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文艺特写

彝族歌舞的艺术展现——评大型彝族歌剧《古微鲁》

作者:​普显宏 发布时间:2021-05-16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由云南省委宣传部、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楚雄州联合打造的大型中国彝族歌剧《古微鲁》3月31日晚在云南楚雄彝州大剧院首演。该剧由著名导演李亚威担任总导演、著名作家邓一光为总编剧、黎中信领衔音乐创作、玛嘉加朵主演。歌剧《古微鲁》共有五场,时长八十分钟。第一次听到剧名《古微鲁》,感觉是彝语,在我们牟定彝族,“微鲁”翻译成汉话是“花”,“古微鲁”应该是“花骨朵”的意思,看了演出后才得知,原来“古微鲁”是歌剧中女主角的名字。
TA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彝族歌剧《古微鲁》剧照

多少年不到剧院看演出了,没想到如今的舞台艺术,布景魔幻,场景逼真,灯光音响如此充满现代乐趣,为舞台艺术创造了眼花缭乱的艺术效果。客观地说,如果离开了这些现代化的辅助设备,这样的一个歌舞剧是没有多少看头的。但运用了现代的灯光音响,就算你看不懂剧情,听不懂一句唱词对白,看看这些变幻莫测的场景和音乐,大脑也会兴奋,也是一种视听享受。TA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歌剧的开始,还是蛮时尚的,三个头戴礼帽的嬉皮士,爽朗的笑声很有穿透力,更多的是一些让人莫名其妙的行为艺术,既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歌剧的元素,又有当代米兰时装周的潮流气息,很有视听冲击力。而在歌剧的后半部,就显得有些拘谨了,回归到中国的传统彝剧文化上去了,拘泥于时尚与落伍的冲突之中,着力表现彝族刺绣(时装)的一面,还是仅限于对民族文化宣传的层面上。我想象中的高潮始终没有到来。为了剧情需要,编导安排了一个具有隐喻的角色:“黑白先生”,这个貌似懂艺术的富商,认为有钱就能拥有一切!包括成就艺术和人生。其实他的价值观与我们彝族道教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在《古微鲁》这个歌舞剧中,他的一言一行,都让人作呕,我最反感这个人物。TA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这个歌舞剧中,好的包袱也有一个,就是彝族传说中的千羽衣。这个神秘莫测,令人神往,充满无数美好想象的千羽衣,很有戏剧张力,完全符合文艺舞台的戏剧特征。此剧名为大型彝族歌剧,过去在我们楚雄很少有这样宏大的剧目表演形式。以我理解,歌舞剧主要是以歌唱、舞蹈和音乐等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一种唱出来,跳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形式。该剧的男女主要演员玛嘉加朵、非明荣也是彝族民歌手,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平时的一些彝族歌曲唱得也有特色,本可以利用其特长突出一些歌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但在歌剧《古微鲁》中,歌和舞方面,总体上来说没有大的创新,更没有发挥出他俩的音乐天赋。非明荣缺少彪悍、勇敢、刚毅的彝族男子阳刚之美,唱的歌也是软绵绵的,一点气势也没有。玛嘉加朵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毛病,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导致两个男女主角在观众心中站不起来,给人的印象不深,这是彝族歌剧《古微鲁》的缺憾之一。TA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彝族歌剧《古微鲁》剧照

我注意到,编剧在创作《古微鲁》的时候,为了宣传我们楚雄,或者为了讨得民众的喜欢或认可,揉合进去了许多楚雄元素,其中包括各县的名优特产,如沙桥豆腐,双柏妥甸酱油、查姆,牟定腐乳,武定壮鸡、酒歌等等,但这种表现手法有些生硬,也未免有些低劣,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出来了你的创作动机和目的,没有什么艺术特色可言。有的还因不熟悉这些名优特产的历史渊源,误解而带有负作用,比如“难道你是沙桥豆腐,一碰就稀糊拉堵?”豆腐是沙桥三绝之一,在楚雄有些名气,但不是你这种说法。TA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像《古微鲁》这样一出歌舞剧,纯艺术的舞台作品,第一遍能看懂个大概意思就很不错了,完全看懂可能要看两三遍。我在看《古微鲁》的时候,总在猜舞台上每一个演员、每一个场景的表演,从文艺的角度出发,力图搞懂编导要表达个什么内容?舞台剧要让人能看得懂,看出其中的妙趣。《古微鲁》有的地方用标准的普通话,有的地方用汉语彝腔,而在唱原生态歌曲时,又用纯粹的地方彝族语言。感觉与观众的交流还是有隔阂。在我们楚雄尚且如此,如果将来到全国各地去巡演,这一关可能就会给我们一个最大的硬伤。TA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作者简介:普显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楚雄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小说集《一位血癌病患少女的日记》,散文集《美食如玉》《嘴巴的节日》《人生天地间》《相见不如怀念》,文艺批评集《磨刀石》《批评中长大》《乌鸦嘴》《〈镇南杂咏〉评注》,随笔集《普医生手记》《治未病》《荣枯一生》《鸡零集》《狗碎集》《普作家札记》(上下集)等18部。创作简历收录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辞典》《中国当代学者风采录》《楚雄彝族文学简史》等。作者通联:云南省南华县龙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