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彝族婚俗中的哭嫁歌
摘要:彝文文献是反映彝文文献整体面貌及其历史与现状并总结、归纳、探讨、摸索彝族文献整理研究工作的理论指导原则和一系列方法步骤的一门学科。彝文文献是中国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彝文文献学也当和汉文文献学一样,同属于中国文献学范畴。由于彝文文献主要是指彝族古文字文献,它包容了彝族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彝文文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不少的科学领域,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彝文文献的研究起步虽然较缓慢,但在前人和彝族专家学者的整理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成绩。在此简要的把两本典型的彝文文献《阿嫫尼惹》①和《阿买垦》②为例谈点两本彝文文献的异同,《阿嫫尼惹》是流传在四川凉山彝族妇女们在婚礼中吟唱的哭嫁歌,而《阿买垦》是流传于贵州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彝族哭嫁歌,两本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彝文文献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内容极为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彝族婚俗;哭嫁歌;阿莫尼惹;阿买恳
哭嫁歌产生于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父权的兴盛,女权日益衰落,由原先的“男从女婚”转变为“女嫁男娶”时代。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中,婚姻家庭逐渐演变为男性为核心,妇女随之失去其自己的地位,男尊女卑。有了男性为主导的家庭及其所构成的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土壤,才会产生反映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哭嫁歌”。云、贵、川各地彝族哭嫁歌“同源异流”,唱词异同相间,这是很正常的,哭嫁歌可随人随事、随地而即兴增减唱词。各地“哭嫁歌”都是:女人创作、女人哭唱、哭唱女人、哭唱是在姑娘出嫁前夕,哭唱者可为姑娘之伙伴、母亲、邻居阿妈等。哭唱的内容丰富感人、唱腔低沉、悠悠婉转。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叙事长诗,中国56个民族大多有叙事长诗,而彝民族的叙事长诗的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传承之久,影响之大,是不可比的。彝族的民间抒情长诗,大都控诉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为题材的歌。它的发展当与其社会制度和婚姻形态紧密相联。《阿嫫尼惹》和《阿买垦》就是彝族文献里典型的叙事长诗,都是婚嫁时哭唱的婚嫁歌之一。
一、《阿嫫尼惹》和《阿买恳》的主要思想内容
《阿嫫尼惹》是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广为流传的“哭嫁歌”之一,描述了阿莫尼惹的出生,成长,出嫁以及嫁到婆家后的痛苦生活,是千百年来彝族妇女对买卖婚姻和家庭奴役的反抗意志的结晶。临嫁姑娘公然对奴隶社会的婚姻制度进行了鞭苔,对父兄进行了指责,语词锋利,把买卖婚姻揭露得比较深刻。
长诗以一户人家的女儿远嫁他乡而思念自己的父老乡亲,追忆自己童年生活成长过程,哭诉包办婚姻制度给她带来的“婚姻灾难”为主线,铺展诗情,刻画一个旧时代彝家民女的一生的。她是旧时代千万个彝族女儿的代表。《阿嫫尼惹》是凉山旧时代彝族妇女生活的典型化的揭示:从“幸福”地降临人世到“活无路,死无处”境地。阿莫尼惹的一生,也是每个劳动妇女的一生,长诗中的每一诗句都是长期以来她们用血与泪洗练出来的,字字是情,句句是泪,从阿莫尼惹呱呱落地来到人世开始,度过天真浪漫的童年,在繁重劳动的磨练中长大成人,被迫嫁到婆家后终日哀叹,凄苦欲绝的惨淡一生。它向人们展现了世世代代千千万万个美丽、勤劳、能干和善良的彝族妇女在黑暗的奴隶社会里的必然命运。文本从阿莫尼惹出生到童年,青年,婚后的生活经历分为序歌、出生成长、议婚、订婚、接亲、出嫁、哀怒、怀亲、明志等十章。
《阿买恳》是流传在贵州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彝族哭嫁歌,出嫁歌的口头流传的部分称“阿买恳”,为布摩、摩史(布摩和摩史:指的是彝族古代的知识分子,在凉山地区叫做“毕摩”)所收录。本子流传的部分则作为“诺区”的一部分,口头流传与本子流传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比较贴近口头语,后者严格保持着书面语。《阿买恳》是在姑娘出嫁活动中所举行的各种仪式的用歌,即每个仪式用一首以上的歌来完成。
二、《阿嫫尼惹》和《阿买恳》两个文本的异同
1、相同之处
从功用上看,《阿嫫尼惹》和《阿买恳》都是彝家姑娘出嫁活动中,所举行的用歌,它是女子出嫁过程中各种民俗的载体。这些歌场从一开始,就在一种悲伤和压抑的气氛中进行,并在悲伤的高潮中无可奈何地结束。
从语言和文学方面看,它们都有着浓厚的语言和文学艺术特色,如比兴手法的运用贯穿始终,比喻、夸张等手法的娴熟运用,浪漫主义色彩随处可见,丰富了作品的感染力。两部作品语言朴素生动,比喻形象奇特,富有感染力,成为彝家家户喻晓,脍炙人口的名诗,尤为青年男女所喜爱。
如《阿嫫尼惹》里:
妈妈的女儿哟,出生的那晚上,
烧(彝族说“杀鸡”为“烧鸡”)了一只黄母鸡,
推了一升黄荞面,来了邻居阿妈七十七,
七十倒是顺口,七个倒是没有少。……③
妈妈的女儿呀,血已换成酒喝了,
肉已换成肉吃了,骨已换成钱用了,
女儿怎么也得走,旋风顶天也得走,
细雨蒙蒙也得走,冰雪盖地也得走
狂风暴雨也得走,洪水泛滥也得走,
妈妈的女儿哟,不走不行了……④
《阿买恳》里的:
是谁让太阳升起,是少男让太阳升起
是谁让月亮西沉,是少女让月亮西沉
如果不是他二人,太阳句不升起
月亮就不西沉……⑤
又如:九十九花朵,生在什么上?
