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古俗:狩猎 牛歌 赶马调
巍山彝族同胞高超的狩猎技巧,继承了南诏王室成员数百年金戈铁马、征战四方的战争技巧,是南诏时期战争习俗的延续和再现。与狩猎一脉相承且独具南诏历史文化的“牛歌”和“赶马调”,旋律高亢、意境悠远迷人,极具民族气息,已在巍山传唱了上千年,至今依然经久不衰,歌中满含巍山同胞对先祖的怀念。
巍山彝族同胞把狩猎称之为“古得”。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巍山彝族是一个酷爱狩猎的民族。据《康熙蒙化府志》记载:“土著之乌爨也,为哀牢九族之一……习勤苦,喜射猎,善牧养。”巍山地处崇山密林,自古猛兽多,经常伤及人畜、损坏庄稼。为保人畜安全、五谷丰收,巍山彝家人常与野兽争斗,不断摸索狩猎技巧,把狩猎作为改善生活、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活动,同时也作为一种娱乐,可以群体参与追捕,“见者有一份”,共享其福。
巍山老毕摩讲述:从前,巍山集体狩猎出征前都要举行出征仪式,全村所有猎人聚集在村口敬献猎神的大黄栗树下,用黄栗树枝搭个架子,把猎枪、弓弩、箭、叉等一字排开摆放在架子上面,把猎狗也带到树下集中。全体猎人在村里的毕摩带领下跪在黄栗树下,集体祈福。巍山彝族同胞认为“猎物是勿底神赐给的”,坚信勿底不开口老虎不吃人的神论,因此出征前要举行祭祀仪式祈福。出征仪式上人们敲锣打鼓,大铜号高鸣,铁炮震响。毕摩高声诵《打猎祈福经》。
“哀牢——恕言不尽意。若论年份正好,若论月份正好,若论择吉曰正好。大中国云南省蒙化县马鞍山巍山茶家村全村的民众,朝观音老爹座下,亲自跑着来了,来磕个响头,向土主祈请,向地脉龙神祈请,向山神树神祈请……请受领一百张黄纸钱呀,请享用三杯敬茶和三杯敬酒呀!请赐福……”
在经文的祈祷中请了观音老爹、地脉龙神、山神、地母、桥神路神、灶君、把门将军、走差听差等从大到小的神,一是请求祈福,二是祈求在狩猎中保佑猎人平安。念完经,毕摩宰杀雄鸡,将鸡血染在树上、滴在枪等猎器上。献过生,便在树下搭灶煮鸡,再献熟。献完后人和猎狗一起享用鸡肉。仪式结束,领头猎手吹起用牛角做的号角,率领着猎狗和其他猎人浩浩荡荡地向狩猎的目的地出发。 打猎回来,还要到黄栗树下举行猎归仪式。将猎枪等武器和猎物摆放在黄栗树下,毕摩诵经,感谢勿底恩赐,超度动物亡魂。然后,在黄栗树下打歌欢庆。先请有经验的老猎手唱猎歌,然后大伙就围着猎物边唱猎歌边跳猎舞,歌都是感谢勿底感谢猎物的内容,舞模仿打猎及猎物活动的动作,非常有意思。祭祀后,毕摩边念超度经边剥皮分肉,超度经用彝族话念:
“麂子呀,马鹿呀,野猪呀、狼呀……一切的猎物,我们腊罗拔本来是不想打你的,但是谁叫你把我们腊罗拔的荞、包谷、豆子霸占,谁叫你把我们腊罗拔的牛羊做了口粮,谁叫你把我们腊罗拔的子孙咬伤吞吃……如今我们腊罗拔杀了你,从你身上取块皮,从你身上割块肉,用来弥补我们腊罗拔的损失,我们腊罗拔是迫不得已的……”
毕摩分猎物时,将猎物的头、手、蹄、皮分配给猎手,其它砍开后平均分给全村人,把肠肚内脏全给猎狗享用。打中猎物的猎手将猎物头拿回家后,将猎物头敬献供奉在正堂楼上正中墙洞里的猎神前,如猎到的是野猪,要将头骨悬挂在猎神洞下墙上,以此祭祀猎神勿底。 史料记载,狩猎活动也是南诏时期,南诏王训练将士的一种方法。至今在巍山还广泛传唱着这样的山歌:
