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彝族硕尼(ꎲꑌ)文化家风 推动大小凉山教育、文化高质量崛起 (让家庭教育引领家风 形成社会新风尚)
(凉山彝家火塘 王成湖摄 )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始终尽力却永远微弱的概括力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硕尼(ꎲꑌ)文化或精神。彝语中的硕尼(ꎲꑌ)这个词“硕”的发音为:ShÒ,“尼”的发音为ni。硕尼(ꎲꑌ)一词的含义在汉语中不能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来翻译。“硕ꎲ”有“羞、耻、禁、律、畏”等之意,即一个人以特定价值标准下,具备羞耻、禁为、维誉、律行、敬畏之意识和外行的能力。
智慧来自于学习与实践,而骨气与底蕴则来自于母亲、家庭、社会和祖国生生不息地耕耘在心底的那根永远剪不断的脐带。家风——之中的“家”可谓是生身之小家,也可谓是育人成才之国家。凡上,心系国家之兴亡者;下,关心家庭之和睦者,皆润爱于小家,怀恩于祖国。周恩来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对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并非仅归于其天生睿智而具备远大理想和抱负,也不仅仅该源于学校、老师和特殊社会之因素的一气呵成。想必这个年纪具备如此崇高而伟大的理想应该更多来自家长对爱之于民的朝夕嘀咕和心系于国的开阔视野之家风所熏陶。自二十大以来,总书记关于家风家教建设重要论述牵起全国上下,凝聚一心搞好家风、家教。用硕尼(ꎲꑌ)文化和精神中:培养羞耻、禁为、维誉、律行、敬畏之意识和外行的能力的家教、家风滋润每个青少年,包括成人子女树立崇高的价值标准,重构具有崇高意义的“人活一声名、虎活一张皮”价值标准,重拾“撒谎一日硕ꎲ(羞耻)当十、撒谎十日硕ꎲ(羞耻)一辈子”的守信和维名硕ꎲ精神文化。硕ꎲ文化并非彝族特有的,是人类与之俱来的。但在每个民族、国家和地区对硕ꎲ的文化、理解、形式都各有不同形式和内容。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硕ꎲ文化深厚久远,价值理解和地位意义具有十分独特。(本文重点阐述家风家教意义,具体硕ꎲ文化和精神不再此赘述,另文有具体书写)。这种崇高的精神文化只有在州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通过倡导、甚至制度等形式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吹动凉山之风,揭开最美凉山之面,露出金色凉山之骨。其中家风、家教也是一种中流砥柱的方式。如此才能让凉山教育、文化、经济等事业更好、更快健康发展。
谈之容易,做到困难。自古以来大到君王,小到家庭谁不想让自己的臣民树立高尚的品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哪个家庭不想让自己的子女聚德才于一身的修养而风光于外?关键在于如何做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这可不是夸夸其谈而制定几条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家规,“创造”一个自以为是良好学习、工作、生活的条件,能设定一个想美丽的预期就能达到完美的结果如此简单之事。
自我从事基层义务教育15年以来,严格来说是在我从教之前说起,2007年我大四寒假时开展过对盐源县城内513名留守儿童接受家庭教育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所有受访的学生中(主要是小学)400多名几乎很少接受过来自家长对他们关于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也就是大部分家庭都让孩子们放养式、任凭性成长的。(调查时由于家长都是外出务工者,或者家长白天在县城周边务工晚上才与子女共同起居,因此缺乏对来自家长方面的核实。)2009年我开始回家乡从事15年的基层教育教学工作。大概先后也非正式地对200多名家长做过是否经常对子女进行类似家教、家风式教育的调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受访家长认为自己不会对子女除学习以外的关于行为、习惯过多地进行教育或强调。关于是否有家风、家教大多数家长口头说有,但问起具体内容都说不出一二。绝大多数家长被问起为什么没有对子女进行行为、习惯的强调和教育时,往往都说自己是农民不会教,或者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等作托辞。由于我个人从教一直都是在山区,家长都是农村的,可能调访有些特殊性。但通过我对身边亲友的了解,即便是城里的或者是上班族的家长也缺乏对家风的认识,主要是严重缺乏家风育人的具体方法。在近五年的调访中,只有一个朋友家庭对子女不定期以开家庭会议的形式进行家庭教育;只有一个上班族(原来一位副乡长)朋友回家时让子女阅读时自己也陪伴阅读的习惯;从没有见到过在家中悬挂家训字符的家庭。而针对于成人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更是严重缺乏,大多数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认为自己已经跟不上社会,怎么可能对子女进行教育的结论。
这些年来由以上不规范、不系统的家长对子女家庭教育调访的结果来看,我们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已经真正退出了舞台。我个人分析认为,我们这些地区的家庭教育退出舞台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社会快速发展,观念、价值颠覆式迭代频繁。因此家长缺乏家教和家风对一个子女成长的重要性认识。第二、家长对家庭教育或家风本身的认识严重缺乏。家教、家风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意义、对社会、对国家等等的价值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此不再予以赘述。而针对我们山区、特别是民族落后地区家长对家教、家风本身的缺乏认识做如下几点个人浅薄的见解表述。
