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礼仪习俗

越西用挂面拜年的习俗

作者:吉乃 发布时间:2009-01-31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越西县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在越西,彝汉群众至今有用挂面拜年的习俗。O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半山以下居住的彝族同胞在过彝族年时有用挂面拜年的习俗。一般是两把,一把大约两斤。当然汉区的汉族同胞们在春节拜年时更是离不开用挂面拜年。越西彝族一样过春节,但不隆重,只是到街上看汉族过年,自己家中则煮彝族年特别准备的猪头肉,二半山以下的彝族同胞还有吃汤圆的。以下主要介绍汉族过年时用挂面拜年的习俗。O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月初一家家户户尽情玩乐,瓜子花生伴随人们消遣和开心。当天忌扫地,忌烧干锅,只吃烫饭、煮菜和凉菜。O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月初二,人们开始走亲拜年,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越西人肩背手提车载的礼物中,尽管糖果糕点饼干烟酒腊肉花样百出,但人人都少不了礼物中的主角:挂面。O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越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主要居住着汉彝两大民族,彝族人口占67%。汉族基本上是内地迁入的。西汉建安六年(公元前135年),司马相如奉武帝之命,出使西南夷,唯路是修,到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通零关道。零关道给当地经济带来了繁荣,一些中原人因经商而定居下来。清朝两次大规模的移民,又有大量汉族迁入,这就是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O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越西汉区农村,流传着一种原始而独特的过年顺序,从正月初一至初十,依次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麦。十这个数,在古代是极数。越西人把麦子过年的时间定在正月初十,想来是有其充满神话与传说的原因。从过年的顺序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的祖先由游牧到农耕的演变进程。数千年的农业发展,巩固和提高了麦子在日常生活里的地位。麦子养育了祖先,也养育着子孙后代。麦子的特制品―――挂面联通了历史与今天。O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西挂面不知始于何时。从史料上找不到任何记载,挂面诞生的时间也就无从考证,但想来与汉民族的迁入有关。O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挂面在汉民族最隆重、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里,用作馈赠亲友的礼品,超越了食品的一般意义,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数百根面条组成一把挂面,白白直直的面条是一系列吉利象征。一把把挂面又暗喻了“百事亨通”、“千事称心”、“万事如意”的祝福。在吉祥的日子里,人们送此吉祥物寓意深刻。O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越西,兴起用挂面拜年,不知从什么年头开始。拜年的挂面定为四把,重量在六至八斤。既不显得少,又寄寓了“好事成双”、“四季发财”等美好愿望。结婚不满周年的夫妻给亲戚拜年,叫“拜新年”。女儿回娘家,女婿给老丈人老丈母拜年,头个春节,除了带上挂面和其它东西外,还要加上一块拴有一根红纸条的腊肉,答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另外,越西人祝寿的礼物,也是挂面担当主角。挂面又暗喻了“长命百岁”、“祝寿双全”等祝愿。O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再用挂面拜年和祝寿的人逐渐增加。我希望延续了千百年的习俗,能一代一代传下去,让挂面文化在将来继续焕发奇异的光彩。 O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