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礼仪习俗

大山深处“天菩萨”

作者:列来拉杜 发布时间:2008-04-09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小时候我头顶着一绺短发, 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们都叫它天菩萨; 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长大后我头顶着一绺长发, 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们还叫它天菩萨, 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山鹰在天空盘旋起舞, 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站在山巅上……”
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6年的一天, 我在普格县委宣传部工作的老同学带领下,一路上哼着这首由陶勇作词,在大小凉山广为传唱的《天菩萨》歌曲,向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境内的鸡鲁山进发。山里生活着一位留有三米多长天菩萨长发,名叫火补沙衣的彝族老人,他所生活的耶底乡是凉山彝族地区远近闻名的文化圣地,这里的“日都迪散”是彝族火把节发祥地,还是彝族神话英雄哥龙几比的故乡。我到过美姑、昭觉、布拖等地的许多彝族村落,采访过彝族文化,在见过的众多留有天菩萨的彝族人,还是火补沙衣留给我的印象最深,他在众多媒体中频频亮象,成为名副其实的凉山民间彝族传统文化的使者,外界人从他的形象中认识、了解古老而深遂的彝族文化。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的男性一般都在额头上留有一撮头发或蓄有长发并盘于头顶,在凉山彝语中彝语称“俄比”、“祖体”,俗称“天菩萨”。这中习俗在凉山彝族地区由来已久,凉山彝族成年男子标志的“兹体”英雄结的缠法与缠髻者年龄都有一定的讲究,青年人多将英雄结扎得细长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缠髻方法一般从右缠到左(除死者),而“兹体”的尖须也有偏左与偏右之分,据说这与凉山彝族先民的迁徙路线有关。据彝文献和家谱记载凉山彝族的先民是从云南的“洛宜山”(会泽)迁到大、小凉山的,迁徙时有古侯、曲涅两个支系,一支从左边渡过金沙江、进入凉山腹地美姑地区,另一支从右而入。在此分道,古侯在东(右),曲涅在在西(左),沿着不同的方向在凉山定居下来,因此不同支系后裔的“兹体”偏向也不同。现居住在凉山东部的峨边、马边、美姑等以诺方言区古侯后裔英雄结尖锥偏右,居住在凉山西部越西、喜德等圣扎方言区曲涅后裔的英雄结尖锥偏左。一般成人男子才能缠“兹体”,而德高望重、能言善辩者更须缠此头饰,否则会被人取笑而降低他们的社会威望。凉山彝族头饰多以黑色、青色为主,这主要与彝族尚黑习俗有关。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过几个小时的山路颠簸以后,终于见到了火补老人,老人与他的儿子热情接待了我们。看上去火补老人的身体很健康,他穿一身黑色的灯心绒衣裤,上衣为彝族的传统对襟开衣服,裤子是典型的收口小裤脚,腰上系一条用棉布缝制而成的彝族传统裤腰带。三米多长的花白长发盘缠在头顶,从远处看去像一顶高高的毡帽。谈到彝族的天菩萨民俗,老人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从留天菩萨的传说由来,到他个人的蓄发的酸甜苦辣经历一一道来。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菩萨是彝族男子汉的标志,彝族群众普遍认为它是灵魂的居所,神圣不可侵犯和亵渎。禁止触摸,如有冒犯,必须赔礼道歉,彝族民间有“抓髻九牛”之说,意思是是发生纠纷和嬉戏时如有侵犯和亵渎了它,就是一件相当严重的事情,必须按照彝族民间习惯法中“九牛”身价的高规格礼节来道歉,不但要赔偿白银,还要宰杀牲畜,打酒赔礼方能作罢。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年近70 的火补沙衣老人的头发长3.18米,身高1.77米,头发超过身高1.41米。 他从国民党时期就开始蓄发,他一生中剪过两次头发,说来也巧合,这两次剪发经历与两中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一次是他的第一个儿子夭折后,根据彝族民间知识分子和信仰工作者毕摩的占卜掐算得出,要他剪掉长发保孩子和家人的平安幸福,他做到了,虔诚之心也感动上苍,不久又给他家带来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孩,从小孩子呱呱坠落之时,他家就过上和睦的幸福生活。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没有多久,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波及到大凉山深处的这个彝族小山村,他的安静生活被打破了,在轰轰烈烈的破四旧运动中,彝族群众留天菩萨的生活习俗被定为迷信活动,在又红又专道路的感召下,尽管他不懂深刻的革命道理与远大的目标,他还是参加了革命队伍,并自觉从身边开始进行破四旧工作,那头精心保养多年的乌黑天菩萨长发就成了他革命的对象。