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各地彝族传统民俗

土掌房里的花腰妹与神秘祭龙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2-02-15 原出处:民族时报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想你是挝啰,爱你是挝啰……”,峨山火一样的花腰彝围着火堆唱起了民歌,跳起了左脚舞。如果你到了这里,你就会知道彝族有多能歌善舞。滇西独有的彝族民居土掌房也错落有致地分散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这里居住着美丽热情的花腰妹,上演着古老的彝族传统节日“咪嘎哈”。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土掌房:美丽的彝山“村街”与“歌舞场”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勤劳的彝族人民大多居住在山区、半山区,依据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人们创造了土掌房。土掌房,又称“土夯房”,是土墙土顶的泥巴房。多为平房,部分为两层或三层。其主要建筑材料是泥土、木料、石块。土掌房用土坯或土筑墙,屋顶用整棵的木材一根根铺底,然后在上面铺上柴草、松针之类,最上层铺上黏土,用木棒锤实。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来到这里时已经是傍晚,在傍晚夕阳辉映下,顺着山坡鳞次栉比密密而上的土掌房仿佛被镶上了一层金色的边,建在斜坡上的几十户房屋层层叠叠,左右连接,山下是平坦的粮田,远远望去,高低错落的平顶似阶梯拾级而上,显得十分整齐,且错落有致。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土掌房高度差不多,屋顶连成片,房屋间不留街道,只留条小巷,你只要一抬脚就会上了另一家的屋顶,一个村子在屋顶上就可以走完。从远处看村子就是一个平面。户户人家会在屋顶紧挨的地方放上一把梯子,方便你来我往,维系邻里关系,犹如一条“村街”。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听当地的老人说,别看这土房不起眼,这么多年的安全可都是靠它。它既防火又抗震,过去自然灾害频繁,人们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弱,土掌房用土建造的特点比起草房更防火,且各家相连,人们也有安全感,有什么事都很容易通知。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农闲的夜晚,我们在这里体会了彝族人的热情。夜晚,土掌房上响起欢乐的鼓声,人们一会跳起花鼓舞,一会又围成圆圈跳起大娱乐挥洒激情。结婚了的通过跳舞来缓解疲惫,感受生活的美好,姑娘伙子们则通过舞蹈,唱歌来和心上人幽会,谈情说爱。山歌唱起来,调子对起来,舞姿动起来……我们也加入了这一队伍,唱着,跳着,仿佛置身世外桃源,这里没有尔虞我诈,这让在城市中习惯了喧闹的我们彻底的释怀,我们在这里享受生活与快乐。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防震,是住所,也是晒场。屋顶平坦宽阔,是主要的活动场所,人们可以不出门就在自家屋顶上晾晒几十担或上百担谷子。到了婚嫁迎娶,土掌房的房顶就成了“食堂”。在这里,摆上大锅,点燃火,就开始炒菜了,至于饭桌,就靠松毛了。人们在各家屋顶撒上松毛,摆上草墩座,边炒菜边上菜,很快在大家的齐力下,松毛席就摆好了,这就是这里的宴请场所。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排排平整有序而又错落有致的土掌房,在一串串被风干的金黄的玉米和火红辣椒的点缀下,绽放着彝家那一份祥和与美丽。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走在屋顶上触脚的黏土柔软,仿佛踩在了地毯上,极目四眺,屋顶视野极好,附近的山河尽收眼底。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腰妹:绽放在土掌房里的火凤凰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伴随着土掌房而居的是那火一样的花腰妹,她们每天生活在这里,对土掌房有着深深的感情,她们用自己的艳丽来装饰着土掌房。朴素的土掌房,艳丽的花腰妹,组成了一幅和谐的彝家美景。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花腰妹的美在她的热情和那多彩的服饰上。花腰服饰,多以红、黑两色为主,另杂有绿、蓝、白等色。其服饰分为头帕、长衣、短褂、腰带、围腰、飘带、兜肚、黑裤和绣花鞋等部分组成。纹样多为日、月、星、火以及花、鸟、鱼、蝶等变形图案。刺绣工艺多施于衣袖、后摆、坎肩、衽边、背部、头帕及裤脚沿口等显眼部位。结构比较复杂,图案花式繁多,刺绣工艺精细,色彩鲜艳夺目,充分反映出花腰妹那热情奔放、乐观开朗的性格。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峨山的花腰彝多集中在大小棚租村,为了一睹花腰妹的美丽和土掌房的奇特,我们来到了这两个村寨。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村里很多女子都会做花腰服饰。当地一位花腰妹还给我讲了花腰服饰的制作。首先要由花腰民间剪纸艺人将纸剪成服饰各部位的服饰花,然后由花腰姑娘将图样粘贴在布料上,再用五彩丝线沿图样刺绣,最后把数十种不同格式和图案的刺绣品拼缝起来,就成为一套精致的花腰妇女服饰。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头帕以红、黑、绿布料做底,一般用三块布料拼接成长方形整块,绣有精美条花,并配有两条布带,布带绣有花纹图案并饰以银泡结成流苏状缨花。戴时折成帽状,以带束扎,带子两头缨花垂于耳旁。衣服分为长衣、短褂两大部分,另配有腰带、围腰、飘带、兜肚等附件。