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文斌:为彝族历史文化寻根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对研究彝族历史文化产生了强烈兴趣,特别是1998年正式退出领导岗位后,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上。在主持贵州省彝学会工作的20余年时间里,我和其他彝族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一起,为推动中国彝族通史编写、彝文古籍整理、通用彝文字典编撰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在彝学研究中,我对彝族历史文化寻根问题尤为关注,发表了一些文章。2017年6月,我和王继超、王子国、黄克学等彝族专家学者一行13人,专程到甘肃省天水市参加中华伏羲、女娲龙根文化精英论坛暨新中国第一部易学教材编撰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我们参加了学习考察、论坛交流、寻根祭祖等活动,用一天半时间参观了伏羲庙、伏羲博物馆、卦台山伏羲画八卦的圣地,以及女娲祠、大地湾文化遗址等,最后用一天半时间参加了高峰论坛。
这次到天水参观考察和参加论坛活动,使我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感受到彝族文化之根就在伏羲文化之中。这个发现使我倍感兴奋,我觉得,找到伏羲文化是彝族文化最古老的源头之后,彝族历史文化研究中的许多根本性问题也就清晰起来。众所周知,在中华古代发生的伟大文明事件中,三皇之首的伏羲在天水画八卦、刻书契,确立了先天八卦和文字起源,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自此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福绵万代,源远流长。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彝族历史文化与伏羲龙根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期引起广大彝学研究者共同关注。
从彝族的父子连名谱看彝族始祖希姆遮与伏羲之间的亲缘关系
父子连名谱是彝族历史文化中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社科院领导给时任国家民委副主任伍精华同志说,你们彝族有父子连名谱,如果把它发掘出来,对解决你们彝族历史文化发展的断代问题有重要作用。伍精华同志对他的意见高度重视,建议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的彝学会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整理出版几省区彝族家支中的父子连名谱的工作。伍精华同志的倡议受到西南各省区彝学会的积极响应,云南、四川都出版了不少父子连名的谱牒,我们贵州目前还未收集齐,只出版了彝族古代家支谱牒。从目前出版的各类父子联名谱牒上看,其中还有不少缺陷。比如,贵州彝族历史书多半是彝族的“慕部”留下来的书,记叙慕部的历史文化就较为详细,而对“武部”的历史文化记叙就比较简单。又比如,尼能90代应是从希姆遮到阿武补,只记了26代,漏记了64代。周朝的800年间,彝族历史从阿武补到笃慕应是32代,而现有的史料上只记述了6代,相差26代之多。云南省关于“武部”的书要多一些,他们书籍中记叙谱系就要全一些。中国彝族通史主编、中共中央党刊《求是》杂志原总编辑王天玺同志在《中国彝族通史》序言中说,他看过一部父子连名谱,共有216代。如果希姆遮到笃慕应是120代,笃慕后又有100代,这就与云南的书中记载的216代相近了。父子连名谱的特点就是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儿子名字的第一个字。