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礼仪习俗

滇东北彝族传统婚俗纪趣

作者:beley工作室 发布时间:2006-01-02 原出处:昭通日报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婚俗,是最具特色,最富表现力的“土风舞”。滇东北是彝族的发祥地之一。在滇东北彝族的传统婚俗中,有几条约定俗成的严格的规定:不与外族通婚;同宗不婚;严格的等级内婚(黑彝不准与红彝、刚彝和白彝通婚,红彝、刚彝也不准与白彝通婚,即使同属白彝的大白彝与小白彝之间也不准通婚);姑舅表通婚优先;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决定终身,自由恋爱被视为离经叛道。除遵守上述规定外,繁复的婚姻程序还必须经历“提亲”、“许口”、“奠酒”、“烧鸡吃”等几个环节,才能走近迎娶的吉日。繁文缛礼,世态人情,瑰异奇丽,别是一种风情。 so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个环节当然是提亲。男方家长经过访问、咨询,在初步确定了对象后,礼请一位能说会道的媒人,用红布封装一坛好酒,由媒人送到女方家,说明是某家某男求婚。女方家长接过酒坛,当场启封,饮一口,就请媒人打道回府,同意与否,不作任何表示。显然,女方家也需要一个访问,咨询的过程。 so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过一段时间,媒人再捧着一坛男方家用红布封装的好酒上门,女方家长依然当场启封,饮一口,对婚事明确表态。如果“许口”(即同意),接着协商、议定几项有关的事宜:一是要选定一个“奠酒”的吉日;二是确定“烧鸡吃”的时间;三是约定财礼银子的数目。财礼银子的多寡既表示姑娘的身价高低,也显示男方的权势地位。在黑彝上层,成千上万两银子的财礼不算稀罕;而穷家小户,几十两、几两银子的财礼也不寒碜,只要按男女双方商定的办就行。 so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婚姻程序的第三个环节是“奠酒”。到了选定的吉日,未来的女婿在媒人的陪同下,携带上好的米酒到女方家祭奠祖先,让居住在天堂的祖先也了却一桩心事,也分享人间喜庆的欢乐。在黑彝上层,至日,女方家要张灯结彩,大开中门,鸣马蹄铁炮,由毕摩点燃祖宗牌位前的灯烛,诵念经文,迎祖宗魂灵人居神位,“普土”(司仪)赞礼,献牲、跪祭、奠酒,媒人通报男方的彝姓和“缕衣”(即族谱),向女方家赠礼。献祭的牺牲多用猪,但要按特殊的规定办理:先在庭院内栽两根木权,高、宽均约1米。两根木杈上横置一木棍,称“小门”。 so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预备作为牺牲的猪要先吆喝着从小门中走过,主人用木棍在猪头上敲击一下念道:“不敲头,祖宗不食”,再宰杀。很严格,一点都不能马虎。 so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婚姻程序的第四个环节是“烧鸡吃”。到了双方商定的"烧鸡吃"的日期,未来的新郎由一帮男青年陪同,带着财礼到女方家,女方家要杀猪宰羊款待。席间,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烧鸡,烧鸡两只翅膀由未来的新郎、新娘分享,鸡翅的余骨用五色线缠绕出图案纹饰,交由未来的新郎、新娘各保存一只,是为信物。次日中午,女方家开中门,鸣炮、普土赞礼,未来的新郎及陪同手捧礼盒,进堂屋,向祖宗牌位行礼后,奉上礼单和财礼,由未来新娘的父亲或兄长收下,然后再商定迎娶的日期。 so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大方言区,滇东北彝族大体归属东部方言区和北部方言区。迎娶的礼仪习俗因不同的方言区而有别。东部方言区,婚期的前夜,新娘所居村寨的未婚女青年齐聚新娘房中,吟唱喜庆的歌谣以示祝贺。新娘则以哭唱的形式,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思,倾诉与父母、兄弟姐妹、乡亲邻里难舍难分的挚爱之情。迎亲的新郎必须准备一匹马(忌用白马、花马),三五套新衣服,一只羊,陪郎、随员二三十人。马,供新娘乘骑;新衣服,交新娘充实陪嫁的箱柜;羊,是新郎供奉新娘父母、兄弟的礼物。新嫁娘梳妆打扮,穿戴齐整,着花边红色喜衣,红色喜帕(类似汉俗的盖头),披一件精工制作的羊毛披毡。若新娘出身富豪之家,凤冠霞帔,金簪玉佩、珠光宝气,总是要把箱箧中所拥有的尽其精华展示出来。清末民初的彝族才女安安氏有两句诗状写新嫁娘的装束:“双环交绾翠盘云,百褶横拖茜罗裙。”如之何?华服美艳,光彩照人。