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文化传承人

毕摩文化源远流长——访当代罗婺彝族毕摩李锦云

作者:​李绍德 发布时间:2020-10-05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罗婺是一个拥有千余年历史文化的煌煌彝族部落,现今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和周围部分地区即是罗婺部故地。
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全国著名彝族大毕摩张兴、楚雄州彝族文化研究员杨凤江、武定县知名毕摩杨自荣等一大批屈指可数的彝族知识分子逝去,对于传承罗婺彝族文化、特别是毕摩文化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民族宗教部门、彝族文化学会等做了大量的抢救、传承、弘扬彝族文化、毕摩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彝族毕摩文化而言,能够熟练地做好彝族丧葬祭祀礼仪的寥寥无几。中秋节前,我拜访了一位名不经传的彝族毕摩——李锦云。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源远流长——访当代罗婺彝族毕摩李锦云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采访中李锦云说,1954年他出生在武定县高桥镇树沟村,由于家庭贫困,从小就在生产队参加劳动,劳动之余向老毕摩学习彝文、学习丧葬祭祀礼仪,文命期间就参与过几次丧葬祭祀礼仪,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参加了规模宏大的、西南地区第一次,《禄劝县娜拥彝族祭祖大典》,之后,我就开始放心、大胆地开展彝族毕摩文化的各种祭祀活动了,40多年来,我虽然没有到很远的地方去,只是在附近做的多,更多的我在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李锦云对彝族“纳苏颇”葬礼习俗进行了认真的讲解:彝族丧葬祭祀礼仪繁杂,我就简要的讲一些,人快要落气时,亲属准备男九女七粒碎银和米粒放在其嘴里,(称含口银)再找一只刚出窝一个月左右的小鸡,将小鸡的头放入亡者的口中,(接气鸡)老人落气前深吸气时,鸡头被他深吸入口中,鸡死人落气。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源远流长——访当代罗婺彝族毕摩李锦云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落气以后将其清洗干净,穿好衣物,用麻丝轻轻将双脚系在一起,将纯棉布鞋以拖鞋状给他穿上,这也是彝族老人不许孩子将鞋子当做拖鞋穿的原因。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死者穿衣服也有讲究,男的穿长衣,女的穿本民族服装,寿衣是自己缝制的,一般是蓝色、白色和黑色各一件,蓝色穿在外、白色在中间、黑色在里面,据说这样穿衣方式是为到天堂受审判做准备的。具彝族老人说:人到了天堂后,是要接受审判的,审判官会对受审的人用鞭子抽打,当他们将外衣抽破,漏出白色的衣服时,以为已经抽打到皮肉,便会停止抽打,这样受审判的人就会少受些罪。足见彝族人对自己的老人是百般孝顺,一切都为老人们安排妥当、思虑周全。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源远流长——访当代罗婺彝族毕摩李锦云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穿戴完毕后,就用一块黑布剪成面具状盖在死者的脸上,遗体盖上白布。此前,去世的老人像熟睡了一样,直到此时,许多人才真正感觉到老人已离开了自己,才真正感觉到伤心、惧怕。而这块盖脸布要一直盖到上山,等到山上清棺时才拿掉。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人去世后,亲人们除了做好准备工作外,要及时派人去请毕摩,按照彝族人的说法,人死后有三个灵魂,一魂尾随毕摩,一魂尾舅家,一魂尾乐队,因此毕摩、舅家、乐队来时,孝子要来到大门外跪地迎接。毕摩做的第一件事是择吉日吉时将入棺、下葬,然后严格按照时辰程序进行,彝族“纳苏颇”不管婚丧嫁娶,毕摩首先要寻支,即便是同为“纳苏颇”也分不同的支系、家谱、有的地方同一个村子里的“纳苏颇”也不是同一个支系、同一种家谱,不同支系间亘古不同,由来不同,“碾浩”(叙家谱)自然不同,只有先寻支,寻清支系,里清脉络,才能按支系情况举行各项仪式。