按照这一特点,伏羲的最后一个“羲”字就是彝族始祖“希姆遮”的第一个“希”字。这样一来,伏羲就与希姆遮及其后世连续起来了,即:伏羲——希姆遮——遮窦古——古珠施——施雅黎——黎雅洱——洱轨乍……按此推理,伏羲就是希姆遮的父亲。有的同志或许会问,那么,为什么我们过去的彝族父子连名谱书没有把伏羲联上呢?对此,我在彝文古籍《西南彝志》里找到答案,此书说:“羲生九子,九子整理乾坤”。这就是说,伏羲有九个儿子,分为九支。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共祖,希姆遮就是伏羲的九个儿子之一,他就是中华民族中彝族这一支系的始祖。有人又会问,希姆遮的“希”字与伏羲的“羲”之不是同一个字,怎么能联上来?我认为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大家知道,过去,汉文翻译彝语是以音记字的,只要音同,其字就不一定同。比如,彝族的始祖“希姆遮”,在《汉书》里就以音记字为“孟哲”,彝族自称为“尼”,《汉书》记载为“夷”,这完全没有什么奇怪的。关于“希姆遮”迁徙之事,《汉书》记载为“孟哲(姆遮)毛牦缴外入邛之卤。”古代天水是蜀之辖地,蜀地中的成都一带又称之为卤,也就是说,希姆遮从甘肃天水翻过秦岭来到成都蜀地。他是尼能时代的第一位彝族君长,他主政时已有“君臣师”的政权组织架构,君臣师有徽号,君为“鹤”,管理者丞相为“杜鹃鸟”,彝文化代表毕藦为“鹰”。有文字和十月太阳历的应用,订立了宗法制度和祭祀礼仪,组织了庄重的祭祀活动。了解这段历史后,彝汉文化同源也就有了可靠的依据。彝族、汉族都是伏羲的子孙,彝族的族源最早起源于甘肃天水一带以伏羲为代表的黄河文明,希姆遮迁入蜀地后,发展在长江上游及金沙江一带,属于长江文明。
彝族的天文历法、文字起源、图腾崇拜与伏羲龙根文化的关系
结合多年来我对彝族文化的研究认为,彝族的天文历法来自于伏羲的先天八卦,彝族文字的起源也来源于伏羲的刻书契,彝族的图腾崇拜也与伏羲龙根文化有关。
(一)彝族的天文历法来自伏羲的先天八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伏羲的先天八卦和文王的后天八卦之分。彝族天文历法的根在于伏羲先天八卦,对此,我有以下依据:贵州省毕节彝文翻译组是1956年建立的,后来翻译人员被打成“牛鬼蛇神”而被赶走。改革开放后,中央统战部下文重新组建彝文翻译组。直到现在,翻译组收集的2000多册彝文古籍中只翻译了120卷。他们翻译的天文历法书有两部,一部叫《吐鲁窦吉》,意译为“宇宙生化”;另一部叫《吐鲁历洱数》,意译为“宇宙人文论。”“宇宙生化”这部天文历法书是继承先天八卦的。这部书里有两幅图,一幅《洛书》,另一幅是《河图》,彝文记的《洛书》为“龙书”,《河图》为“联姻”。
“龙书”是推十月太阳历的天文历法书;“联姻”是推十二月历的历法书。“龙书”是以北极星为座标,九黄星远行,六气变通,三生人道,是以三、六、九为理数推十月太阳历的天文历法书。“联姻”是以二、四、八为理数推十二月历的天文历法书。“龙书”能把阴阳、八卦、天干、地支、五行像锁链一样用彝文表述清楚,彝族的天文历法书把伏羲先天八卦完整地继承下来。毕节翻译组王子国教授是彝文专家,是108代毕摩。他在浙江大学和天水市两次演示龙书,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和认可。在浙大座谈时有的专家提出,为什么彝文把《洛书》叫“龙书”?我们这次来天水才了解到,天水把伏羲文化叫“龙根文化”。这就找到“龙书”之名的根在伏羲文化。为什么把“河图”叫“联姻”?我们这次参观考察祭拜伏羲庙,有一张媾和图,把阴阳交合形象地展现出来,这就找到“联姻”之名的来源。