“蒙氏个个是好汉,蒙舍部落人人夸。大家同吃一锅饭,大家同在一处住。白天上山去打猎,晚上回来又练武。有空操练学阵法,战时勇猛天不怕。众人一心齐奋发,地盘越来越扩大。尽忠汉室策略好,魁雄六诏享荣华。” 可见当时南诏时期就是“将士白天打猎晚上练武”,打猎既补充物资又增加体能,也是一种将士喜爱的锻炼手段,打猎的渊源可谓是渊源流长。进入21世纪,巍山彝族人民为保护野生动物,主动停止了狩猎,用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于生态的保护中去。
而今,在巍山地区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一种南诏初期就进行的活动,那就是二牛耕田的劳动场面。走在巍山的山路上,在小春和大春下种的时节,随处可见巍山彝族同胞依然在操着彝族口音“喔哩,安这克,读嘎啦”,仍在使用二牛抬杠方式耕地,这种耕地方式南诏时称耦耕。绘制于南诏第十三代王舜化贞南诏中兴二年(公元899年)的《南诏中兴画卷》的画作就用图画记载着南诏的起源,画上的南诏始祖细奴逻正在巍宝山“躬耕”,在画上,细奴逻正是使用二牛抬杠来耕地的,使用直辕、正三角形宽大犁铧。助耕者中有人身背竹篓,这也与我们在山道上遇到的彝族背孩子背玉米的竹背篓一模一样。
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得到太上老君神助的传奇,在南诏第十三代王把这传奇记录在案传世的时候,南诏已至尾声了。神传的部落神话早已过时,权力争夺成为社会常态。《南诏中兴画卷》未能描绘出希望的“中兴”蓝图,却留下了一件将纪实与幻化、民俗与神话融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也真实地记录了南诏时期农耕的习俗,成为后人研究南诏农业的重要依据之一。
巍山地区流传至今的农耕与《南诏中兴画卷》里的画面一模一样,历经千年,丝毫没有变化。可惜画卷没办法画下牛歌,那时也没有录音机。但我深信,彝族打歌那时就盛行,而唱着解乏又释放心中压抑和心情的牛歌,细奴逻肯定唱过,而且经常唱。巍山彝族同胞至今在耕地时唱的牛歌,是南诏时期的真传,说不定当时细奴逻耕地时唱响的正是这首牛歌。
巍山彝族同胞酷爱牛歌,用牛歌和牛交流感情,解乏,也以此发泄内心的喜怒哀乐,其实许多牛歌也就是打歌山歌,只不过,调子的过门变成“喔——喔哦——喔哩——老牛啊嘎啊嘎——听话——喔哩——转回来——”之类的节奏而已。
巍山地区流传的牛歌生动丰富,开圈门要唱《开圈调》(开圈门唱):
“吃苦耐劳的阿牛啊,你们早餐吃饱了吗?要是你们都吃饱了,就请你们辛苦一天了,喔—请牛出门……”
牛出了圈门,男扛着犁架吆着牛,媳妇跟在后面背着一袋种子,顺箐走在路上,男的唱《出犁调》:
“阿哥和阿牛一同下地,我们合力把坡地犁起。阿妹随后把种播下去,秋来五谷丰登多欢喜。吃苦耐劳的牛呀,我们的好日子靠力气。喔——”
到了地里,男人边架牛边唱《架担调》:
“吃苦耐劳的阿牛呀,犁地你要直直地走。到了地头你要回头,累了你要歇歇肩手。犁着石包树桩你停脚,免得挣起痨病腰被扭。喔——” 随着犁地《牛歌》响起,撒种的媳妇也开始放开嗓子对歌了,除了用歌声呼唤牛踩沟、回头、止步,还唱二十四节气农事歌,唱天地人间事,唱农家史,心中有什么烦恼都可以唱给牛听。巍山最流行的《犁地牛歌》是这样的:
“喔哩——阿嘎——你真的听话呀,你要挨着田埂子走,犁过的地方不要再踩。哦——小牯子你真能干,你又要转过来。活计马上就要完了,回家就可以吃草喝水了。喔——”。
