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天菩萨”文化探微
关键词:四川凉山;彝族;“天菩萨”
基金资助:四川凉山地区彝族“天菩萨”民俗文化研究(项目编号:S201910649174; 指导老师:余玲)。
(彝族天菩萨,曲木子撒摄)
“天菩萨”是四川省凉山州彝族地区男子的一种传统发型。即将头顶四周的头发都剃光,只留下中间一绺头发,长度从一米至三米不等,将其盘成髻,又称为“英雄结”“指天剌”等。彝族人把天菩萨视为男子灵魂的藏身之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不准任何人触摸。这表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于传统文化习俗的崇敬与信仰。当彝族男子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其所留的“天菩萨”叫法也有所不同。如男子在结婚之前。他们在头顶蓄的长发用彝语称作“如比”。结婚以后,彝族男子将蓄的长发编成辫子,盘在头顶,名字随之改变,称之为“如且”。当男子去世后,且育有子女,由子女将其头发绑成尖尖的模样。但是,时至今日,“天菩萨”的称呼不再有阶段之分,而将这一习俗统称为“天菩萨”。
1 “天菩萨”的由来
彝族人民蓄长发风俗的由来最早可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窥得一二。该传记述了我国西南地区在秦汉时代的一些风土人情。“邛都最大,此皆雕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揲榆,名为雟、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其中的“邑聚”“编发”皆可证实当时西南夷人有蓄长发的习俗。而“彝族”之前也称为“夷族”(源于汉书中的“西南夷”),这便是彝族人民蓄发习俗的最初记载。
除了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窥得一二,在一些神话传说中我们也找到了“天菩萨”文化的身影。以前有个叫阿里比日的彝族男孩,他在龙潭湖捕鱼的时候恰巧遇到一只经常作恶的蛟龙。蛟龙因被扰了清静便攻击阿里比日,阿里比日勇猛应对,虽然实力悬殊,但最后,阿里比日凭借智慧刺死了蛟龙。蛟龙死后,阿里比日把它的尸体拖回去煮了吃了,一觉醒来,头顶就长出了两个肉包,阿里比日也因此变得勇猛有力,甚至可以以一敌百,部落的人都称其为英雄,并推举成了部落首领。后来在阿里比日的带领下,部落人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后来的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英勇事迹,便以他头顶的肉角作为一种力量的象征,后来彝族人将其命名为“天菩萨”。虽然这只是个神话传说,但是可以有理由猜测,对于彝族人来说,“天菩萨”的传统来之久远,影响也颇为深刻。
2 “天菩萨”的习俗
2.1 “天菩萨“中蕴含的男权思想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男尊女卑思想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大多数是沿袭着父系社会的脚步前进的,封建帝制、宗族制度中蕴含的“男权思想”对后来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种思想保留得更加完整,比如,彝族地区的“天菩萨”只能由男子承袭的传统,其本质就是一种男权思想的体现。因为彝族地区对男子地位的重视与尊崇,使得“天菩萨”成为只能由男子承袭的一种发式,而女子则被排除在这堵象征男权地位的壁垒之外。不光发型的承袭者有严格的规定,连发型的修剪者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即修剪者也必须为男性。比如,当“天菩萨”四周的短发长到一定程度时就要进行剃发,而执行者则只能由男子进行,常为父亲、兄长等男性亲友,这里我们可以知晓“天菩萨”中蕴含的男权思想已经扎根各处了。
2.2 “天菩萨”的禁忌
由于彝族人在“天菩萨”上寄予了他们的崇高信仰,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这种位于头顶处的象征是神圣的,是不可随意侵犯的,所以源于他们对“天菩萨”的保护,便产生了许多的禁忌。
2.2.1 清洗、修理的禁忌
当男子开始蓄长发,从那以后就再不能用水去清洗他,若是用水洗了,那么“天菩萨”将不再灵验。若是实在想要打理。可以将其解散,梳理一下。而且“天菩萨”不是想留就留,不想留就随意剪去的。如果留有“天菩萨”的人觉得头发过长,必须要挑一个良辰吉日才能够修剪,若是随意剪去就会被看作不祥之人。
2.2.2 触摸禁忌
彝族谚语中有这样的规定:“耍人不玩天菩萨,逮人不捉天菩萨。”关于摸人头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都认为此行为有侮辱他人的含义在其中,彝族地区也同样如此,彝族人认为头上的“天菩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乱摸别人头上的“天菩萨”是彝人的一大禁忌,是绝不能有的侵犯行为。源于彝族人对“天菩萨”的信仰,他人绝对不能乱摸别人头上的“天菩萨”。在凉山地区也流传着“摸天菩萨赔九匹马”的谚语,这个记载正是描述“天菩萨”不容触摸的禁忌。民间也有“抓髻九牛”的说法,与“摸天菩萨赔九匹马”意思大致相同。
