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礼仪习俗

金沙彝族婚姻习俗

作者:​晏朝辉(贵州金沙) 发布时间:2014-12-09 原出处:《毕摩文化论文集》 点赞+(23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今金沙县境域,在明、清以前部分地域属贵州宣抚司水西安氏所 辖,另有大部分地域属四川永宁宣抚司奢氏领地。由于明末奢氏败亡后,其境域被改土归流。清初水西安氏境域亦被改土归流后,金沙境内彝族丧葬婚姻习俗多数已同化。彝族语言知者甚少,彝文古籍大部分散失无存。只有在今金沙县马路彝族乡境内,尚保存有彝文古籍和古老朴质的风俗习惯。现存彝文典籍包括人类起源、历 史、天文地理、哲学、医药和丧葬、婚姻习俗等。丧葬习俗盛行不衰,婚姻习俗由于解放以来提倡婚姻自由,加之繁琐复杂,所以偶尔才有人举行这种古老的彝族婚姻习俗活动。
j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pt1.jpg

彝族嫁女(编者配图)

彝族的婚姻习俗,历史悠久,自古流传。男方家首先请“否鞠” (即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否鞠”要去三次后,女方父母才回答是否允许这门婚姻。男方家得到允许后,就备办鞭炮、礼酒、面条、茶叶和白糖等礼物。定下好日子,请人背着礼物跟着男生和“否鞠”到女方家“逗拔娄" (即要小话),女方家则请家族中的老辈子和年老的人以及 女生的舅舅等人来饮酒。意为放姑娘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人户和什么样的小伙子都要使这些人知道并赞成。经过一段时间后,又请媒人去女方家说要去“咪直”(即定婚的意思)。择定日子后, 除女方家的礼物外,还要给家族中各户及舅舅各准备一份简单的礼物(面条、白酒、白糖等)。这次去的人数。还要请“布吐” (押礼)和多请几个小伙背礼物。目的是让女方家族中的老少都认识这个新的亲戚。第三次叫“雅度煮”意即宰鸡吃。择定吉日后“否鞠”、“布吐”和男生及背礼物的一干人等又去女方家“雅度煮”。这次除其它礼物外,还要雌雄肥鸡一对。把鸡宰杀,吃了鸡肉后,保留完好的鸡腿骨。把鸡腿骨搽干,看看吉凶如何(看鸡卦), 然后女方父母把鸡卦用布包好,放在安全洁净的地方。最后女生父母把鸡卦用布条包好后,交给“布吐”,告之女生的生辰八字这鸡卦就是婚姻凭证。回去后交给男生父母保管,不能丢失,也要看清有多少层布条,娶亲时就要多少套衣服。然后是男方家请“布摩” 择好吉期送到女方家后,双方就准备结婚的事情了。j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婚姻习惯非常隆重,也相当复杂。男女双方都要聘请“摩史”, “摩史”又叫“说书先生”,要精通彝族婚俗礼仪,能熟练掌握和唱诵《浮署》(其内容主要讲述彝族婚姻习俗起源)、《雅颂》、 《辞亲歌》等。还有《姊妹歌》、《丝绸的产生》、《阿西里西》、《撤麻歌》、《撒荞歌》等,不但会唱,还要会跳舞。因此“摩史”这样的彝族知识分子真是凤毛麟角。j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娶亲之日,即男方家正酒吉日的前一天,由“否鞠”、“摩史”、“布吐”等带着娶亲人等,背着礼猪(猪肉)、礼鸡、白酒、茶叶、白糖和祭祀品(即是一瓶酒、适量五谷盐茶、香、纸等,主要用于祭祀女方祖灵),衣服、头帕、耳镯等到女方家迎娶新娘。