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古:论彝文翻译文学
彝语文翻译事业有着光辉的历史,早在明朝初期,有人就把一些彝文典籍翻译成汉文,后被采录入汉文史籍和地方志书。《元史·地理志》就引用了不少彝文典籍中的人名、地名和史事。彝语文的翻译工作,不仅在国内自发地进行,早在100多年前,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就已在从事对彝族语言和彝文典籍的收集、翻译、研究和出版了。
翻译文学的发表与出版,极大地推动了彝族母语文学创作向前发展。80年代以来,汉译彝的文学翻译作品诗歌、散文、小说、寓言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彝族文学题材。有力推动了彝族文学的发展。
纵观中外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历程,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到印度佛教的西土东传,再到中国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无不证明了翻译在社会历史文化变迁中所发挥的独特而巨大的作用。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流行为,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过程和交流活动。人类自有文化开始就有传播在进行,传播促进文化发展。
异语文化之间的传播属于跨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必须通过翻译才能够实现。没有翻译就没有异语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尤其,在有着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这个时代,文学翻译的作用依然是举足轻重的。它事关国家的软实力,事关国家的和谐发展,事关民族团结和进步事业,也事关各个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交流和促进,更事关各个少数民族母语以及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因此,文学翻译家们所肩负的使命是光荣而艰巨的。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彝族语言文字在发展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彝语文翻译工作在发展本民族各项事业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通过翻译工作,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翻译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加强党和政府同各族人民的联系;通过翻译进行同其他各民族之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互助;通过翻译,传送各种经验、信息,促进各族人民的发展繁荣;一句话,通过翻译,加强了彝族人民与各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彝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回顾过去的历史,使人豪情满怀。彝族地区的伟大成就,民族团结的不断加强,精准扶贫奔小康的顺利进行,都渗透着翻译工作者的一份功劳。展望未来,彝语文翻译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翻译水平不断提高,令人欣喜,使人信心百倍。
彝语文翻译事业有着光辉的历史,早在明朝初期,有人就把一些彝文典籍翻译成汉文,后被采录入汉文史籍和地方志书。《元史·地理志》就引用了不少彝文典籍中的人名、地名和史事。这以后的《明一统志》、《蜀中广记》、《天下都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明史·土司传》等,都采录有彝文典籍中翻译的材料。云贵川各地方志篡修者,收录、转抄有关彝文典籍的翻译资料,事列更多。随着彝族中精通汉文化的人日益增多。一些民族文化的热心传播者,自发地从事典籍的翻译工作和组织工作。如明朝的水西彝族土目安国泰,就是当时热心彝文典籍的翻译者和传播者。
清朝改土归流之后,一些通晓汉彝文典籍的彝族上层知识分子,仍在继续致力于彝文典籍的翻译工作。如光绪《水城厅采访册》记:“安吉士、厅属文生,水西宣慰之裔。通经学,明礼教,教子认义,无土目气习。”其长子名安家元,系“厅属文生,号白西,……少异嗜学,游痒后,目不窥园,旁搜博鉴辑《西南夷志》数十卷。”他曾写有一首题为《翻译夷书》的七绝诗:“闲课儿童读爨书,千年虫篆夏虫鱼,莫嫌言语株离陋,水木根原见太初。”可证当时彝文典籍的翻译工作,仍在一些彝族上层知识分子中,自发地进行着。
彝语文的翻译工作,从公元1852年起,法国人就首先把彝文《宇宙源流》译成法文,并在1889年用法文、彝文对照的形式出版了,1905年又出版了法文与彝文对照的《法罗字典》,1909年重印了第二版,这一时期内,法国研究彝族语文和典籍的论著,以及用法文翻译彝文典籍的著作。公开出版的为数不少。
解放前,我国部分历史学者、地理学和语言学家,深入祖国边疆彝族地区,对彝语文进行收集,翻译研究,成绩卓著,如罗文笔、杨成志、马学良、岭光电等老一辈学者,翻译出版了不少彝族典籍。促进了汉彝之间文化交流的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特别是因为反动统治阶级推行民族压迫政策,不可能对彝文翻译工作有领导地进行广泛系统的翻译和出版。只能是在民间自发地、零星地进行着粗糙的翻译。
