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普显宏:彝白一家亲

作者:普显宏 发布时间:2023-07-29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在南华雨露白族乡政府南边十余里,山峦中有一个聚宝盆。当我们的车翻过打马坎时,连绵的群山中,竟然亮出了一个盆地,碧绿的田野,美丽的村庄,仿佛是世外桃源,如同山水画一般,展现在我们眼前。文友们惊呼:此乃一福地也!
c7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u1.jpg

2022年7月24日南华文艺界在雨露洒披武长冲箐“菌窝子”采风合影

盆地中的村庄,叫洒披武。古时,这里的人们男耕女织,过着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女人美丽善良,擅长弹三弦、月琴和笛子,跳左脚舞,唱彝族山歌或白族小调。男人身强体壮,崇尚武德,闲暇时就身披铠甲,手握大刀长矛,在山头上以比武为乐,随时准备为国家效死疆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滇西工委在此成立洒披武后备中队,开展反蒋斗争,迎来了全国解放。在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洒披武村委会就有何开富、何从富、何跃祥、何林旺四位烈士为国捐躯,这与洒披武的先辈尚武遗风有关。c7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u2.jpg

雨露白族自治乡洒披武红色文化调研座谈会

洒披武分上村和下村,上村是白族,下村为彝族,淳朴的乡风,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善良、真诚、勇敢、勤劳的村民。这里的白族和彝族青年相互通婚,结缘的家庭世世代代和睦相处。每年到了春耕和秋收的农忙季节,白族人和彝族人都会相互帮助栽秧和收割庄稼,谁家若要是遇上了困难,上下两村的人们也是主动出手相互帮助,人与人之间亲如兄弟姐妹。这里的党支部书记何秀琼是下村的彝族,说一口地地道道的彝话,也能说一口流利的白族话和汉话,被人们称为长着三个舌头的女能人,上村的白族民众都很敬重她。在党的民族团结光辉政策照耀下,洒披武的彝族和白族亲如一家。c7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AD6A35F@8B219D7C.E328BE64.jpg

雨露白族自治乡首届“牛肝菌”在洒披武“菌窝子”举行

洒披武长冲箐有一支神奇的山,夏天云雾缭绕,山间直冒仙气。一场风雨雷电过后,林下诸菌皆出,有牛肝菌、鸡油菌、青头菌、黄香菌、虎掌菌、刷把菌、羊肚菌、背土菌、奶浆菌、麻布菌、叭喇菌、剥皮菌、栗窝菌、干巴菌、谷熟菌、云彩菌、石灰菌、皮条菌、铜绿菌、松毛菌、火炭菌、鸡枞、松茸、块菌等等,尤以牛肝菌特别多,一出就是成双成对一大片,甚至是三胞胎、四胞胎、五胞胎簇生,对此人们大惑不解,就把此山称其为“菌窝子”。2016年8月9日,中国·南华第十三届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开幕,中国·南华野生菌大会召开,发布《野生菌保护宣言》,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多名专家、学者、教授,来到洒披武这个“菌窝子”采集野生菌标本,共采集到野生菌66种。专家们当场就对这些野生菌进行编号和鉴定,并分别用中文和拉丁文标注,在杂志上发表了《南华县野生菌初报》的论文。洒披武“菌窝子”因牛肝菌产量高,野生菌种类繁多,获得了楚雄州“2021年度‘一村一品’野生菌专业村”称号。c7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洒披武这座神奇的山——“菌窝子”,山梁这边与山梁那边“翻山倒”,左边是上村白族的山,右边属于下村彝族的地界。有一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个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上村的白族小伙何家明来到“菌窝子”采菌子,恰巧遇见下村的彝族姑娘何田珍也来“菌窝子”采菌。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哪个少男不善钟情?双眸对视的一瞬间,两人感到惊奇又羞涩,含情脉脉对视了很久很久。眼看西边太阳落山,天就快要黑了,他俩各自背着满满的一篮野生菌相约一起下山。黑夜中,何家明一直把何田珍送回了下村的家中。后来何家明和何田珍喜结连理,生育一儿一女,如今已分别入读高中和初中。彝族姑娘与白族小伙七夕在“菌窝子”喜结情缘,至今在洒披武传为佳话。(原载《龙川江》2022年第4期)c7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所属专题:

彝族作家普显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