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文化传承人

非遗传承人普玉珍:彝族刺绣的守护者 20余年培训绣娘一万余人

作者:李银娟 发布时间:2018-07-05 原出处:楚雄微旅游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编者按:栉风沐雨千年彝乡,金沙激扬传承技艺。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楚雄彝族自治州再添锦绣。从姚安坝子腔到千年彝绣,流芳百世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段段闪烁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此次入选的非遗传承人与众不同,他们来自生活,代表了彝家人千年来连绵不绝的记忆,当你走进楚雄,你会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非遗宝库,从你端起酒碗那一刻起,非遗将伴你游遍楚雄。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唱起酒歌,跳起左脚舞,小楚将带领你一同领略楚雄彝族自治州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的独特魅力……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提起刺绣,人们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纤柔女子手执绣花针,牵引着五彩丝线,在绣面轻快飞舞。但是,在武定县猫街镇雄冠彝绣厂的绣坊内,几十名绣娘却正向一位年过半百的婆婆拜师学艺。这位婆婆名叫普玉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服饰”的国家级传承人。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1 3岁开始学习刺绣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玉珍的家乡在武定县猫街镇咪三咱村,那里的女子都会刺绣,她的奶奶更是刺绣中的好手。小时候,普玉珍总是看见奶奶坐在院子里认真地绣花,有时候一坐就是一天,绣针带着丝线穿过紧绷的绸布,丝丝缕缕,曼妙神奇。一件件精美的衣服、腰带在奶奶的手中开出花来。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前,能否绣出美丽的服饰,是衡量彝家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我从三岁开始跟着奶奶学习刺绣,一开始只是学习简单的针法,后来自己设计图案,自己搭配色彩,现在我已经学会了彝族刺绣的64种针法。”普玉珍说,针线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刚开始,手磨起了泡,绣出来的图案总是坑坑洼洼不均匀,直到手指磨出了老茧,绣品才一天天利落平整,看起来有模有样。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地方的刺绣,一般喜欢选择黑色或蓝色的纯棉布,搭配彩色丝线来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山川河流、藤萝花草、飞禽走兽,以及马樱花、山茶花等都可以搬到绣品中,以鲜艳的大红、粉红为主调色彩,并以其他不同的各种颜色相搭配,这样绣出来的绣品才好看。”普玉珍介绍。彝家女子用自己的慧心巧手装点着平凡的生活,在服饰、围腰、枕布、挎包、背带上,无处不是她们精致的手艺活,不为展示,只为在平淡的生活里调剂出一点滋味、一点情趣。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2 带领绣娘们走上致富路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2年,普玉珍在猫街镇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彝绣店,店里的彝绣产品,有些是自己绣的,有些是从村里绣娘那里收集来的。“从82年到93年,做刺绣的只有我和几个姐妹,四五年后,做刺绣可以谋生了,我开始找村子里的人,一边教她们绣一边带着她们把绣品拿出去卖。2004年,彝绣市场越来越好,却发现绣得好的人越来越少了,于是我决定扩大培训规模。” 普玉珍说。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玉珍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培训的情况,“刚开始我自己去找学生,告诉她们我包食宿、交通,让她们来我家里学,但别人以为我在骗人。于是我便在附近几个村里找会绣花的头儿,让她们帮忙找人,每个人给十五块钱。我培训的第一批学员有三十人,按计划培训了三天,但达不到要求,又重新培训了十五天,让她们找到感觉,前后培训差不多半年时间,她们才能按我的要求绣出来。从那以后,我每年都会自己出钱培训五十个人,每批培训三四次。”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次培训都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培训出来的绣娘还要有绣活、能养家糊口才愿意继续绣下去,开拓市场的需求已经非常迫切。2014年,在武定政府的支持下,普玉珍办起了雄冠彝绣协会,现改名为雄冠彝绣厂。据普玉珍介绍,目前雄冠彝绣厂共有绣娘784人,其中90人是残疾人,长期的在厂里工作的员工有15人。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厂里订单越来越多,我把之前培训的那些绣娘召集起来,把花样给她们照着绣。平时绣娘们可以在家干农活,空闲的时候做刺绣,一年下来大概可以赚一万多块,残疾人绣娘一年收入三万块左右,我厂里的常驻员工收入就更多了。”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3 彝族刺绣的守护者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了自己组织培训,普玉珍每年还要为昆明市总工会、妇联、文产办等机构组织的彝族刺绣培训班授课,对绘图、针法、刺绣技巧、彝绣选材、设计、服装缝纫技术、色彩搭配、构图技巧、局部细节处理技巧等相关知识进行讲授和现场实操教学。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财力都放在培训上了。大概算一算,我培训的绣娘不下一万人。”普玉珍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不能让彝族传统刺绣失传,传统刺绣能让几百年、几千年以后的人们知道,我们的文化是多么丰富多彩。”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未来的发展,普玉珍有自己想法。“我们原来做大件的绣品比较多,现在做包包上的贴片、小饰品、小挂件更多。产品要跟得上时代潮流才能吸引人,所以平时到外面展销、学习,我会特别留意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我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找好的设计师,在针法、花样、产品设计上进行创新。不管多难都要闯出一条路来,让我们的彝绣走向全国各地。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李银娟 来源:楚雄微旅游)Sy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