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彝语文翻译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早在50年代,国家民委就建立了彝文翻译处,为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翻译,有组织地对彝族文化进行了较广泛地,收集和翻译研究工作,先后翻译出版了不少彝文典籍,使彝语文翻译工作出现了繁荣景象。如:《西南彝志》、《查母》、《勒俄特依》、《幺表妹》、《六祖纪略》、《洪水滥史》、《梅格》、《阿诗玛》等。其中有的译本,由于印刷条件的限制,只有油印本或复写本,数量很少又很粗糙,并未正式公开出版发行。但在内部印发后,受到了广大民族工作者和文化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其中的《西南彝志》26卷,被誉称为“彝族历史巨著”。
1980年国务院批准推行规范彝文,从此,彝语文工作机构得到了恢复和建立。仅四川省就先后建立起了凉山州编译局,凉山州教育局彝文编译室,凉山报彝文版,凉山文艺彝文版,省广播电台彝语部,四川人民出版社彝文编辑室(后来成立民族出版社)等。凉山州十一个县建立了语委和彝文扫盲办公室。与此同时,加强培养彝语文工作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开设中、小学彝语文课程,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彝语文专业班,西南民院、中央民大先后开办了彝语文本科专业。云南民院办起了彝文专科班。四川省兴办了省彝文学校。彝语文工作空前发展,彝语文翻译工作队伍不断壮大。短短几年,在广大彝族地区,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进行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彝语文翻译工作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翻译出版物从无到有,出版了不少政治读物和科普读物。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翻译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重要文件,在彝族地区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宣传马克思主义、建设两个文明、推动彝区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四川民族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云崖初暖》、《猎村的歌声》、《欢笑的金沙江》、《春的脚步声》等文学译著。有的译作在“凉山文艺”、“凉山报”、“姿慕嘎托”上发表。翻译的文体不断扩大,由开始的民间文学翻译发展到了小说、诗歌、评论文章等体裁。多数译作较好地表达了原文内容。可以看出,翻译质量不断的提高。
翻译文学的出版,极大地推动了彝语文学创作向前发展。翻译文学有三类,一类是把彝族文学译为汉语或其它语,一类是把古彝文文学译成为现代彝语文学,还有一类是把汉语文学或其他语种的文学译为彝语文,这里的翻译文学专指后者,即把汉语文学或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彝语文出版或发表的文学作品。
一、翻译小说
(一)《欢笑的金沙江》
由阿库史格、依果、张忠民合译的《欢笑的金沙江》长篇小说1983年4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欢笑的金沙江》是彝族著名作家李乔先生于50年代写的长篇小说。是一部既能鼓舞人们的社会主义热情和爱国主义精神,又能给读者许多丰富有趣的社会生活知识的优秀作品。作者善于将人物置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以他们对错综复杂的矛盾所采取的态度和行动,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丁政委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体现者和执行者。作者通过他排除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中的各种干扰,表现出他高度的原则性,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斗争的胆略和才干。他的活动贯穿全书,是体现小说思想与艺术成就的主要正面人物,有一定的深度。奴隶阿火黑日原是一个质朴厚道的奴隶主的娃子,有较强的朴素的阶级感情。阿火黑日的坚强性格是在反抗奴隶主压迫的阶级斗争中形成的,他是觉悟了的富于反抗精神的奴隶典型。小说中还表现了其他像挖七一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还刻画了几个奴隶主形象,作者对他们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性格的描写,也都各具特点,从他们身上生动地反映出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的历史特点。
《欢笑的金沙江》结构严谨,语言朴素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翻译者阿库史格等是美姑县语委工作的干部,在彝乡土生土长,熟悉小说中描绘的社会生活,彝语言丰富,彝文功底深厚,语言表达能力强。