迎亲的队伍到,新娘由兄长或弟弟背出家门,扶上马,喜乐吹奏;新娘的叔叔、舅舅、兄弟以及至亲中的男性,都作为送亲客陪送新娘到夫家。到了夫家,新娘在门前下马,毕摩唱喜歌,念驱邪的咒语,抛撒五谷、铜钱,然后新郎新娘双双进屋拜堂,入洞房,迎娶的仪式便告完成。第二天早上,有一个让新郎新娘认识双方至亲并答谢亲友的仪式,叫“坐棚”。于家门前空旷平坦处,用木杆搭盖一座凉棚,棚的四围遍插青松,地上铺草席。先由司仪引领宾客入棚,席地而坐,呈上酒菜,新郎新娘入棚,和在坐的亲友一一见面认识,为每一位客人点一袋烟,斟一杯酒,说几句感谢的话,“坐棚”的酒菜要丰盛,务必让宾客尽兴,满意。 so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北部方言区,迎娶的仪式更复杂,更有趣,“泼水”、“摸箱柜”、“抹花脸”等节目极有情趣。至婚期,新娘家要赶在迎亲的队伍到达之前,预置两处“陷阱”,安排两支“伏兵”。一处,是在槽门两侧摆放木桶、木缸,盛满清水,挑选一帮泼辣、机敏的女青年手持泼水的器具严阵以待,同时在堂屋中摆放一木柯(盛器)坨坨肉和一簸箕荞粑粑;一处是封闭新娘房间里的光源,准备陪嫁新娘的箱子、柜子摆放在隐蔽处,同样挑选一帮机敏、泼辣的女青年,每个人的手上都涂上厚厚一层锅烟,准备对新郎及其随员实施“抹花脸”的袭击。 so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郎方面,对于迎娶时必然遭遇的“陷阱”和“伏兵”自然是心中有数,要作相应的准备。一是在伴郎中挑选一位经验老到的“押礼先生”,充当“摸箱柜”的主角,尽量减少“抹花脸”的损失;二是挑一位身手矫健的男青年充任冲锋陷阵的先锋,以免在走进新娘家大门时,被泼水的姑娘们搞得太过于狼狈。 so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准备就绪,数十人的迎亲队伍欢天喜地出发。到了新娘家门前,充任先锋的男青年要率先冲进去,力争用最快的速度将一瓶酒放到新娘家的“香火”上,同时把摆放在堂屋中的坨坨肉、荞粑粑抢出来。与此同时,新郎及其随员只能愉快地承受兜头泼来的“倾盆大雨”,直到充任先锋的男青年得手。泼水现场的情绪是欢乐的,泼水的和被泼的都很有些乐而忘形,但如果是冬天,欢乐过后,新郎及其随员的境况可就不太美妙了。当晚,新娘家盛情款待迎亲的队伍。 so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天早上发亲,先要“模箱柜”。新郎挑选的押礼先生走进新娘的房间,眼前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跟着感觉走,伸开双手乱模。就这功夫,早已埋伏在暗处的双手糊着锅烟的姑娘们迅速出来,把锅烟往新郎及其随员的脸上涂抹,直到押礼先生准确地“摸”到了箱柜的位置,游戏才停止。而此时,新郎及其随员的脸均已涂上了横一道竖一道的漆黑的锅烟。尤其令人难堪的是,涂在脸上的锅烟不准擦洗,要一直保留到把新娘接到新郎家里才能洗去。想想,这是多么有趣的情景:花枝招展的新娘身边簇拥着衣冠整洁的送亲客,而大喜临门的新郎和他的随员们却一个个被锅烟涂抹得面目全非。当然,被抹了花脸的新郎是幸福的,他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种幸福得面目全非的待遇。 so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亲的时候,新娘仍由兄或弟背出门,扶上马,如新郎没有准备迎娶的马匹,则由迎亲客背负新娘。至新郎家,进门、拜堂、行礼如仪。喜宴的场面大,主人家要热情、大方,酒要尽兴,但礼节却比较随便,除送亲客外,其他宾客皆席地而坐,每人发一份主食(多为荞粑粑)和一木柯坨坨肉,各人自斟自饮自食。新婚夜,送亲客团团围坐在新娘身边,不管新郎心境如何,总不让他接近。第二天早上,送亲客又把新娘带回娘家居住,过一年或二三年,再由新娘的兄弟陪送到夫家。 so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建国后,滇东北彝族传统婚俗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诸如民族内婚、姑舅表优先通婚、包办婚姻已不再是必须遵守的规定,但如“奠酒”、“烧鸡吃”、“泼水”、“摸箱柜”、“抹花脸”等极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习俗,在一些彝族聚居区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so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所属专题:

彝族传统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