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显宏:再难见到的退稿信
现在通讯这么发达,按理说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会更方便更容易一些。但事实上,编辑与作者的交流是越来越少了,我们投出去的稿件,用或不用,99.9%的都得不到回音。就是回复也只有寥寥数语。我曾收到《天津日报》的用稿通知,仅三字:好!可用。在电脑上不细看,还不易发现。
2005年我给文坛剑客韩石山主办的《山西文学》寄了篇小说——《狗日的人》,这是该刊编辑陈克海写给我的退稿信。
大作《狗日的人》看了,确实写人性恶。然而人还是需要些宽容博爱的,这仅是我个人的私见。
我刊近年来很少发小说,且一般不超过一万字,主要是发叙事体散文。原稿一并退回,若有杂文稿,指陈事实,并有说服力的,可发至sxwx2002@163.com。就好,感谢你对本刊的支持。陈克海。2005年1月11日。
《狗日的人》还投过《北京文学》。《北京文学》有电子信箱,但至今也不接受网上投稿,这是编辑部2005年5月12日给我的退稿信:小说不是“小得可怜,说说而已。”而是以小见大,重在思考。情节是思想表达的主要途径,而好的情节又以笔法为基础。此小说贴近生活,语言质朴,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好看好读等特点。但在笔法技巧上看显得直道,整体感觉便会过于平淡。不过这也许是你的风格,与众不同?!
这篇小说后来发在上海吴春主编的《食品与生活》杂志2005年第7期上,很令我意外。因为该刊是生活类杂志,不是文学刊物,不发小说。再说他们发的文章一般不超过2000字,而我的小说长达12500字。吴春打电话来说文章太长,要我把原稿发电子邮件过去,因我当时技术条件限制,也没有发成,我以为吴主编不会用此稿了,不料小说推后两期还是与读者见了面,只是害苦了文字录入的编辑。
《山西文学》的陈克海编辑还给我写过另外两封退稿信,从中可看出该刊对作者是负责任的。
普先生您好,《穷欢乐》及《节约是幸福的左手》写得很有意思,很漂亮。我会向主编推荐的。就好。陈克海。2005年10月13日。该刊2006年第6期在“世相杂谭”栏目选用了拙作《穷欢乐》一稿。
普先生好,《滇池死了》一文已拜读,我会推荐的。但倘若三个月后再无回复,可另投他处。就好。陈克海。2006年1月13日。
这几篇稿子,只有《滇池死了》至今还没有在任何媒体上发表。上个月我又投韩寒的《独唱团》,也只是去碰碰运气。
看着这几封退稿信,是不是倍感温馨亲切?
博客评论
学群的作坊:原来的编辑负责任多了。紫杜鹃:看到这样的退稿信,文章用不用都觉得亲切温暖。问候普老师!周树人信徒:退稿信是编辑与作者的互动,虽然作品没有发表,但看到编辑对自己作品的指点,也是一种慰籍。杨荣昌:我上个月收到《民族文学研究》的退稿信,是我从投稿以来收到的第一封退稿信,很是高兴了一阵子,因为至少说明编辑已经认真看过我的文章。
(2010-08-2908:59:16)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所属专题:
彝族作家普显宏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快乐的彝族年
- 2 良心莫瘦――感悟人生系列之十
- 3 天堂里有没有互联网?――追悼文友杨...
- 4 火把节记事
- 5 读写人生(自传体散文)
- 6 彝人,望你一路走好
- 7 曾经年少爱追梦
- 8 最后的晚餐
- 9 彝族过年
- 10 母亲在夜里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