(二)彝族文字的“根”来源于伏羲的刻书契。书契两字是彝语语法,宾动结构。彝文与汉文一样是方块字,一字一音,一音一意,是表意文字,造字规律也基本相同,可见彝汉文字是同根、同源的。但到底源于何处?多年来专家学者说法不一。这次来天水参观考察大地湾文化遗址,遗址中第一期出土的文物有三十六个刻画符号,我们的王子国、王继超两位彝文专家用彝文释读能把刻划符号的音、意读出来。上世纪九十年代,云南著名彝族作家、学者李乔先生到西安考察半坡文化遗址,那里出土有5000年历史的刻画符号共70多个,他拿到云南省红河州请彝族老毕摩用彝文解读,70%的刻画符号都可以用彝文释读出来。这就说明,刻画符号是古文字,彝文把她继承下来了。贵州省赫章县彝学爱好者文永凤用彝语文破译了《汉书》记载的“白狼歌”,白狼歌的母语是彝语,破译为“播勒歌”。其意为:“娄娄勾君长率领七部从牂牁江一路走来,翻山越岭来到洛阳,感谢汉家皇帝帮助扶持我族各部君长,皇帝赐给布匹,还大摆宴席,大家非常高兴。向皇帝表演了“白狼歌”,又唱又跳又做动作,曲声悉备,各种花样都有”。“白狼”地方遥远贫瘠,吃的带血肉,穿的羊毛毡,缺盐少粮,来大汉学习先进技术文化,在真龙天子的庇佑下快乐生活。回去后把皇帝的圣旨传给族人,世世代代归附称臣。从表演“白狼歌”可以看出,彝文在汉朝就成熟地应用了。彝区首领也都在汉朝皇帝的管辖之下。彝文古籍在云贵川有大量藏书,重点在贵州毕节、云南楚雄、四川西南民大,共有几千册之多,在民间的藏书有上万卷。国内的北京、上海,国外的美国、法国,都有藏书,在法国还有《法倮字典》。国民政府时期,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在贵州考察时发现了大量彝文古籍,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些彝文古籍的重大意义,于是,他自己出钱请贵州彝文老先生罗文毕翻译整理,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名叫《爨文丛刻》的彝文书,此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后发行到国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四个省区成立彝文古籍翻译整理出版领导小组,把全国彝文字迹收集出版了《彝文字集》。这本书收集82000个字迹。在此基础上出版了《通用彝文字典》4800个字。由于彝族几千年来由山头首领统治,彝文出现同音字混用、传承变异的弱点,现在古彝文书籍藏量较大,翻译人才极度缺乏。
关于彝族文字与汉字是否同源问题,我认为是同源异流。秦朝统一了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在历代中央王朝的推动下,汉字发展较为完善,而彝文则因为山头文化的影响,各地各自为政,彝文发展较慢,但也把一些古老的东西保存了下来。
(三)彝族的“图腾”崇拜与伏羲文化也有很大关系。关于彝族的图腾问题,这次考察中我们了解到,伏羲族群中有“龙伏羲”和“虎伏羲”之分,而彝族文化中的图腾崇拜是“龙虎图腾”。彝族古代有“哎哺、且舍、鲁朵、哼哈”四个部族,以哎哺为主的部族系农耕文化,尚白,父亲崇拜,以“龙”为图腾;另一支以鲁朵为主,系游牧部族,尚黑,母亲崇拜,以“虎”为图腾。彝族的龙虎图腾崇拜体现了“四个崇拜”:一是以龙为天、虎为地的天地崇拜;二是以龙为阳、虎为阴的阴阳崇拜;三是以龙为白、虎为黑的黑白崇拜;四是以龙为父、虎为母的祖宗崇拜。同时,彝族节日文化也来自太阳历,太阳历中夏至是火把节,冬至是彝族年。
关于彝族历史上的几次分支与山头文化的根源问题
除了彝族历史文化从伏羲文化演变而来这个总根子外,彝族历史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又形成了独自的特色,这些特色与彝族历史中的几次分支有极大关系。据史料记载,彝族在历史上的重大分支有三次;彝族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方国时代、勾则时代、土司时代等而形成了“山头文化”。
彝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分支叫“五色”分支。这次分支源于十月太阳历的“天五行”,即“青、红、白、黑、黄”。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着五个方位和区域,其中心点在四川成都,其他四支分别到四方去开疆拓土。其走向是:邛海、苍山洱海、昆明、宜滨。这五个区域都是以颜色为代表的。成都是红色,宜滨是青色,苍山洱海是白色,昆明是黄色,邛海是黑色。这五个区域发展壮大后就产生了“五帝君”,分管五方。东方青帝,青人、青马、青衣;南方红帝,红人、红马、红衣;西方白帝,白人、白马、白衣;北方黑帝,黑人、黑马、黑衣;中央皇帝,黄人、黄马、黄衣。歌场、祭祀时,五帝君必须到位,一个不到场都不能举行。外族人称这些部落人群为“青夷、红夷、白夷、黑夷、黄夷”。彝族自称“尼苏”——青人;“能苏——红人;”“吐苏——白人”;“诺苏——黑人”;“舎苏——黄人”。