译者在翻译《欢笑金沙江》时,力求表现出原作的艺术风格,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里行间,整书使用朴素的彝语,忠实准确地表达了原作的风格。
(二)《猎村的歌声》
由沙马拉毅翻译的《猎村的歌声》短篇小说集于1982年10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从出版的日期来看,这是出版的第一部彝语翻译文学。《猎村的歌声》是从《少数民族优秀短篇小说集》中选译成集子的。有蒙古族、藏族、哈萨克、侗族等多民族作家的作品。小说集中表现了少数民族艰苦奋斗、大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表现出了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从黑暗的旧社会里,一步跨千年,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飞奔的动人景象。小说集热情歌颂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歌颂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发自肺腑的心中的颂歌。
翻译者沙马拉毅在读大学期间就译出了这部小说,1982年1月毕业,同年10月该小说集就出版了。他力求忠实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风格。
读了《猎村的歌声》译作后,仿佛使我们骑上骏马在草原上奔驰;仿佛在千年积雪,冰天雪地的大山里战斗生活,仿佛在深山老林里欢快的狩猎……。看了译文,就像看了原作一样,具有原作同样的艺术感染力。
沙马拉毅翻译文学还有《彝族诗文论》,1991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伊索童话》1989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1990年翻译出版了长篇传记文学《纳吉乌萨》等。
沙马拉毅还在《凉山文学》、《凉山报》、《姿慕嘎托》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翻译作品,如:《索玛花前的怀念》(散文)(凉山文学1982年)、《盛开的索玛花》(凉山文学1985年2期)、《小猫刮胡》(凉山文学1983年2期)、《金色的凉山》(姿慕嘎托第1辑)等数十篇。
(三)《云崖初暖》
由高缨原作、马黑木呷、毛勇等翻译的小说、散文集《云崖初暖》于1989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小说反映了1935年红军长征过彝区时,西昌、凉山地区的彝族群众在红军的影响、教育和领导下,帮助红军,反抗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势力,向奴隶主和地主展开坚决斗争的故事。主要描写了红军长征过凉山时,彝族阿什木嘎等找到了红军,充当红军向导,在红军的指引下,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经过。
翻译者马黑木呷、毛勇等用娴熟的笔调流畅的语言,忠实地表达出了原作的主题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使人读了译作之后,懂得中国共产党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经过。故事情节委婉、曲折,语言生动。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四)《春的脚步声》
由李乔原作,朱建新翻译的《春的脚步声》1988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李乔是当代著名的彝族作家。他致力于长篇小说创作同时,写出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春的脚步声》就收入了作者十篇短篇小说、十五篇散文作品,作品以真切动人的笔触,朴实的语言,独特的艺术风格,描绘了大小凉山、西双版纳以及阿佤山雄伟的山河,绮丽的风光;塑造了众多生产上是能手,保卫边疆是英雄,民族团结是模范,热爱祖国如赤子的彝、傣、阿佤等民族的英雄形象。
译作文笔清晰、流畅,忠实准确地表达出了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再现了原作中边疆各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与艺术享受。
二、翻译故事
(一)《返老还童的扇子》
由罗家修翻译的缅甸、朝鲜、印度、蒙古、阿富汗、波斯、日本等亚洲地区民间故事集《返老还童的扇子》,1986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集子中二十篇故事用形象的比喻,赞扬了独特的异国人民勤劳勇敢、聪明智慧,优良的生活习俗,对坏人坏事和不良习气作了批评和讽刺。
译作语言朴实无华,娓娓动听,就像是原作一样,毫无翻译痕迹。译作完整地保持了原作的语言风格和原作的思想内容。
(二)《寓言故事百篇》