j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娶亲的队伍来到女方家院坝,让人们暂作休息后,先放 一张桌子在大门的门槛上,然后将各样礼品放在桌子上。男方的 “摩史”站于大门外,女方“摩史”站于大门内。先由男方“摩史”唱诵《浮署》,其内容主要讲述婚姻嫁娶的起源和兴起:“耿纪兴婚配,到实杓之世。三代定婚礼,六代出贤人……说的远古事。 时至今日呢,舅听甥说话,甥也见舅面。择九年吉年,推六个利月,找三天吉日,才择定今日,吉日又吉时”。说明今天这个婚 娶之吉日也择之不易。接着又吟诵食盐(祭祀品〕:“天下有九处, 九处都产盐。四川自贡地,把盐买回来,转回扯勒地,就到甥住地。盐茶作祭品,甥拿到舅家,献给舅祖宗,献给舅祖妣……。” 又唱诵礼猪、礼酒、衣服等,再吟诵祝福的语言。男方“摩史 ”先唱诵后,女方家的“摩史”又唱诵一遍后,把祭祀祖灵的物品放在大门门墩上,然后把其他礼物收放到堂屋内神壁前的桌子上。然后双方“摩史”、“否鞠”、“布吐”来到院坝边己摆好的桌子前坐好。桌上摆了酒、炒面、猪耳朵肉及萝卜丝等菜肴。双方“摩史”先吟诵了《浮署》中“牛洗吼”的章节,同样先由男方家“摩史”吟诵后,再由女方家“摩史”吟诵,吟诵完后才进行饮酒、吃东西。炒面要用冷水调来吃。吃完之后,接亲的人们就要进堂屋内了。这个时候,大门两边各站四个青年男女。四个男的站左边,四个女的站右边,各人手中拿着树枝,专打娶亲的 “否鞠”、“摩史”、“布吐”。他们要进大门时,八个青年男女就举树枝向他们身上打去。但是有规定不准打头部,只要有一只脚迈进大门内就不准打了。所以有的脚手快的年轻人,几大步就跳进大门内以免遭打被人笑话。这就叫“打亲”,意为打煞气,也寓意着彝族古老的“抢亲”的习俗。进堂屋后把所有礼品点清,交给女方家“布吐”,然后“否鞠”和“布吐”把大门边的祭祀品,交给女方家族中的长辈拿到灵房内,祭祀其祖宗之灵就算完成了。接亲的人们都吃了饭后,女方家在堂屋的左下角墙脚安一张桌子,放上咂酒坛请客人喝咂酒。j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咂酒坛的设置是用一个大坛子,另外用竹杆或木杆穿通,再用火烘烤弯成一定的美观格式,洗净后插在酒坛子里,咂酒杆一般用九根。上面靠在坛口周围边上。有的咂酒杆做得很精致,制好后还要用土漆漆成光亮美丽的色彩。把咂酒杆插好后,再装入咂酒。彝族咂酒是用高粱、苞谷面或大米酿制而成的米酒,有的可以放置几年。米酒的酒味浓度,放置的时间越长,其酒味就越浓。在喝咂酒之前就加冷开水,搅拌后沉淀一定的时间后,再舀上面的清酒水装入咂酒坛内。有的客人认为喝了咂酒的口感很好,不知不觉就容易喝醉。 这时,在堂屋的两边放上几张板凳,请双方“摩史”、“否鞠”、“布吐”和贵宾喝咂酒。首先,女方“摩史”进闺房把姑娘带到堂屋中来,“摩史”边走边吟诵《浮署》中的“能逼纳署娄” (即要耳镯银环)的章节。在堂屋内绕三圈后又到“布吐” (女方家掌礼的人) 之处索取耳镯银环。在转的同时,“摩史”要姑娘向贵宾们敬酒。同时又要唱《酒礼歌》,其歌词大意是“堂前堂后转,酒接连不停,不停地敬酒。堂前九十九,堂中六十六,堂后三十三。 转后女富贵,转后女荣华,转后女寿长,说的是这样”。又一边转一边敬酒,一边到 “布吐”之处(管理咂酒的位置)要耳镯银环等物。 彝族的耳镯银环,通常是金、银、铜三种金属打造的。彝族姑娘的耳朵上戴上耳镯,就象征着已经嫁人,是彝族的妇女了。