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伍巫且:为传承彝族漆器文化贡献力量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享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的美誉。1000多年以来,彝族人民在这里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发展了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其中就包括极具地方特色的彝族漆器。2008年,作为彝族文化“活化石”之一的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喜德县依洛乡阿普如哈村是凉山州著名的“彝族漆器之乡”,其中,村里的“吉伍”家因精湛漆器制作技艺闻名遐迩。第16代传承人——吉伍巫且几十年如一日,用毕身精力保存和传承彝族传统漆器制作工艺,成为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和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吉伍巫且生于1951年,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彝族漆器制作和髹饰技艺,由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的漆器技艺日渐精湛。随着年龄的增长,吉伍巫且对彝族漆器制作和髹饰技艺有了自己的理解,逐渐成为当地公认的彝族漆器髹饰佼佼者。
20世纪80年代初,喜德县民族餐具厂正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县委、县政府邀请吉伍巫且到厂担任技术指导,并担任车间主任。自此,吉伍巫且和彝族传统漆器工艺走出大山。1983年,他制作的彝族漆器获得了优质产品奖,1988年,他被评为第一届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吉伍巫且介绍,彝族漆器采用酸枝木、樟木作坯胎、野生土漆和各种矿物颜料作髹饰,纯天然,无毒(不含铅)、无异味、耐酸碱、耐高温、不脱漆、经久耐用。根据我国医学典籍记载,酸枝木、樟木及天然土漆均有防毒祛病、延年益寿的保健功效。而红、黄、黑是彝族人最崇尚的颜色,彰显着整个民族的性格与气质。漆器的漆绘方法就是以黑漆为底色,以红、黄二色为髹饰色。图案多以日月星辰、山河树木、花虫蛇鸟、家畜野兽及生活用具为素材,有体现大自然、动物、植物的纹饰,也有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的纹饰,还有体现彝族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量原始图腾纹饰。这些花纹以抽象化、艺术化、规则化的手法在胎体上再现大自然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场景,色泽明快艳丽、对比鲜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最初,吉伍巫且在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漆器制作技艺仅有十多种,多数为家用的库祖(木钵)、正惹(木碗)、艾吃(木勺)等漆器品。吉伍巫且表示,从木料的选择到纹样绘制,传统彝族漆器工序达40道,繁琐而奢侈。若依照最传统的做法,从采伐原木到验收、清洁,整个漆器的制作过程少则13个月,多则3年,不过,一件漆器至少可以保存300年。经过数十年的摸索、研究、创新,并不断融入现代因素,如今,吉伍巫且又新增加了30多个品种的漆器,比如茶具和各种现代室内装饰器具等。同时,为传承和发扬彝族漆器文化,他还在云南以及凉山州各县市等地广收学徒,讲学传艺,使漆器技艺得以传播。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凉山州旅游业越发兴旺,吉伍巫且的彝族漆器以其特有的优势独树一帜,成为游客竞相购买的旅游纪念品,更有不少珍品被许多名人和博物馆收藏。
2012年12月,吉伍巫且注册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政民族工艺厂经国务院批准被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为“十二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制作企业”,并于2014年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7年9月,吉伍巫且代表凉山参加了“中国首届民族旅游商品博览会”。
作为喜德县政协委员,吉伍巫且说:“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彝族漆器制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