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源远流长——访当代罗婺彝族毕摩李锦云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灵幡(碾百)和棺帘(纳秋),是必不可少的,灵幡主人家做的由毕摩拄着念经,其他的靠在棺木上,棺帘是盖在棺木上的,按死者的不同年龄和在村里的声望剪成十二、二十四、三十六种花样,还需要鸡、猪、牛、山羊、绵羊、米、酒、纸、香、松枝、青干栗树枝等等。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老人去世后第二天,在户外举行祭祀礼仪(一般是在场坝或平整、宽敞的空地)找地方搭祭棚,棚子大小约为20平米,祭棚中间放置棺材,棺材前面拉一块帘帐,帐前摆放香炉和供品,香炉一般用切成20里米高的圆柱状的地莲花来替代。帘帐左右两边各留一扇空门供人进出。棺材两边的过道上一般是孝子在此陪伴。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棚搭好,将棺木抬到里边,毕摩开始一整套的丧葬礼仪,献水、献牲、献药。献药:把煮熟的羊膀端在神座面前,药:主要由:四梭子草、铁线草、草果、胡椒、鸡蛋、羊胆煮成一锅,毕摩在神座前置放三个烧红的石头“罗操”,用煮好的药,首先由毕摩舀来浇在石头上,另一只手持一把尖刀在“罗操”上不停地晃动。叫护药。(据说,即将死亡的人灵魂会来抢药)以免被其它抢药。之后按照主孝,副孝,家门亲戚依次进行。跪在“罗操”面前,在毕摩的诵经声声中:“某某舀药给你喝,这位就用左手反手舀三次浇在“罗操”上,最后一次舀来尝一口。 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源远流长——访当代罗婺彝族毕摩李锦云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棚里各种仪式结束后,就出殡,抬到半路就举行指路仪式,棺材朝北方,棺材的前边插精座,把在祭场里已经献过的纯白的绵羊皮、连头、脚四肢挂在神座上,棺材后边插上青干栗神枝,摆上酒、肉等,毕摩手拄灵幡念诵《指路经》,孝子在毕摩后面跪地磕头,《指路经》从亡者所在地、一站一站指到祖地。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指路仪式结束后,就将逝者送上山,到了山上,一是清棺,拿掉(盖脸部)和拴在脚上的麻线,整理一下老人仪容是否端庄、整洁,不合适的地方整理一下。然后就是下葬,下葬前挖墓坑也有讲究,墓坑一般在下葬前两三个小时挖好,男的墓坑挖成年男子的九步,女的墓坑挖七步。下葬时将棺材放在墓坑里,儿女用衣服后衣襟反背土放在四角,每角放土三次,然后才用锄头、铁厂等工具盖土。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至此,丧事还没结束,葬礼也还不算完。毕摩还要扎祖灵魂,先用开过观的绵羊毛用麻布将羊毛包裹成半身人像,再用麻丝捆扎结实,在固定在两个扎成十字形的(白马樱花杆做成,彝族语取其吉祥如意之音)。毕摩做法赋予它去世老人的灵魂,将他固定在堂屋正中、贡桌上方的墙上。以后,逢年过节,家人每做好吃的、好喝的,在吃喝之前总要先供奉他,已示孝敬先祖。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源远流长——访当代罗婺彝族毕摩李锦云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后一个仪式为脱孝。彝族的礼仪是:“嫁时姑娘大,死时舅公大”,特别是“尸亲”之时,任凭舅家怎么怪,孝子只能忍气吞声,不能回嘴,还端酒上付舅家。七天后孝子要带着米、酒、鸡去给舅家脱孝。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至此,“纳苏颇”葬礼才算结束,一个人的一生算是曲终剧落。我看了李锦云的各种经书、听了他的介绍,真是茅塞顿开,我也是从事彝族文化研究的,但对于他的执着肃然起敬,我还了解到他家是彝族文化世家,他是毕摩、兄弟是吹奏叭喇、笛子的,妹子是剪纸窗花、灵幡(碾百)和棺帘(纳秋)的大师,十里八乡都来上门求购、年入万元,儿子、儿媳、哥弟、姊妹全部参加了彝族文化酒歌队。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李锦云组织的彝族文化酒歌队、活跃在全县的村村寨寨,只要有重大活动就会有他们的歌声、舞姿,中秋节里到高桥勒外村演出,上了央视财经频道播出,在当地反响强烈。iH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