在这个时候,青年男女则用锅灰或煤等黑色的东西涂在手上寻找有利机会给接亲的“布吐”、“否鞠”打花脸,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同时“摩史”带着姑娘给“布吐”、“否鞠”等客人敬酒后就带回闺房。j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晚上,在堂屋中用几张桌子摆长桌,桌上摆葵花籽、瓜仁、 核桃、花生之类的东西,酒和杯子当然不能少。又请双方“摩史”、 “否鞠” 、“布吐”以及女方家姑亲表戚等入座后,“摩史”唱《雅颂》,双方有问答式的盘歌,各显才能。《雅颂》的内容主要是讲天地的产生,人类的产生,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等。如《天地的产生》、《人类的产生》、《笃慕三弟兄》、《婚姻的产生》、《宫殿史》、《灯盏史》、《咂洒杆的产生》等等。《咂酒杆的产生》这样讲道:“古时候,还不止这些。有布玛益哲,他呀这样讲: “嫁女的根由,我已知道了。布播勒一家,贵宾到,佳宾相聚日。点苍城里去,向佐洛举家,要那咂酒坛。云南武德布,造九个酒坛,送给布播勒,作设夜筵用。咂酒坛根源,是这样来的。用九个酒坛,酒杆缸吸水,酒规百礼生。这九对咂杆,你讲讲,我来听一听。后来歌师说,耿鲁举益者,华堂全雅静,众人笑吟吟,老人也高兴。布播勒一家,贵客到,佳宾相聚日。派两个差人,到发塔城去,武德布之家,就说到咂杆。幺儿武额施,带上金钢刀,有竹的长箐,要去砍竹子。有竹长箐啊,他己来到了。竹梢雾来绕,竹腰雾来缠。狮熊如雷吼,虎豹嗷嗷叫。豺狼呜呜嚎。不敢砍而回,急忙往回转,就到家里了。幺儿武额施,捉鸽鸭和羊,交给大祭司。捉白鸭黑鸡,交给二祭司。三处三祭献,六处六祭献。竹梢绕雾升,竹腰缠雾断。狮熊 徐徐退,虎狼连连奔,雾罩速速断。长空晴朗朗,大地笑盈盈。幺儿武额施,用金刀宝剑,青竹砍三窝。急忙回家转,来到了家里。九十匠来造,拿给六十匠,三十匠打通,造九对咂杆。咂酒杆根源,武德布先造,送给布播勒,作设夜筵用。时至今日呢, 贵客到,佳宾相聚时,舅与甥威荣,饮了增福寿。讲的对不对, 听的是不是。后来歌师讲,是这样说的,至到这里止”。这样双方“ 摩史”把《雅颂》唱到一定时间后,又组织青年男女唱歌跳舞。一般是唱《撒麻歌》、《撒荞歌》、《丝绸的产生》等。《丝绸的产生》这样唱道:“唱或不唱呢,没有唱歌场;若唱一首呢,田边烂铁耙,很烂的一首。阿娄工匠师,嫁女无绸缎。心想开口说: 到策耿纪处,去求蚕种吧。如乘风似的,到策耿纪处。大帝策耿纪,开言就问道:“你来做什么? 来要什么呢? ”阿娄工匠师:“我来要蚕种。”耿纪就说道:“给你张蚕种,”阿娄工匠师,如乘风似的,急忙往回转。开言就说道:哪个会养蚕? 阿可大姐来,说是他会养,背上大小箩,走遍大小坝。一样一样采,采一样蒿叶。两样两样采,两样来混合。让蚕来吃叶,蚕也不吃叶,让蚕牵蚕丝,蚕也不牵丝。街上无茧卖,成都不织绸。嫁女无绸缎,一次未嫁成。阿娄开口说:谁人会养蚕? 阿可二姐来,她说会养蚕,会养就养吧。背上大小箩,穿过青红箐,一样一样采,野桑采一样。两样两样采,两样来混合。让蚕吃桑叶,蚕也不吃叶,让蚕牵丝吧,蚕也不牵丝。街上无茧卖。成都不织绸,嫁女无绸缎,二次未嫁成。阿娄工匠师, 开言又说道:谁人会养蚕? 阿可幺姐来,说是她会养。背上大小箩,爬过青红岩,穿过青红箐。一样一样采,蚕桑一样采。两样采两样,拿来给蚕吃,蚕吃桑叶了。让蚕来牵丝,蚕也牵丝了。街上有茧卖,成都织绸了。嫁女有绸缎, 这次嫁成了,婚嫁兴起了。”这首《丝绸的产生》是用彝族山歌调唱的,非常优雅动听。男女青年们对唱对舞,通宵达旦而不倦。