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物质文化与自然科学

彝族茶文化:茶罐飘香的“雷鸣茶”

作者:普显宏 发布时间:2014-03-03 原出处:楚雄日报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城南10公里的徐营坝区,有一个自然村叫河硐,但上了年纪的老人则习惯叫它瓦罐窖村。据《云南省南华县地名志》记载:“河硐,地处山脚,因村前有小河,古时居民建窖硐烧陶器,故名。”晚清福建诗人黄大琮随军来到南华,对河硐的土陶写过一首杂咏,诗云:“南乡尚耐作工劳,范土成模职业操;瓦器可资旁邑用,设窑算有一人陶。”瓦罐窖村烧制陶器自明代洪武年间开始,是大量汉族移民云南传入的生产工艺,到清代时达到鼎盛时期。所能制造的陶器,有大缸、酒坛、药罐、陶锅、陶盆、陶壶、陶碗七种五六十个不同规格的产品,深受云南各族人民喜爱。产品除畅销滇中、滇南、滇西大半个云南外,还远销到缅甸、泰国各地。当时烧制出来的一种灰黄色,比中药罐小一些的陶器,是用来煨茶的,我们叫它茶罐。在云南农村,旧时几乎家家都会有一个茶罐。云南人种茶也爱喝罐罐茶,沿着滇西茶马古道流行的待客习俗也是喝罐罐茶。
 
  罐罐茶在滇中又俗称“烤百抖茶”,讲究的是一个“烤”字,就是在烹罐罐茶的时候,先要把茶叶放茶罐里“烤”一下。“烤”茶用文火烤,火力不能太大,一般是在农村烧柴的火塘边的火灰上炙烤,边“烤”边上下不停地颠簸、抖动,抖动的频率越快越好,时间要在一百次以上,待罐中的茶叶微黄,弥漫出一股浓郁的茶香,再加入适量沸水。故罐罐茶也俗称“烤百抖茶”。
 
  在滇中,罐罐茶还有另一个俗称,叫“雷鸣茶”。烹罐罐茶前先要烧一壶开水置火塘上备用,待茶叶“烤”好后,就趁热把适量开水“沏”入茶罐,这时只听轰隆隆一声巨响,汽浪从罐底直冲而出,仿佛是下雨时打了个响雷,茶叶在罐中上下翻滚,故罐罐茶也叫“雷鸣茶”。这第一次沏入的水不能太多,一半即可,否则会溢出。待茶叶泡开后,再续添水吹去浮沫,就可以享用了。第一道罐罐茶味酽,苦涩如药,一般人难以下咽,但有提神醒脑、生津止渴之功效,上了年纪的彝族老人每天起床后都要烤一罐酽茶喝下去,一天都神清气爽。第二三道茶水会有清香苦凉味,茶汁的口感最好。四五道之后,就要像煨药一样地煨茶了,喝后先苦,慢慢的会有一些回甜味。如果烤茶时温度、时间不够,受热不均,倒入开水时声音不够响亮,或烤好的茶叶又放置凉了,沏入的水温度不够,也没有出现“雷鸣”般的响声,这罐茶就称“哑巴茶”,待客时一般是忌讳出现这种情况的。
 
  古人言: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寿之妙木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古今奇特之仙药也。有时,在滇中农家的罐罐茶中,配以相应食物,就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可医治一些常见病。如感冒发烧、咽喉肿痛时,可将一块黑井砣砣盐放火炭上烧红后,沏在“烤百抖茶”里,我们叫做盐茶,喝起来味道特别苦也特别咸,但只要你喝上几口,喝时让茶汁在口中停留一段时间,然后慢慢咽下,疗效神奇,喝上几次病就好了。如遇上家中有人腹泻拉痢,就将一把糯米炒糊,将黑乎乎碳化了的糯米加入“雷鸣茶”中,我们叫这种茶为糊米茶,具有收敛止泻的功效,可治疗脂肪泻、积食和消化不良。再适量加入白酒和红糖,可治红痢、白痢等急慢性肠道传染病。
 
  喝罐罐茶需要有耐心,也是需要些时间的。在我的印象里,滇中上了些年纪的老人都喜欢喝罐罐茶,也只有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才有闲工夫一边喝着这罐罐茶,一边在墙脚晒太阳。他们喝的茶不是什么香茗,大多是些本地产的粗茶,有的甚至是从山上采回的野茶,一次要放一大把,味酽且苦涩,不到三十岁年纪的人喝着都嫌它苦。彝家小孩并非不能享用罐罐茶,而是嫌它苦涩不愿喝,说是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才能享用罐罐茶,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彝族是个火的民族,家里堂屋中的火塘一年四季永不熄灭。一只茶罐日复一日常年煨在火塘边上,冒着热气,点缀着彝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年复一年飘荡出彝家人日常生活的气息和芬芳。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所属专题:

彝族作家普显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