museums[J]. Museum International,2004(56):45-51.
[8]刘中伟.大数据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需转变思路[N].中国文化报,2015-08-05(8).
[9]王龙.“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J].求索,2017(8):193-197.
[10]樊枫.以标准推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标准研制为例[J].中国标准化,2017(9):123-128.

作者简介:孙远志(1980—),男,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漆艺术研究、非遗传承创新研究;周佳昱(1994—),女,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字来源:天工杂志微信公众号;图片来源:四川非遗。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