长衣由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缝成右衽襟衣,背襟长至后腿,胸襟短至前腰,袖口部分绣有花纹图样。短褂前后绣有垂直连续花卉饰彩色花边,罩于长衣之上。穿时先将兜肚挂于腹部,长衣穿上后,以腰带束紧,后部任其下垂,然后罩上短褂,系上配有腰带的围带即成。裤子为宽腰扭裆裤,布料多用藏青色或黑色。裤长至小腿,裤脚口用浅蓝色或绿色布料镶宽边一两道。鞋以黑布为底色,鞋帮绣有花卉图案。整套花腰服饰以古朴鲜艳为主,红黑相适,鲜艳夺目。真是“远看一团火,近看一朵花”。有了这样美的服饰,花腰妹想不美也难了。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地的一位花腰妹告诉我们,做这样一套衣服,就算不下田耕作,也要两三年的时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个花腰姑娘从会做针线活到结婚才能做好这么一套花腰衣服。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阳光的照耀下,花腰妹的服装显得格外艳丽,农闲的日子,三五成群的花腰妹搬个草墩在土掌房顶绣花,聊天。绿山的怀抱中,土掌房静静地听着花腰妹的诉说,倾听着她们的快乐与伤心,犹如亲人一般不离不弃。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咪嘎哈:彝人神秘的祭龙盛典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峨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节日,这里有彝族火把节,有社交性节日“开新街”,有传统的祭祀活动“咪嘎哈”。记者曾亲自体验过神秘的祭祀活动“咪嘎哈”。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咪嘎哈”,彝语,汉语译为“祭龙”。意思是开春一切备耕工作已经准备就绪,只待老天一下雨就可放水栽秧,它意味着播种季节的开始。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祈求老天早日下雨,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龙日或属牛日,彝山各村各寨杀猪宰羊,祭拜“神树”,希望以此活动祈祷龙王爷,保佑全村风调雨顺、吉祥如意。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先民崇拜万物和祖先。在选择居住地时,总要选择依山、傍水、多树木的地方,划定一片山林为“神林”(也称“风水林”),并在“神林”中选定一棵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树木为“神树”(彝语叫做“咪嘎哈载”),视其为全村寨人畜平安的“保护神”,人们敬而畏之,并选定日子,每年在“神树”下举行祭祀活动。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祀前先要在神树或龙树下的平地上撒上松毛作为祭坛,并放上一些镰刀等劳作农具的模型。再用刺黄树雕刻一对展翅欲飞的布谷鸟,彝家人视其为报春鸟,用火炭画鸟身上的花纹,猪血或鸡血点睛涂色,然后用一根破裂开的长木棍分别将“神鸟”夹稳摆放于祭坛上。祭祀时,由主祭人边念祝词,边用山草搓成的绳索,将“神鸟”绕缚于龙树下部主干上,一般从离地面1.5米处起绕,如果当年是平年就绕十二圈,若是闰年就绕十三圈。绕好以后,在龙树下点燃几柱香,紧接着,主祭人将本村以户为单位准备好的小松把(小松把一是作为祭祀活动用餐取菜的标志或凭据,二是祭祀结束后,各户带回家放到厨房灶头上祭祀灶神,以保吉祥)顺序摆放在祭坛上。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品主要有猪肉、鸡肉、酒、糖果、蒸糕等。而杀牲必须在“神林”中进行,若宴席安排在村中的公房内,也要将牲畜抬到“神林”中宰杀后才能抬回村中,煮熟后取猪头,并与其它祭品一起送到神坛敬献。另外还要备办煮熟切成块状的猪肉、鸡肉各一盆,待祭祀结束后,凡是在龙树下磕头的都要给几片肉吃。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祀过程及顺序各村繁简不一,但接、祭、送三个步骤当依次进行。祭祀一般由主祭者(彝族呗玛和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于祭日清晨率众至“神林”请神,主祭者连呼三声,凡有鸟鸣或人语回应,即视为已将神灵唤醒。正式的祭祀活动多在中午举行,主祭者焚香敬神后,连声用彝语高呼:“嘞——嘞,咪嘎咪糯哩啰,尼迭尼周哩啰……”意思是祈愿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吉祥平安。接着主祭者命令炮手点燃冲天铁炮,鸣放六响或十二响,同时燃放鞭炮,众人欢声笑语附和,虔诚敬献。生活不顺者借机祈祷,讨喜许愿,而上年如愿的人家也会自带供品前来谢神。听当地人说,有这样一个习俗,自上年祭祀以来,村中谁家生育了子女,都要向龙树献上一份礼物,生男的敬酒,生女的敬献新鲜豆腐。这些人家带上供品到龙树下磕头谢神后,主祭者同时还要送给这些人家一点猪肉,称为“还魂”,并祝愿其子女健康成长。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后全体参祭者到神坛焚香叩头,之后,操办人公布本次祭祀活动的收支帐务,借此强调村规民约,告诫人们维护公共利益、积德行善、尊老爱幼等。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咪嘎哈”渐渐加入新的元素,它已不仅仅是单一的祭祀活动,一定程度上还成为了村寨间相互交流展示的喜庆盛会。祭祀仪式结束后,全村会共进晚餐,其中也会邀请外村的客人。席间,人们亲切交谈,畅叙家常,交流经验。饭后还开展娱乐活动,姑娘小伙迫不及待地跳起欢乐的左脚舞,或是来上一段山歌。鼓声、歌声伴随着人们的欢笑声一直延续到深夜,蔓延在彝山的大地上。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M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