j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们热闹了一夜后,第二早上吃过早饭后就发亲。这时,双方“摩史”唱《辞亲歌》,《辞亲歌》的内容很多,有诉说父母如何养育儿女长大的辛苦,是多么的不易。又有劝说女儿出嫁以后,要如何孝敬公婆、尊敬丈夫、与人和睦相处、搞好邻里关系等。 有的是诉说姑娘出嫁时与其父母、兄嫂、姐妹等离别之情。“摩史”的歌声和姑娘离别时的哭声融合在一起,真可谓催人泪下,难舍难分。在这个时候,新娘由其姐夫或表兄背入轿内。新娘和“郭蒙” (即送亲婆,通常是新娘的嫂子)坐轿,“否额尼” (即新娘的哥哥或弟弟),“否鞠”等人骑马。背运嫁妆的提前上路,其他的人随后而行。j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家来到新郎家院坝内后,先让人把嫁妆抬进内房,安置好床铺等。然后在院坝边摆两张桌子,摆好酒、猪耳朵肉、炒面等食物。坐好后,双方“摩史”吟诵《浮署》中的“牛洗吼”章节,然后饮酒,用冷水调炒面吃。双方“摩史”在大门边同女方那边一样举行仪式,在吟诵到《浮署》的<否洗赫俄>的章节(即是新娘入洞房之意)时,要请两个子女多、命运好的妇女,搀扶新娘进入堂屋后,再进入新房。然后才请送亲的“摩史”、“否鞠”、“否额尼”等人进入堂屋内,与新郎家族中的老辈和年老人陪同喝双杯酒,这叫认亲戚。同样在堂屋右角安置桌子和咂酒坛。同样请双方“摩史”等人和男方家的姑亲表戚等客人上坐。双方“摩史”吟诵《浮署》中的有关章节,带着新娘逐一的给他们敬酒。这时,新郎家要给“否鞠”、“摩史”、“郭蒙”等人分别给点吉利钱,多少不等。晚上,同样在堂屋中用几张桌子摆成长桌,同样摆上东西。双方“摩史”唱诵《浮署》中的有关章节 。《浮署》吟诵完毕后就开始饮酒吃东西,双方“摩史”边吃边唱《雅颂》等,有问有答,其内容和在女方家唱的相同。唱歌跳舞亦与女方相同。j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天早上,送亲人等假意要走,新郎家真心挽留再玩一天。这天主要是杀猪或杀鸡招待“额尼”、“否鞠”等人,重要的姑亲表戚作陪。吃的时候非常讲究,哪个吃头、哪个吃腿、哪个吃肝,谁人应该吃心,都由总管用筷子夹在其碗内,不能有错。过后劝酒劝肉,从上午吃到下午才能完毕。第二天晚上各自休息。到第三天早上吃了早饭后,就举行“否佐” (即回亲)仪式。在堂屋中摆好两张桌子,请“否鞠”、“摩史”、“额尼”等客人坐定,由新郎给大家敬酒。双方“摩史”唱《酒礼歌》、《辞亲歌》。其内容主要是讲述新娘年幼无知,把新娘交给新郎家后,请公婆要耐心担待、指教和引导新娘如何当家为人等。然后还要拿两壶酒给送亲人等拿去在路上休息时喝,这酒叫“慕托直”,意为放马酒。新郎还要把“额尼”、“郭蒙”等人送到院坝边又再敬上两杯酒,“郭蒙”等人把酒倒在轿前轿后或马前马后,然后把酒杯揣在怀里带回去。最后就是“慕笃亚”(即回门),一般七天新娘的哥哥或弟弟来接,新郎、 新娘才跟着回娘家玩耍七天。再由新娘的哥哥或弟弟送回来。至此,婚姻礼仪才算完全结束。j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原载:《毕摩文化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毕节市彝学会和百里杜鹃管委会编撰;;文字来源:中国彝族网。

4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