也会唱“喔哩——安老木,安尼安尺和瓦姆,都以起主哇嘛主,读以啊杂杂?……”歌词伤感得让听者泪下,大意为“老牛呀,你和我这么辛苦,但家里很穷,吃了早饭晚饭还不知在哪里,但回家我不亏待你……”
太阳下山,男人解牛担时唱《解担调》:
“吃苦耐劳的阿牛呀,我们犁了一天的地,阿牛你们辛苦啦。阿哥阿妹虽辛苦,阿牛比哥妹更辛苦,让我们回家吃晚饭……”
牛歌充满了歌者对牛的关怀,把牛和人摆在平等的地位来对待抒发情感。平时彝族同胞对牛也很尊重,巍山彝族同胞很爱惜耕牛,不宰杀耕牛吃,从前都是点香烧纸钱埋葬老死的耕牛。
巍山彝族同胞还把牛的名字取成人的名,平时“阿旺、阿黑”亲昵地叫唤着。每年的大年三十都要在先敬献过祖先后、人食用前,就用煮献祖先的有头有尾、年年有余(腊猪头、腊猪尾,鸡肉、鱼)饭菜喂牛,边喂边祝福牛身体健康。大年初一,要敬牛圈神,喂牛汤网。八月十五尝新米也要先喂牛。大春、小春春耕时都要举行开耕仪式,将全村耕牛集中在一起,请毕摩祭祀。这些传统极为古老,巍山人称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习俗。
在巍山除牛耕文化原汁原味地保留南诏遗风外,赶马和赶马调也是如此。
巍山88岁的马锅头茶老爹讲述:先祖讲,南诏灭亡后,茶勿底先祖经常赶马去蒙舍(今巍山古城)、大理、下关等地,去卖麻布、麻子、苦荞,一边做买卖,一边打探信息寻找散落各地的南诏王室后裔,一直到解放后,赶马做生意找南诏王室后裔的活动一共延续了一千多年。解放后,马帮一度在巍山盛行,不光去巍山、大理、下关,还去临沧、保山、昆明等,驮茶驮盐进行交易。
在巍山地区至今流传着非常优美的赶马调——砍柴莫砍葡萄藤,养女莫嫁赶马人。三十晚上讨媳妇,大年初一要出门。讨你差下连根债,不走夷方还不清。三十晚上回来呢,八月十五你莫望。割心割肝你割去,那日回来算哪日……”歌男女对唱,男唱时结束语都是“阿妹我呢小心肝”,女唱时结束语都是“阿妹我呢心也甘”。歌词充满哀伤思念情怀,充分展现了赶马汉子的无奈和妻子对远行千里丈夫的心痛牵挂。赶马调也不全都是忧伤的,也有“江迤玩到江外来,甜在嘴里蜜在心”之类的快乐歌。
赶马给巍山带来了富裕和畅通的信息,因此而致富的巍山人不在少数,至今巍山还流传着“赶马赶得金山银山赶得坝子媳妇”的美谈,也还保留着赶马的古老习俗。巍山自古就是茶马古道连通巍山坝子(古称蒙舍,巍山人自古至今称“密撒”)、漾濞县、临沧、永平等两州四县八乡的古渡口所在地,马帮众多,几乎家家养马骡,村村有马帮。巍山马帮有自己的信仰,有许多禁忌:生肖属马日不出门,农历腊月、六月不出远门,春不走东、夏不走南、秋不走西、冬不走北。出门祭天地祭勿底祭马神山神,看鸡卦,若卦象不吉就不出门。一直保持大年初一敬圈神、大年三十年夜饭先喂马骡驴、八月十五尝新米先喂马骡驴的传统古俗。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所属专题:
大理彝学/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朴喇鼓舞
- 2 玉溪彝剧简介
- 3 彝族月琴
- 4 神秘的哀牢山彝族三笙
- 5 鹤庆吹吹腔
- 6 彝族传统民间乐器 之一 “ 克西菊...
- 7 左脚舞
- 8 彝族四弦弹唱
- 9 情趣盎然的烟盒舞
- 10 彝族妇女(花腰)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