2.3 触摸者的惩罚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四川省凉山州的彝族同胞生活在层峦叠嶂的大山之中,交通、通讯极为不方便。这也导致外面的进步文化无法传入,而封建社会传入的等级制度也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直延续下来,包括到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中也一直存有等级制度的影子。在彝族地区,由于血统上的不一致,人们大致分为5个等级,包括兹、诺(黑彝)、曲诺(白彝)、阿加和呷西,当然也有人将阿加翻译为安家娃子,将呷西翻译为锅庄娃子。虽然“天菩萨”是神圣不可侵犯,不容许外人触碰,但也会出现不小心触碰的情况,惩罚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不同等级的人的惩罚是不同的。若是后3个等级(曲诺、阿加、呷西)不小心触犯了他人的“天菩萨”则会惩罚其一匹马,十斤酒,一对猪羊,还要向触犯者赔礼道歉,这对于身份极其低微的人(低于最低等级的人)已经算很轻的处罚。1949年建国以前,如果他们不小心触犯这一禁忌还可能被削掉手臂,甚至于有被处死的可能。所以,等级制度对“天菩萨”习俗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触犯的人是一个女子,这就会被看做大凶之兆,被触犯的人就必须马上将“天菩萨”全部剃光,不然的话,就算是死去也不能回到祖先所在的地方。从中可以看出,女子在人们心中是不干净的象征,这是由于封建意识的影响,没有意识到男女之间生理构造的不同,而由此产生的性别歧视。
3 “天菩萨”文化的内涵
3.1 “天菩萨”文化是彝族人民的信仰之一
“天菩萨”自形成之初,即被赋予了神圣深远的寓意,因为头发虽为身体的一部分,但内在含义却超越了身体本身。头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民俗观念,蕴涵着许多历史文化的积淀。从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念出发,古人认为人的灵魂就深藏在头发之中,头发掩藏下的囟门处是灵魂出入的地方。因此,在人生的重要过渡阶段,人们很注意对头发的保护,如出生后剃胎发,就必须保留囟门位置的一块。又如古人从头发具有顽强生命力不断生长的特点出发,把头发看成是生命的一部分,人若无发或剃掉头发,都将影响人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在古代,人们视发如宝,剃发往往意味着遭遇到生死攸关的大事。《孝经》开宗明义章中就有这么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也能从其中感受到头发的重要性。头发连毁伤都不可,就更不说剃头。古时就有一种极其侮辱人格的惩罚——对犯罪者进行剃发,被称作“髡刑”。曹操有一个著名事件“割发代首”,讲的是曹操以割发代替砍头的故事,杨贵妃也曾以剪发来表示离开人世。可见在古人心中,头发和脑袋同等重要。也正是因为头发的重要性,古人经常以青丝表达心意。如未婚男女向恋人赠送青丝表达爱慕之情;成婚时的夫妻剪下青丝打成结,以示永结同心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彝族人如此重视头发,至今保留着“天菩萨”文化,这不仅体现了他们对沿袭下来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也体现了彝族人民将头发看作生命象征的观念。
古老的彝族人民通过“天菩萨”这种仪式和习俗来表达其对头发的崇高信仰。对于彝族男子来说头顶是精气的聚集之地,因为头是处于人体最高处的部位,也是一个人精神智慧的内在核心之处,对于一个人来说“头”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在生理上起着控制指挥作用,在心理上也蕴含着人们无尽的信仰与尊崇,所以他们才如此的重视头、重视头发;同时,古人以高为尊,以天为尊,他们信仰有神论,相信天神,于是他们便通过各种手段来崇拜、祈盼天神,以达到祈求的目的,而彝族人便很好地沿袭了这一传统,他们会在头顶留一绺长发用布包起来,缠于头顶或是绑成长锥形,这既是对头顶的保护,同时也是对天神的尊崇与膜拜。由此可以看出,彝族人通过“天菩萨”这具有神秘宗教色彩的发型,表现了其独有的信仰,也体现了其古老的文化内涵。
3.2 “天菩萨”可以抵御灾祸
面对无法预测且破坏巨大的各种灾害和疾病,在防灾减灾和医疗水平十分落后的古代,人们将祈求生存的希望寄托在了形形色色的民间诸神上,修建庙宇、塑立神像,以适应人们祈求消灾的需要。民众借助神灵庇佑,攘除灾害,获得心理平衡的支点。彝族“天菩萨”习俗便是这种朴素世界观的一种体现。正是因为彝族同胞们相信“天菩萨”,所以在他们眼中,“天菩萨”可以帮助他们抵御灾祸。在为数不多的留有“天菩萨”的老人中,火补沙衣老人最为出名。虽然他于2013年去世了,但是他的故事却一直流传至今。老人住在四川省凉山州天喜乡,在他20岁的时候有了第一个儿子,生活一切都很美满。可不幸的是,他的儿子患上一种不常见的病。那个时候在凉山,医疗技术不是很发达,药材也很少,品种不齐全,以至于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巫术身上,彝语称其为“毕摩”(毕摩是凉山的高级巫师,只限男子担任)。因为彝族地区信仰万物有灵,盛行一种招魂习俗。后来毕摩也给孩子驱了邪,但是这并没有什么效果,第二天孩子还是去世了。火补沙衣十分痛心,毕竟是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后来他决定把自己留了多年的“天菩萨”剪去,乞求保佑后来的孩子。后来,火补沙衣又得一子,这让他十分高兴,他坚信这是“天菩萨”保佑的缘故,故而更加的爱护自己的头发。
