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文化传承人

彝族银饰技艺传承人——50年不变的是心

作者:​金投白银网 发布时间:2017-06-20 原出处:​金投白银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金投白银网讯,今天是第六届国际非遗节的第五天,一进入凉山馆,不仅能近距离观看彝族建筑技巧,还能欣赏彝文书法、彝族刺绣、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和一些彝族传统手工技艺。不过最吸引人的还是“叮叮叮”银器敲打的声音,那是61岁的勒古沙日正在打造彝族银饰。
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银饰技艺传承人——50年不变的是心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从12岁开始制作银器,已经从事银器制作快50年了,是彝族银饰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谈到自己的手工制品,勒古老先生显得有些激动,他指着桌上的一个样式精美的手镯说:“像这个手镯,是空心的,里面有一些小碎银,带着走路会沙沙的响,我们彝族的姑娘最喜欢这样的首饰。但这个做起来也比较复杂,你看这些凸起的小圆球,全是我一个一个手工敲上去的,外面的机器是做不出来的。要完成这样一个银饰,要花一天一夜呢。”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罢,勒古沙日又从展柜里取出一个鹰爪底座的银杯,“这个杯子是我们贵宾来了才会用的,首先鹰爪就很难找到,然后这些杯子上的花纹,是先把整个杯子里装满松油,然后倒过来,一点一点慢慢刻上去,要有一个步骤没做好,全部过程都要重新来过。”说罢,勒古沙日小心翼翼地将银杯放回展柜,锁了起来。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而在世纪舞东展厅,勒古沙日的儿子勒古张成正在参加新生代传承人竞技大赛。勒古张成身着彝族传统服饰,上面有不少他打造的银饰。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银器制作传到我这儿,已经是16代了。而且我很喜欢做这个,要不是因为喜欢,我也不会选择做这行”。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银饰技艺传承人——50年不变的是心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记者了解,勒古张成深受父亲影响,从6岁就开始接触制银。“我最开始学的是编丝,只有编丝学好了,才能开始錾刻。其实最难的不是银器制作,而是工具的制作。”勒古张成拿起几个制作工具,介绍到:“这里有不少工具都是祖传的,小时候见过我父亲自己打造工具,仅是烧打这一项,就要重复十多次,一天最多也只能做两到三个。”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记者问到现代工艺对他们制银的影响时,勒古张成面带惋惜。“现代工艺对我们的影响还挺大的,一般机器做的银镯就300多块,而我们手工做的要500多,而且机器一天能做二三十套银制品,我们手工做两天才能做一套。不过我和我的父亲对手工制银还是充满信心,机器做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而我们手工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bB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