关于彝族的族称问题,希姆遮时的“尼能时代”自称“尼苏”,青人之意。“青”是天形成的元素,彝族自古热爱天文学,天文历法书里有“天人合一”,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知天知地必知人,人体对应天体的理念。“青人”就是天人合一的含义。“尼”,汉音记载为“夷”,《史记》记载:“西南夷君长什数,夜郎最大”。汉朝时称为“夷”,汉末和晋朝称为“爨”,唐朝称为“蛮”,也有称“倮”的。解放后在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毛主席赐称为“彝”。周总理对彝族政协委员张冲说,这个字头上戴着向天包,有衣穿,有饭吃。张冲说,很好,就用这个字。
此次分支史称“五色分支”。“五色分支”对后来的彝族历史文化影响至深,至今仍然还有一些学者写彝族历史时把“黑贵白贱”笔之于书,这既不符合历史,也不利于彝族内部团结,更误导子孙后代。
彝族历史上的第二次分支为“武僰”分支。希姆遮的第二十六代孙是商朝时蜀国的国君。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哺阿娄继承蜀国王位,二儿子哺阿迤是卢卢国国君,三儿子哺阿余是濮国国君。据《汉书》记载,蜀国、卢卢国、濮国等三国都参加了武王伐纣。后来,其大儿子分为武部;二、三儿子为僰部。史称“武僰分支”。阿武哺的孙子娄珠武生了十二个儿子,史称“武生十二子”,除其中的武洛撮继承王位外,其余十一子都投向僰部,引起内部纷争。于是,蜀国武部就向卢卢国和濮国发动战争,把卢卢国从四川泸州赶向云南,其中一部在云南昭通建立了朱提国。另一部赶向昆明建立了古滇国。把濮国的青衣部从宜滨赶向重庆,建立了巴国,把武僰部赶向贵州建立了夜郎国。这次分支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原一带有齐、楚、韩、燕、赵、魏、秦等七国争霸,最终统一于秦,而在西南的云、贵、川彝区,则有蜀国、巴国、夜郎国、滇国、朱提国等五国并存。
彝族历史上的第三次大分支史称“六祖分支”。战国后期,蜀国发生洪水泛滥之灾,史称“洪水潮天”。蜀国又发生宫廷政变,蜀国国君笃慕便逃到云南东川的洛尼泊避难,蜀国灭亡。原来武部的族群又和僰部合起来,统称“武部”。关于笃慕就是蜀国国君问题,司马迁在史记的《蜀王本纪》中这样说:“朱提有一男子,从天而下,号称望帝,蜀王也。”这里说的“望帝”就是笃慕,有些汉书文称为“杜宇”,那是汉语译彝语形成的差异,实际是一个人。笃慕逃到洛泥泊后,他的南面是滇国,东面是夜郎国,北面是朱提国。他们都是阿武哺的子孙,有亲缘关系,因此就受到三国国君庇护并与之开亲。笃慕娶了三个老婆,生了六个儿子,长大分支后史称为“六祖分支”,这就是彝族历史上第三次大的分支。这六祖就是笃慕的六个儿子。后来,笃慕的大儿子、二儿子武乍部向滇东南发展,笃慕的第十代孙与武部合起来,原有的武部叫做“前武”,笃慕的大儿子、二儿子叫做“后武”。笃慕的老三、老四糯恒部分支到四川凉山。老五、老六默布部分支在滇东北和黔西北一带。到了汉朝时期,笃慕分支到滇东北和黔西北的笃慕部的子孙发达起来,建立了慕部7个部落,称之为“七勾则”。“勾则”虽然也是彝族地方政权,但其势力、领地比原来的方国小多了。这七个“沟则”分别是:阿于斗、乌蒙、乌撒、播勒、水西、慕补、扯勒等七部,史称“慕布七勾则”。大方原名叫“慕俄沟”,就是慕部水西补沟则的君主所在之地。