不仅是依旧生活在凉山地区的老人留有“天菩萨”,一些迁出凉山的老人也保有这个习俗。生活在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县下溪镇的阿克易批老人也一直留有“天菩萨”。老人从23岁起开始留“天菩萨”。自从留“天菩萨”之后,子孙都身体健康,让老人觉得“天菩萨”确实有抵御灾祸的力量。在这50多年中,他从未剪过头发,害怕自己剪掉“天菩萨”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子孙,至2019年头发已经有近6米长。老人会定期清洗头发,但每次洗头发对于阿克易批老人来说都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每次洗头发都要几个人花费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20世纪70年代,有人曾出几千块钱想要买他的头发,那时候的几千块可是相当大的一笔财富,可是老人并没有同意,而是将其保存了下来。
4 “天菩萨”的现状
到了当今社会,“天菩萨”文化并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可以在凉山州彝族地区看见一些人留有“天菩萨”。但是由于新思想的传入,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再保有这个习俗。而为了更好地传承下去,“天菩萨”文化也有了改变。首先,头发可以清洗。由于人们对于卫生的要求比以前更高,定时清理头发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更为美观。其次,若是过长,只要选好日子,不必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也可帮忙修理“天菩萨”。最后,关于触摸。这个禁忌也有了一定的放松,对于那些不经同意触摸的行为,当然依旧会进行惩罚。但是若获得同意,也是可以触摸其“天菩萨”。这里可以看到,由于社会的发展、新兴思想的传入,使得传统文化的留存方式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遵循信仰的同时也做出了一些人性化的改变,因此,这种将“传统文化”进行“人性化”“现代化”的妥协与改变是保留“天菩萨”地重要途经。
“天菩萨”流传至今,不仅是一些禁忌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变化。留“天菩萨”的人群也变得越来越少,在凉山,现在只有4、5岁以前的孩童和50岁以上的老人才留有“天菩萨”。但彝族同胞依旧相信“天菩萨”所能带给他们吉祥,这是一直未曾改变的。2019年末,特地寻访了一些在乐山上学的20岁左右的彝族同胞之后发现,他们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熏陶,对本族的一些传统文化略显陌生,很多都不曾听说过“天菩萨”这个习俗。虽然越来越少的人留“天菩萨”,但是它以更为流行的方式保存了下来。彝族有一首由陶勇所创作、吉牛作曲演唱的歌曲《天菩萨》在凉山地区广为传唱,歌词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我头顶着一绺短发,人们都叫它天菩萨……长大后我头顶着一绺短发,人们还叫它天菩萨,当山鹰在天空盘旋起舞,我站在山巅上,用我彝人的赤脚呦,丈量着海角天涯……”其中不难看出彝族同胞的一些生活片段,还有其一些标志性的文化特色——男子头上的“天菩萨”,歌曲中称其是彝族男子头上的风景,可以看出“天菩萨”已经成为彝族地区的一个代表性文化特色。也正因为这首歌谣,许多迁徙出大山的彝族同胞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就会想起“天菩萨”,想起曾经居住的那片土地。
由此观之,“天菩萨”文化在彝族人的眼中是信仰,是尊崇,是其古老的民族文化的象征,它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但其仍是彝族地区重要的文化体现与精神象征,也是少数地区文化物质遗产的重要留存,对于研究彝族地区的民俗文化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原载:《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36期;文字来源:参考网。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石屏彝族祭大龙
- 2 彝族土主崇拜中心何在
- 3 彝族毕摩及毕摩文化
- 4 彝族“祭祖大典”――“耐姆”祭祀...
- 5 弥勒彝族阿细祭火仪式
- 6 “招亡”与“祭羊”
- 7 福长村的“大王操兵节”
- 8 黑虎之灵――彝族的虎图腾
- 9 六盘水彝人祭山神 祈求风调雨顺
- 10 毕摩送祖灵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