刀起刀落,在几声嚓嚓的刀声中,那头美丽的头发纷纷落地,他理所当然也成为革命的积极分子。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过那场浩浩荡荡的文化大革命后,他又开始回归自己熟悉的传统生活方式,平静下来的火补沙衣又开始蓄发留起彝族的天菩萨,和其他彝族人一起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民生活。在老人的精心呵护下,长头发与日子一样,一天比一天好起来。遇到农业闲时,他白天经常打开头发来梳理,晚上者把结发当作枕头来睡。这三米多长的头发陪老人度过了近50年。 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近70岁的老人,身体很好,每天吃两三顿饭,每顿能能吃两三个洋芋,喝三两白酒,还能够骑马上山放养自家的80多只羊和6头牛。他的四个子女都结婚成家,并有自己的孩子,但他们仍然关心老人的生活。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0岁以前,火补老人一直住在大山上,最远只去过普格县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移民扶贫政策的实施,老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普格县还把老人请到了山下,在许多的大城市,展示他那惊人的天菩萨。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均已成家,还有五个孙儿。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中习俗在凉山彝族地区由来已久,关于彝族人蓄长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以前。汉武帝开西南夷(即为如今的“彝”),汉朝初期《史记》第116卷和《汉书.西南夷传》记载了西南夷人素有蓄长发的习俗:“椎髻”、“邑聚”、“编发”,“或土著”……。当时称的椎髻即长发,彝语称“俄比”、“祖体”,俗称“天菩萨”。
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在四川与云南交界的金沙镇北一带发现了两晋时期的刻画,崖壁上的夷汉部曲图刻有活灵活现的“跣脚、编发、披毡……”的夷人画像。彝族人的椎髻不但有史书的记载,还有许多的彝族民间传说,如“英雄俄体拉巴”,就这样讲道:在远古时代,天上的神看见人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生活超过了神仙。这可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天神恩梯古兹大怒,遂派遣天使恩思阿比带着喽罗们下凡,恩思阿比在人间作威作福,抢粮食、霸占牛羊,人们苦不堪言。不可一世的恩思阿比听说俄体拉巴要跟自己比试摔跤,暗中高兴:赢了摔跤比赛不但为天神争得了脸面,还可以长留人间享尽荣华富贵。 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摔跤场上热闹非凡,人们从八乡九寨赶来观看人与神的生死决战。看见弱小的俄体拉巴,恩思阿比傲慢地伸出一个小拇指,以示戏辱。十几个回合过后,俄体拉巴始终未被摔倒。在人们的欢呼声中,俄体拉巴越战越勇,还散开自己的长发辫,恩思阿比只见俄体拉巴的漫天长发飞舞,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最后,俄体拉巴终于把作恶多端的恩思阿比摔死在场上。于是长发就成了智慧和长寿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尊敬。长发能保佑灵魂和生命,主宰吉凶祸福,以至这一古老的“俄比”习俗延续至今。 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吹进大小凉山。凉山州普格县的螺髻山、古冰川和温泉瀑布的生态自然景区也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为了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向世人展示凉山彝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普格县专门成立了旅游普查组,深入各乡各村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火补沙衣老人以其独有的长发成为县里的形象大使。凉山的各种文化活动中经常能看见老人的风采。他头缠天菩萨、身披披毡、用彝族古老的火镰击打燧石取火、嘴叼长烟斗的形象,成为火把节游资源的一道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n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