除了慕部“七沟则”外,武部由于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以郡县制,开通五尺道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此后中央政府权力日益巩固,西南彝族领地的方国也逐渐消亡。武部的“国”也变为“沟则”。其中,巴国消亡后变为“武陀尼沟则”,夜郎国消亡后变为“武溢纳沟则”,古滇国消亡后变为“武得本沟则,”朱堤国消亡后变为“阿卓仇沟则”。此外,还有“武洛举、武色吞、武古笃”三个沟则是后来兴起的,于是又形成了“武部七沟则”。武部、慕部加起来共有十四个“沟则”。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西南夷君长十数,夜郎最大;滇十数,滇最大;邛十数,邛最大。可以看出,汉朝时期,西南彝区就山头林立,内部冤家械斗不休,由此形成各行其是的山头文化。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出现过牂牁国、罗甸国、罗施国、自杞国等,但势力和地盘都较小。到唐朝时期,以云南大理为中心的南诏王朝统一了六诏而建立了南诏国,成为彝族势力较大之方国。宋朝时期,南诏发生宫廷政变而灭亡。到元朝时期,中央王朝推行以夷制夷的土司制度。这个制度的核心是世袭制,但承袭土司之位者必须得到中央王朝的认可或任命,于是沟则文化又变为土司文化。到清代雍正时期,朝廷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彝族的沟则、土司制度才宣告结束。由于长期的山头统治,彝族这个古老文明的民族一天天弱小下来,出现了族称、彝语和彝族文字的不统一,彝族历史也若明若暗,但其中也把一些古老的东西保留下来了。几千年来,各山头的首领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仇杀不断,械斗成了彝区常态。他们在经济文化上又长期奉行重农抑商和愚民政策,不许老百姓做生意,也不许老百姓学文化,彝文只在统治者内部通行。婚姻方面又推行以姑表亲为主的婚姻制度,导致血缘过近而影响了后代的身体素质。直到共产党推翻了三座大山,彝族人民才重新做了主人,重新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走向了幸福文明、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毛主席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果只有优点而无缺点,这个民族就不得了。如果只有缺点没有优点,这个民族已消亡了。一个不知道自己缺点的民族是苍白的民族。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知正误,扬长避短。我们教化子孙后代大力提倡民族团结贵如金,中华民族一家亲,工商营运挖穷根,科学文化惠终生,永远脱离姑表亲,跟着共产党不变心。
综上所述,伏羲与希姆遮从彝族父子联名谱可以联起来,他们之间是父子关系,彝族天文历书继承了伏羲的先天八卦,彝文可以释读大地文化遗址的刻画符号。彝族文化与伏羲文化血脉相通,文脉相连,山水相依,彝文化与汉文化同根、同源、同宗共祖。一个民族的“根”找到了,“源”寻到了,“流”就会清起来,彝族历史文化许多若明若暗的问题就可逐渐清晰起来。我是一家之言,我把彝族历史文化的脉络梳理出来,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起彝族专家和外民族的彝学爱好者来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信心与兴趣,使中国彝族通史和彝族文化研究中的不足得到完善和补充。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
- 2 毕摩文化与国际彝学
- 3 谈“彝学”的研究
- 4 族史追忆
- 5 塔米的中国脚步——德国学者塔马拉...
- 6 “边疆人文”六十年
- 7 把凉山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
- 8 论中国彝学的学科建设
- 9 朱文旭彝语言学术研究访谈
- 10 凉山州毒品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