生在日月上。六十六花朵,
生在什么上?生在星云上。
三十三花朵,生在什么上?
生在土地上。……⑥
以上等等都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的娴熟运用,浪漫主义色彩随处可见,丰富了作品的感染力。两部作品语言朴素生动,比喻形象奇特,富有感染力。
从感情方面看,突出一个情字,父女、母女、兄妹、姑嫂、姐妹之情,情浓至深。一曲曲诉情的歌,一次次的歌唱,让人们一次次感受无自由可言的彝家古时婚姻制度造成的切肤之痛,体验“原本就是这样,不得有任何改变”的专制下的无可奈何。尴尬的愤怒,悲从中生,哀怨的曲调被淋漓尽致的发挥,声声泪下的词被吐的字字是血。
如《阿嫫尼惹》里的:
妈妈的女儿哟,女儿走了后,
妈妈睡时没有伴,羊皮褥子做伴了,
可是羊皮褥子会睡不会说;
妈妈站时没有伴,屋内柱子作站伴,
可屋里的柱子会站不会走;
妈妈坐十没有伴,锅庄石头作坐伴了,
可是锅庄石头会坐不会走……⑦
和《阿买恳》里的:
白白的大米,白白的颗粒
阿妈备晚饭,阿妈的本意
为爱女备饭,却是分别饭
女儿吃不得,快把饭收了
白白的大米,白白的颗粒
阿妈备的饭,阿妈的心愿
备的爱女饭,女儿快吃呀!
不要收了饭!……⑧
还有很多很多,都诉说着对家人的不舍!因为彝区自身的生活环境,还有彝族自有的婚俗,要讲求什么门当户对,所以姑娘都会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嫁到夫家就很难回娘家一次,所以在婚场上就会有很多这样的不舍的诉情的歌调!
2、不同之处
虽然两部文本都是用在婚嫁场合里哭嫁歌,但也有很大的不同点,在我收集和先有资料上有个很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唱的方式和场地还有时间上。
凉山彝族地区哭嫁歌场地是在女方家,哭唱者由出嫁姑娘的伙伴、母亲辈、邻居阿妈来唱,凉山彝族地区姑娘出嫁时姑娘要绝食的(也就在出嫁前不能跟家人一起吃饭,而只能喝点水,但水也不能喝太多,吃点糖果水果之类的)而哭嫁歌也就在姑娘开始绝食的那天开始唱,一般都会选个吉日来绝食和开唱的,选的天数都以单数为主。在这几天时间里出嫁姑娘身边的姐妹朋友都会聚在姑娘家来,来的每个人都带来礼物和糖果鸡蛋等等的送给姑娘家,一般姑娘的绝食也是三顿不吃到十几顿不吃,就看嫁的路途来定,嫁的远绝食的顿数会多些,但到今天由于交通什么都方便了,所以一般大多都只是走个仪式了。
在开始唱哭嫁歌的开头都会找个对《阿嫫尼惹》特别熟悉的女性来开唱序歌部分,因为开头那部分是不能唱错的。唱者和听者一般都是围坐在火塘边进行的,有些地方也有穿着披毡两个人相互交叉走动在堂屋里转着唱的,一般,妈妈的女儿的唱调有很多种,一般都是两个人在唱,一个在前面唱,另一个跟唱。只要唱了序歌部分以后后面就随便谁懂点都可以拿来唱了,描述了妈妈的女儿的出生,成长,出嫁以及嫁到婆家后的痛苦生活,是千百年来彝族妇女对买卖婚姻和家庭奴役的反抗意志的结晶。临嫁姑娘公然对奴隶社会的婚姻制度进行了鞭苔,对父兄进行了指责,语词锋利,把买卖婚姻揭露得比较深刻。在唱的过程出嫁的姑娘会一直不停的哭,身边的姐妹朋友也会跟着哭,如果姑娘哭的越伤心越能表现出姑娘舍不得娘家人,如果姑娘哭的不够伤心会遭身边的人非议的。
序歌部分很美,在壮美的气势中透出惨淡的愁绪,磅礴的的大山、草原、林海之间流溢出隐隐的哀思。开头是这样的:
妈妈的女儿哟,快乐是高山的快乐,
但高山不是真正的快乐,
绵延无边的高山上,
牧放在那儿的羊儿才是真正的快乐;
快乐是草原的快乐,但草原不是真正的快乐,
茫茫无际的草原上,栖西在那的云雀才是真正的快乐;
秀丽是林海秀丽,但林海不是真正的秀丽,
阴森的林海里,长在那里的漆树才是真正的秀丽。
人说人间苦,人间不是真正的苦,
蜜如蜂巢洞穴的人间,只有女儿才是真正的苦。⑨
……
里面还有一部分是留住歌,感人至深,如果唱的好会把在坐的人都会唱哭的。在凉山彝族婚嫁歌场还有个场地就是姑娘送到夫家的歌场,那就由父兄来唱,那里唱的分两对,一队就是姑娘家的人,一队是夫家人,双方唱的就不是妈妈的女儿了
而是两家的家谱家史,到最后还要分输赢的。
