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文艺特写

来自罗婺部落的天籁之音——关于《罗婺彝韵》后面的声音

作者:杨正权 施袁喜 发布时间:2014-05-22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编者按:近日,中国罗婺彝族首部电视风情艺术片《罗婺彝韵》在云南武定首映,该片前期采风、构思长达四年之久,2013年11月20日在武定县马豆沟彝族村开机,经过半年多的后期制作,再现了罗婺彝族婚嫁礼俗中堪称最古老和最完美的婚礼习俗以及最古老的“毕摩”文化;同名音乐专辑收录了十四首在罗婺大地上传唱千年的民间歌谣。如此浩大的信息纳入,不是容易的事,由此引发一些感概,文化浮躁的时代,炒作我们不缺,缺的是一些能够安静做事的人,还需要对得起自己灵魂的言和行......故此,共享《罗婺彝韵》背后主创的些许理念,希望一起看看,一起想想......Zk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婺彝韵》序
 
          杨正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罗婺部落是彝族先祖阿普笃慕的遗裔,是彝族六祖分支时慕克克的后代,秦汉时期就已活跃在昆明滇池附近,南诏大理国时期是雄冠东方三十七部的部落,为开疆拓土,稳定边疆,传承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部落总部在武定禄劝一带,其后裔在元、明、清时期是闻名海内外的武定凤氏土司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传承时期最长的土司政权之一。罗婺部既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彝族古老部落之一,也是彝族古老优秀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以毕摩文化、彝族文字、罗婺古歌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值得罗婺后裔、彝家儿女骄傲、自豪和守望的精神家园。
 
  杨丽华是罗婺部落的直系后裔,从198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定县民族艺术团工作至今,致力于罗婺部落传统优秀音乐舞蹈的传承、研究和演唱已有近三十年。她几十年如一日,坚韧、担当、执着,深深地挚爱着罗婺大地,深情地扎根于罗婺故土,守着寂寞,守着清贫,守着彝家人的精神家园;她用熊熊燃烧的火把般的热情,用一颗对祖宗文化敬畏和爱戴的心,用山泉水般甜美的歌喉,用百灵鸟般圆润的嗓音传唱着罗婺部落美妙的音乐,演绎着罗婺部落神奇的故事。上帝永远青睐那些认准目标、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努力奋斗的人,杨丽华就是其中的幸运儿。她用汗水换来了一系列的艺术殊荣,她是云南省原生态歌曲大赛金奖获得者,她是楚雄州和武定县若干次酒歌等原生态歌曲大赛的蝉联冠军。杨丽华是歌者、舞者、拓荒者,更是罗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传承者;她是彝山的马缨花,愿她红遍罗婺大地,红遍三迤大地,红遍神州大地;愿罗婺文化因她走进千家万户,走出千里彝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罗婺彝韵》是她二十多年孜孜以求的音乐大成。歌曲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歌词内容涉猎彝族人生产、生活、婚恋、嫁娶等等,活灵活现地演绎了彝族人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唱出了热情好客的彝族人的“情”,舞出了勤劳勇敢的彝家人的“韵”。这些歌曲充满了羊膻味、松毛味和泥土味,极具罗婺古韵和彝山特色,触及到了彝族文化的“根”和“魂”,是彝家人一生不得不唱的歌,是罗婺儿女一生不得不唱的连心歌,是远方的客人了解彝族文化不得不学的歌。
 
  让罗婺儿女伴随着音乐走向世界,让世界倾听彝人的声音!
 
 
 
                “只有天在上……”
 
               施袁喜(彝族诗人、导演)
 
  “只有天在上”,是杨丽华生活和工作至今的武定县城狮子山上的一个景点,用来做此文案标题,意会多于言传。
 
  等得太久,终于照来了光。罗婺彝族最重要的艺术家杨丽华,领衔推出了《罗婺彝韵》。
 
  一个人的韧性和梦想,一个追寻了多年的念头,在2014年早春时刻,狮山大化,牡丹盛开,《罗婺彝韵》破茧而出……
 
  长空不碍白云飞。从十多岁开始,一个少女的梦里,就深埋着这样的梦想——她要推动中国彝族罗婺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复兴。她勤劳地采风、创作,用了各种语言、各种腔调和姿态歌唱,都是为了找到专属于彝族的声调……这种想法,使她成为文化鼎盛的罗婺大地夜空中最亮的星,带着天赐的好声音,在一个又一个舞台上,唱了又唱……她所钟爱的舞台上,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人都多。她在成长,江河却在日下。一道又一道生活之伤,在重复碰响的酒杯中嘹亮。时间顺流而下,逆转的是我们时代的风尚。某个时刻,她兀自惊醒,不再理会流行和时尚,绝然地站到了时代的背面,开锄深挖本族文化。这个意义上,《罗婺彝韵》不啻一记猛撞,叫醒的,会是一个族群的记忆。
 
  十四首被山风吹散又被她拼命抓回来的歌,二部即将消失的罗婺民俗纪录片,早已通过这里传达的意蕴,深达观者、听友的灵魂……
 
  许多年以后,后辈们回望罗婺部落,或许故乡沦陷,母语不再,经书成为天书,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一切,早已形存神灭,全球化无比骄傲地让所有人都熟练地操持着英语、汉语,成群结队地穿着巴黎时装周上来的潮流服饰,去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地方吃饭,社会被规整成一种模式……他们翻查祖上遗留下来的事物,或许还会从这张文物一样的《罗婺彝韵》里,发现最好的爱是陪伴。那么多年,从青涩少女到魅力女人,她陪着罗婺部落,走过了春和秋,走在阳光路上。
 
  孤独地一人前行,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却也胜过千军万马的喧腾。
 
  此间甘苦汝心知。深入武定、禄劝乡村采风,亲临探究、记录罗婺部遗落的音符,发现大山深处的美景,挖掘少为人知的民俗,关注一个族群的生活,探寻普通民众点滴,带你从地理横向发现罗婺自然美,帮你从历史纵向感知罗婺人文脉,用立体眼光看罗婺大地时代变迁,选当代视角审视罗婺与众不同……《罗婺彝韵》是这个微信统治传媒的时代,经典品质强行有效传播的罕见范例。
 
  彝家儿女多奇志。从去年冬天到今年早春,杨丽华和她的团队,辛苦了!
 
  在罗婺部,天留下日月,人留下习俗、文字和语言,杨丽华留下这张音画专辑,就一切都留下了。
 
  天地有如此静穆,鲁迅在《野草》题辞里说,“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就唱吧,只有天在上。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