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说与口承文学

古彝文《西游记》是怎么回事?

作者:beley工作室 发布时间:2002-11-12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他生不同俗,
  膝盖骨上生,
  放在石臼里,
  水中漂出来,
  沙和尚看见,
  沙和尚拾起。
  .....
  领着小娃娃,
  我的水缸中
  鲤鱼吐口水
  打三勺来喂
  一天天长天
  逐步成人了


  这是一种古彝文故事《唐僧取经》的开头。据报道,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发掘整理出了一批古彝文文献,涉及天文、地理、占卜、谱牒及医、农、文、史各个方面。其中有两种故事书《唐王书》、《唐僧取经》被认为与《西游记》有关。

  古彝书是用古代彝族通行的一种古彝文写成,这种文字据说汉代已经出现。古彝书通常以手抄本形式保存在彝族毕摩家中。毕摩又叫贝码、朵觋、西波等,属于祭师一类的职业,是部落中传播文化的知识分子。他们保存的这批古彝书又叫"毕摩经",在部落中属于世代相传的经典,也是民族的文化精华。据研究者们考证,现在发现的古彝书虽然大多没有明确的成书年代,但显然有较久远的历史,而其中的内容有的是彝族创世纪史诗,有的是历史史诗,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唐王书》和《唐僧取经》以羊皮做书面,显出年代久远的古朴风貌。《唐王书》分为"唐王游地府"和"刘全进瓜"两个部分,共3182行。其中"唐王游地府"2182行,叙述刘全、李翠莲夫妇故事、魏徵斩龙故事和唐王游地府故事。除了龙王校改为清水梅龙王,名叫罗桃纪以外,其余与《西游记》中的情节大致相同。"刘全进瓜"1000行,其内容也无太大差异,只是在叙述语言上和审美心理上体现了彝族的特色。《唐僧取经》一书很短,只有500行,和现行的《西游记》相比,"取经"这件事以及唐僧、孙行者、猪八戒、沙和尚这几个人物的姓名相同,但内容却有了很大的不同。

  《唐僧取经》中说,唐僧出生在云南大理的鸡足山,父亲姓张,母亲姓陈,都早已去世,唐僧由沙和尚收养抚育成人。唐僧长大后,为了给死去的爹妈念经,遂去西天大佛山找经书。路过黄河边,遇到观音老母,观音教他念了咒语,又让他到昆明五台山下把孙行者喊出来,拿出顶金帽子让孙行者戴上。孙行者表示愿意保唐僧取经。二人一路行去,到雪莫借白遇到猪八戒,八戒先要吃唐僧肉,后来被孙行者打败收服,一起保唐僧西天取经......以下取经途中,遇到牛魔王火焰山,遇到要吃唐僧肉的河妖。到了大佛山取回经书,又遇到抢经书的大虹鱼,经书虽未被抢走,但已泡湿了,只能放到石板上去晒,结果都沾在石板上拿不起来。后来,毕摩去抄来了经书120册。

  这样的故事如今已失去了阅读意义,但却仍有研究意义:

  1、这个故事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已经初步民族化,但却可以肯定来自汉族。明代初期,汉族进入云南的士兵很多扎根于当地,而当时的官吏也修城廓,建学校,大量传播汉族文化。唐王故事和取经故事很可能是在这一时期传人彝族地区的。

  2、虽然我们还无法确定这些古彝书形成的准确日期,但把它们与《西游记》对照,却可以发现两者并不相同。也就是说这里的唐僧取经故事并非来自《西游记》,它们所依据的很可能是汉族早期的取经故事,甚至有可能比《朴通事谚解》和《永乐大典》中的《西游记平话》残文还要早。

  3、在古彝文中,《唐王书》和《唐僧取经》没有发生任何关系,证明了这两个故事在早期是相互独立的,在汉文文献中,人们已经发现魏徵梦斩泾河龙和唐太宗人冥本来并不属于取经故事,两者开始分别流传,后来被并入《西游记》的故事之中。这种合并是在什么时期完成的呢?也许古彝文会提供一些启示。**VB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