而流传在贵州西北地区的彝族婚嫁歌《阿买恳》也是在娘家唱,但方式不一样,他们是当迎亲的人一踏进寨门,就要被出嫁者的女伴设下一道道关卡用歌盘问,迎亲者要闯过一道道关卡,就必须掌握并娴熟的运用礼仪用歌,依次为:敬迎亲者—开篱门—开司礼台之门—打开司礼台—出示礼物—歌颂名望声威—上石梯—开寨门—叙碗盏根源,开始进餐—婚嫁起源—克武曲姐—开箱锁—出嫁歌序歌—开篱门—巡视查验歌场—嫁女送亲—迎歌神—披披毡(女方歌手与男方歌手抢夺盖在新娘身上的毡子,反映女性对出嫁的不甘心和反抗)。至此,出嫁歌舞由固定式转换为自由式,根据时间来组织对歌。出嫁歌唱到最伤心处时,也正是被嫁姑娘被抱上马,由姑娘为人妻,踏上人生转折的第一步之际。此时,要举行收场仪式,用一首叫“署忍”的歌收场,把悲伤留在歌场。
同是婚嫁歌曲,但在内容的连接上也有很大的差别,《阿嫫尼惹》里讲的都是同一个故事,是从妈妈的女儿出生到出嫁到最后嫁到夫家的生活历程连贯起来唱的。而《阿买恳》里的婚歌是分了章节,而且每个章节的内容都不一样。每个章节都讲了个故事的。而且《阿买恳》的唱的过程中虽也有悲伤但大多都是在一种娱乐欢快的过程中完成的,而《阿嫫尼惹》里虽也是一种婚俗,也有娱乐的成分,但大多都在一种很悲伤的过程中里完成。
《阿嫫尼惹》和《阿买恳》同是彝族文献里不可多得的文本,它们本身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在今天社会更加信息化,更加知识化的今天,在商品化、市场化等各种文化的冲击和包围下,构筑《阿嫫尼惹》和《阿买恳》这种原生传统习俗文化的基础已削弱,观念意识正日趋淡化,乃至逐渐消失,使之自然成为一种濒危文化,一些常见的依赖习俗而生存的文化,正以数年或十数年的时间为速度远离我们而去,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一晃眼成了遥远的古代。这样有价值的文本资料对我们后人来说是不可多得财富。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①“阿买恳”:贵州地区的彝家出嫁歌叫做“阿买恳”(也别称“阿树”或“曲姐”)
②“阿莫尼惹”是彝语音译意,指的是“妈妈的女儿”。
③见王昌富《彝族妇女文学概论》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P113
④见王昌富《彝族妇女文学概论》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P115
⑤见王继超文朝志《阿买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P123
⑥见王继超文朝志《阿买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P295
⑦见王昌富《彝族妇女文学概论》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P117
⑧见王继超文朝志《阿买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P69-70
⑨见王昌富《彝族妇女文学概论》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P112
参考文献:
【1】王继超文朝志《阿买恳》贵州民族出版社
【2】王昌富《彝族妇女文学概说》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12
【3】朱文旭《彝族原始宗教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9
【4】王继超《彝文文献翻译与彝族文化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
【5】中央民族大学彝文文献编译室《彝文文献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6】苏克明《凉山彝族哲学与社会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