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整理收藏的彝族古籍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试吹彝族长号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展示收藏的面具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铺陈彝文古籍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展示彝族长号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手把手教学生表演“撮泰吉”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抚摸着写满彝文的竹简,苏万朝觉得心里很踏实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村里的孩子对学习彝族古戏“撮泰吉”很感兴趣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心翼翼地翻看彝文古籍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博物馆”内丰富的藏品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62岁的彝族老人苏万朝,家住毕节市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村,自幼受彝文化熏陶的他,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情有独钟。近年来,为了传承好彝族传统文化,并让更多人了解当地彝族的生活习俗,苏万朝经过不懈努力,创办了一个彝族民俗“博物馆”。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苏万朝从小受彝族文化耳濡目染,几岁起就学跳铃铛舞、“撮泰吉”等,15岁开始参与各种祭祀文化活动。10年前,苏万朝就留心收集当地各种彝族民俗物品。目前,他已收集到400余件,包括彝文经书、彝族古戏面具、彝族经文竹简、战马靴、喜床、古战车、织布机等。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收集到的“宝贝”越来越多,苏万朝就将自家的部分住房腾出来,成立了一个彝族民俗“博物馆”,这个民俗“博物馆”有200多平方米,占去了他家住房的一层楼。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苏万朝的藏品大多是从民间收购来的,也有一部分是亲戚朋友或者寨邻乡亲赠送他的。藏品中,花钱最多的一个藏品是他花了两万余元从别人手里购得的一张彝族喜床。“这是我的镇馆之宝!”苏万朝自豪地说。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地彝族文化传承的代表人物之一,苏万朝还以他的民俗“博物馆”为基地,主动担起传习彝族文化的责任,先后带领200余名当地青少年学习彝族文化。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流传和遗存彝族地区的彝文文献载体主要是纸书和羊皮书等,竹简则极为少见,而苏万朝就收藏了一些书写着彝族经文的珍贵竹简。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希望我能把彝家文化保存和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彝族文化,甚至参与到彝族文化保护工作中来。”苏万朝说,传承民族文化是他的使命,对他来说,再没什么比这个使命更重要了。In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