《寓言故事百篇》是赵洪泽同志从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故事中选译成集子的。1990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民族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寓言故事百篇》中,讲述了汉、藏、蒙、满、回等各民族的寓言故事一百篇。通过这些生动而寓意深刻的故事,描述了各民族地方的自然环境,生产劳动、团结奋斗、对人处事等。一个故事讲述一件事,读后使人易懂易记,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译者长期从事彝语文教育,经常深入彝区。她用通俗的文笔,生动的语句。再现了各民族的寓言故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是一部成功的译作。
(三)《儿童故事集》
《儿童故事集》是马林英翻译的《狼来了》等50个故事集,1992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故事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的比喻,讲述了富于幻想性的故事,描写了一个个生动活泼可爱的艺术形象,通过讲述的童话故事,教育儿童热爱集体、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本领和爱憎分明。译文应用儿童所接受的语言,通俗易懂,完美地表达了原作的主题思想。
(四)、《少儿十万个为什么》
《少儿十万个为什么》是王秀芝、沙马拉则等翻译的儿童系列丛书,共三册,分别于1993年、1995年、1996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丛书中根据少儿特点,提出了许多问题,并以浅显易懂的道理解答问题,做到循循善诱,使少儿在问答中受到了教育,懂得了知识。该丛书译者熟悉彝族儿童语言,译文语言通俗易懂,深受读者的欢迎。
三、翻译诗歌
《吉狄马加诗选译》是诗人吉狄马加的原作,是海来木嘎、拉曲史杰、罗边木果合译。1992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这是诗歌翻译作品出版的第一部集子。虽然译诗不算很成熟,甚至有的晦涩是不好懂,但原诗中的基本内容是再现出来了。译者追求译诗的神似,努力以极富诗意和旋律节奏感的语言再现原诗的意味。因为诗的神韵、意境、意味有一定的难译性,译诗过分拘泥于原文,有些诗句意思表达不完整,不管怎么说,这是第一部偿试性的诗译作。对后来彝语诗歌翻译是很有帮助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不失为一部好的诗歌翻译作品。
彝语文文学翻译作品,除了以上翻译出版的大部头和集子之外,还有许多翻译者的作品发表于《凉山文学》、《凉山报》、《姿慕嘎托》等报刊上。发表译作篇数较多的有:阿说乌萨、诺尔伍萨、莫色日吉、时长日黑、毛勇、马黑海呷惹、王秀芝、阿胡克哈、沙马加加、哈马只初、丁长河、杨阿蕾、阿鲁斯基、罗洪体古、阿尔王、倮边木果等,他们的译作短小精悍,语言精炼,忠实于原作,很好地表达了原作的思想内容,保持了原作的艺术风格。读了这些译作,就像读到了原作一样,具有原作同样的艺术感染力,在彝族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国外经典歌曲的彝语翻译
由沙马拉毅和杜芳翻译、并由几位彝族歌手演唱的《国外经典歌曲彝语演唱》(ꆀꉙꌌꇩꉈꑵꉙꑵ)14首歌曲音乐合集,2002年由四川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是第一部彝语翻译的歌曲集。其中日本歌曲《北国之春》(ꒈꀑꑋꈌ),歌词翻译用词简练、生动,忠实地表达了原作对故乡的眷念之情。歌唱者凉山军分区少尉罗小平用彝语唱出了与原作媲美的生动情感。苏格兰经典歌曲《友谊地久天长》(ꉂꐪꎵꑳꀕ),由罗小平和曲比阿果眼唱,优美的词曲,婉转悠扬,被歌者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以情带声、情声造境、快歌轻盈如溪。慢歌绵长有致。仿佛在以歌喉作画,既有新意,又不失亲切,把人带进怀旧思故的情绪之中。
《草帽歌》(ꆫꁯꑵꉙ)是由“南彝组合”演唱的,他们声情并茂,唱出了人世间的悲怆,歌声久久回荡在听众的心中。
《彝语演唱国外经典歌曲》(ꆀꉙꌌꇩꉈꑵꉙꑵ)出版发行后,受到广大听众的高度赞扬,在当时的传播率非常高。凉山广播电视台以每周一歌的形式选播了其中多首歌曲,四川广播电台民族频道先后播出了多首歌曲。因为是光盘,许多彝族司机和领导在自己的车上都有这张用彝语演唱的外国歌曲合集。当时成都和凉山很多地方的“咔拉OK”厅里都可以点唱其中的歌曲。
随着彝族母语翻译文学的不断出现,彝族母语各类体裁的文学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翻译文学极大地丰富了彝族文学体裁,给寻求学习先进创作思想的彝族作家和彝族读者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文学之风,给当时尚处于民间文学向作家文学创作的转型期的彝族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在中外文学的撞击、交融与三部·嬗变中,翻译文学对彝族文学的现代化起了具有决定性的外部作用。大力推动了彝语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翻译文学的不断发展,加快了彝族文学发展的进程,丰富了彝族文学题材,使彝族文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翻译文学给彝族作者及读者带来了观念的变化,是彝族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辛勤浇灌的花朵格外艳丽,默默耕耘的果实分外香甜。彝族母语翻译文学走进了大山、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和灵魂。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