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

阿微木依萝:她用文字照映我等小人物的理想

作者:​茨平 发布时间:2022-10-04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特别喜欢阿微木依萝的文字,尤其是她的散文。与散文对照的小说,她好像不太喜欢写诗歌,至少,我至今还没有读到。她小说写作量巨大,散文与之不是一个体量。研究一个作家,应该研究她体量大的才是。我不是研究者,只是一个读者,说更喜欢她的散文,你们可以理解为直观感受。
nD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nD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前,是零零碎碎读她的文字,从文学期刊上,从微信公号上,还有她的博客。只要她的文字出现在我面前就不会放过。后来,她出散文集了,《檐下的月亮》,这才算系统阅读了。我曾在一个读书会上极力推荐这本书。众人都说,老王,我也很喜欢它。再后来,她另一本散文集《理想主义者》也出来了。这本书不厚,制作也小巧,内中的文字都不长,可以随身携带,非常适合我等为生活奔忙的人。我是在忙碌的空隙中把它读完了。读完最后一篇《我们和阿甲》,合上书卷,屏住呼吸,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喜欢她的散文了,是一股曾经熟悉味道。她笔下的那些小人物,都是我生活中曾遇上的,有时,某些人会觉得她在写我。nD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个跑起来脚步生风的秋尔微,不就是我邻家的小女孩吗?那个可以撒娇任性,可以跟哥哥们干架的阿敏跟堂叔的小女儿玉英很像,连那爱喝酒的样子都像。把珠子当菩萨拜的孙婶就是河对面的道清婆婆。孙婶说的菩萨是唐僧,因为珠子是唐僧送给她男人的礼物。道清婆婆拜荷花,说荷花是何仙姑的化身。何仙姑叫她要积德。她每天给凉亭摆上桶茶水,供路人解渴。阿色的妈妈脚不能走路了。村里也有一个女人脚不能走路,却坚持用小板凳撑着去地里干活。那位蜘蛛人简直是我堂哥王名锦的翻版,他是个泥瓦匠,砌墙砌到高处时爱放开嗓子唱山歌……不敢说每个人都能在我生活中找到对应,十之七八可以打包票有。nD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某些人物感觉她在写我,当然指男生啦。比如那个小脸司机,一个生活失败者却始终保持一颗骄傲的心,想认识女孩时爱吹口哨,当然是有几个同伴时,人多势众才敢如此。这事我也曾经干过。如果一个人,那就悄悄尾随。尾随过程中还给自己制造一些幻想。比如说那个长风衣,“当他打开领子的时候,有风的时候,往餐馆门口一站,倒也风度翩翩。”我也有件长风衣,二舅给的。他退伍回乡作为一件礼品赠送给我。那是件黄色的军用风衣,说是要当上军官才有资格穿。我当真是喜欢得不得了,穿在身上舍不得脱下来,顿觉自己是位得胜归来的大将军。虚荣心真是一件很要命的事。后来看到电影里的许文强也爱穿长风衣,那酷哈,总算找到了知己。“如果他个子再高一点,瘦一些,画面会更好” ,顿觉阿微木依萝是在有意识打击我。我个子不高且有点胖,穿上长风衣画面实在不太好看。比如火车遇上的那个小伙子,比如那个看了一集武侠片就想成为武士的弟弟,他们身上总是有我的影子。nD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直接怀疑阿微木依萝是照着我来写的,或者,灵魂附着到我身上,把我那一点秘密全挖走了。有次我说她。她说有吗,那会儿我门认识吗?是哈,那会儿我们没有任何交集,相隔数千里,怎么可能?只能说人性是相通的。小人物就是那个样子,她所遇见的与我所遇见的,差不到哪里去,都让生活摁在地上。nD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次,我问阿微木依萝散文该怎么写好。她一句话扔过来,把散文写成小说的样子呗。我深以为然。散文有很多种写法,但对于我们这些文化程度不高学养不深的人,写散文,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生活中的人和事讲故事一样讲出来,稍为用点小说技巧,于是成了小说的样子。这叫扬长避短。我们不缺生活,生活不缺故事。阿微木依萝的散文的确很像小说,也可以当小说读。每一篇都在讲小人物的生活故事,或长或短,简单,有时也有点稍为复杂,像山泉流水。真的,读完后我真一种山泉流过心田的感受。nD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拿到这本散文集时,我很奇怪,书名怎么是《理想主义者》呢?小人物最没有理想哈。小人物只为生活奔忙,有时悲伤,有时开心,有时虚无,有时有些小心思,世俗得不得了。这些能叫理想吗?然而认真想想,是我们习惯思维中把理想想大了,总认为纵横驰骋、远大抱负、大有作为那才是理想。那些大词,宏伟壮阔的样子,固然是理想。但我们小人物,生活的一切,那些小小的心思,也是一种理想。把它写出来就是理想主义者了。感谢阿微木依萝,感谢你告诉我,我们虽然让生活摁在地上,却也是有理想的人,是你用你的文字映照出了我们的理想。nD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作者:茨平,本名王春生,男,江西宁都人,居佛山,中国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作品》《山西文学》《西部》《星火》《朔方》《散文》《黄河文学》《文学港》等刊,有作品被选刊或年选转载。获广东省有为文学小说奖。
文稿编审:阿索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