首先,我大小凉山进入社会主义形态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从经济、文化、信息、交通等方方面面都可谓日新月异。在短短三、五十年间,也就是一代人就见证或者颠覆了很多认知。由此带来很多农村尤其是山区彝族群众汉文化水平较低,甚至是以文盲居多的家长形成自己处于社会边缘的自我定位。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甚至没有资格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所以他们都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只有老师才能完成的错误概念。造成此种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都把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等同化和混淆化。由此种误导开始,随子女学历逐渐增高父母越觉得自己越没有能力或资格教育子女,家庭教育越来稀缺。其次,家庭教育本身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幼儿时期如何引导;小学阶段如何教育;初中时段如何规范;高中直至子女就业后如何引导都有其相应的阶段性教育方法,具有系统性和规律性。但本身严重缺乏对家教、家风认识的农村家长更是对阶段性、系统性和规律性的家庭教育一窍不通。加剧了农村家长对子女家庭教育从渐行渐远到完全脱钩。最后一方面,也是家庭教育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言传身教。自古以来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谁不拿隔壁家优秀子女来唠叨自己的子女?问题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家长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相濡以沫地教育;不能将家长自己提升到作子女典范型、楷模型和精神性地进行教育。这就是家风、家教的根本结症点。中国历史上有众多教科书式的家风、家教典范为数不少,其中“三苏”家风最具代表性,因为“三苏”家风典故甚多,有兴趣者可以到处找到关于“三苏”及其他家风、家教的典故轻而易举,在此不进行一一展开作赘述。
作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结合我十多年的义务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体会到,不管是家长缺乏对家风、家教本身认识或对家风、家教价值和意义缺乏认识;还是缺少对子女分阶段进行家庭教育、系统教育;但凡家长有吃苦耐劳精神之家庭、踏踏实实之做人之家庭、勤勤恳恳劳作之家庭,子女始终不管于学习、生活还是于做人都大有孺子可教之趋势。由此看来,言传身教、模范型教育对家风、家教的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讲方法、设步骤者次之。
作为家风、家教的方法、步骤的重要性次之指的是,相较之于言传身教、模范式的家教方法而言之。而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家庭教育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相对于千家万户的具体家庭教育方法也是数不胜数的。在此仅仅结合这些年来从事德育工作的浅薄经验和个人在对子女10岁以前期间的家庭教育方法感悟,作一点点肤浅的见解分享。我是通过让子女在幼儿时期就必须了解自己家族史的家庭教育要求(也可以是群落史)。目的是在家族史中找到一个(编都要编一个)正义、慷慨、乐施、行善的英雄性祖先人物来树立孩子心中的榜样。为什么选择家族和群落史,因为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英雄的、正义的、美的、丑的故事和人物都贴近自己,与自己直接相关。在幼儿时期围绕这个英雄、正义、慷慨的与自己相关的人物来给孩子讲解(收集)更多的故事。(具体的故事需要结合各个家庭进行收集、编纂,在此不再详细讲解)。结合我自己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实践来看,这样做最主要可以达到三个直接的结果。其一、培养了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乐于被人接受的?什么是被尊重的而什么是被唾弃的。其二、让孩子在祖先或者群落的英雄史故事中渐渐养成(ꎲꑌ)精神和意识,自信地成长和形成学会维护“声誉”的意识。其三,在家族或群落英雄故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羞愧”、“羞耻”观。我们往往缺乏从小对青少年的“羞耻”、“羞愧”、维护“声誉”意识的培养。很多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利己”意识,但往往缺乏对孩子“利他”意识的培养。培养“利他”、“公众”意识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的“羞愧”、“羞耻”意识和维护自我“声誉”的意识。利己和自我保护意识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家长根本不用担心孩子长大后会让自己吃亏的问题。当一个孩子开始学会了“羞耻”意识,说白了就是“面子”意识,那在今后的成长中基本上不用担心他会选择不好的道路,因为学会了“羞耻”他们自然会判断做什么事会让自己羞耻或者丢脸,做什么样的事受人尊重等。对于成人子女,家长更应该强调“利他”和维护“声誉”意识。以上是我个人在子女10岁以前的一点肤浅家教方法。好与坏、可有复制性价值、是否能构成系统性都尚待深入学习与研究。在此阐述这点个人肤浅的家庭教育方法的目的仅仅是想表达:我们要提倡家风就必须先要有具体的家庭教育方法之意。至于真正具体、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和经验只有结合今后在德育工作和子女教育中不断积累、总结和提升来完善化和体系化。让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
大道之行始于小家,万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短短几十年从贫穷落后的奴隶、封建等交叉式形态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的大小凉山,从物质、教育、交通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生文化也随之被冲击巨大。大国在崛起之际、在时代日新月异年代,作为大家之下小家的我们都该找到更多的幸福感、怀着感恩的心,静下心来带领好自己的小家庭做到修身、齐家而挺国随之也要让民族文化之精髓也要发扬光大。希望我们每个家长都以身作则,不需要豪言壮语,而是要做好、尽到一个家长的榜样和义务!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