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第一人称作画,传递真实的美
曲比哈布既是一名杰出的歌者,也是一名出色的画家。2014年火把节期间,他在美丽月城西昌火把广场举办了以《火塘·温暖》系列为主的68副体现家乡生活的油画展览。从总体上看,整个画展以直白的语言,质朴的笔触描绘出了作者所体验的各种生活场景:火把节、彝族家庭生活、老人、小孩等,让观者为之震惊。
哈布的油画,自始至终无一不体现出第一人称对生活的感受与热情,而并非第二人称或者第三人称对事物的表面摹写。第一人称的画是最直白的本生故事,是一种“我的语言我的话”,用第一人称作画,传递真实的美,这是哈布画作的一个主要精神主线。
对彝族人的生活而言,第二者或者第三者的画往往是掺合了个人主观感觉的,戴上了有色眼镜来观察生活、观察对象的,失去了本和真的画作,其作品也只能是一种作者主观思想和旁观者眼光里的精彩世界。但哈布不是,哈布用第一人称的绘画立场和语言,画出了彝族人身上的兰花烟味道,甚至是锅烟子味以及屋子内的杨尘味灰味道,身涉其中,原汁原味,表现的是一种深沉凝重的爱。
不唯上、不唯左,不唯右,只需要任凭自己心灵情感的自然涌动,奔泻、迸发,我们知道,最大的力量是爆发前的那一瞬间,如象古希腊的雕塑——《掷铁饼者》,最强的声音是无言的沉静,即“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也是哈布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与其他画家的作品相比,哈布更注重的是生活在自己灵魂深处的那种触动,而并非在技法上作比拼或者探究,他画的既是生活,也是他自己。
哈布作品中,那些老人脸上布满沧桑的皱纹,似刀刻,似犁地,象耕耘过后的土地,它镌刻和记录着老年人一辈子的艰辛与磨砺,也记录了老人的善良与无私,以及真诚与奉献留给我们的恩惠美德。而那些表现彝族孩子的画,大大的眼睛里,充满着忧郁,充满着期盼,充满着渴望,那些眼神甚至过于深沉,过于无助。让人观后心中有种说不出道不明的五味杂陈,不是滋味……这就是共鸣。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生活就是美”,美与漂亮是有质的区别的。漂亮只是一种对视觉感官的简单刺激,即所谓的眼缘,并无共鸣。而美则是一种生活,它包括情操,心理,风格与品质等。对生活中的美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不仅可以直接的去表现,而更好的方法应该是从侧面或者是反向来表现,那是最具说服力和表现力的最佳方法。如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歇米欧尔》,用一个极其丑陋的老妓女的形象从反向歌颂了她曾经的美丽,揭露和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那些达官贵族,纨绔子弟自私虚伪丑恶的嘴脸。
哈布对艺术美的表现正符合上述的手法,他的作品表现的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或者是隐喻的。这里透露出的是一种苦涩的美,酸楚的美,苦乐相间的美,让人沉重的美。作为一名观众,我们在观看一幅画时,除了从正面去观看欣赏外,更主要的是要通画面窥见它背后的东西,即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去读它,要去懂它。
在哈布的画中,我们可以通过每一幅画讲出许许多多的故事来,老一辈沧桑经历的生活故事;虽在锅庄火塘边也其乐融融的温馨家庭故事;还有家事,琐事,彝族孩童的成长与其不相称的生活条件与环境等。哈布的画不仅是作者个人所经历的生活写照,而且更深的引伸指向了当今凉山彝族人生活的普遍状况。
在当今的绘画领域,艺术创作已经呈多元化,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层出不穷,学院艺术,抽象艺术,当代艺术,前卫艺术,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我们无法分清谁对谁错,谁好谁坏。但哈布作为一个凉山本土画家,他任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原则、认识与体验,他并非用眼睛去观察事物,而是用心灵去溶入了世界,这也是他作品艺术价值的所在。
就此而言,这也使我们深深感悟出一个道理,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我们必须立足于这片属于自己的土地进行大胆的超越创造。我们学别家所长,但不能尾随其后,骡子学马叫始终变不成马,不坚持自己民族的东西,舍近求远就等于丢了西瓜拣芝麻,不合算;捧着金饭碗去讨饭,没必要;用他人的思维理念置换自己的思维理念,这叫做被洗脑,这些只能让你失去个性,民族性,如果这样,这是一个很可悲的事情,也是一件没有出路的事情。
面对这纷纭复杂的各种思潮流派,我们不能骚动不安,更不能随波逐流,而要保持常态,冷静观察思考分析,择自己的道,走自己的路,保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发展的主流方向,这一点,哈布做到了。
愿哈布先生在艺术道路上再创佳绩,再获丰收。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