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的声音——滇南彝族海菜腔之一
小小导言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歌声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歌声是彝族人民表达情感,自我教育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形式。对于彝族人民来说,民歌在记录历史,交流情感,传授文化,祭祀婚丧等方面意义重大。彝家男女自幼听大人唱曲,耳闻目睹,心领神会,万事万物经口即成诗句,是憎是爱,出声直露情怀。无论湖中、山林、田地间,随时皆可唱曲对歌,男女歌声互答,其情融融乐乐,非见高下,不肯停声。
海菜腔简介
一、什么是海菜腔?
海菜腔是云南南部彝族支系特有的民歌品种,又称大攀桨、倒扳桨,俗称石屏腔。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朋六街等彝族支系尼苏颇和三道红等彝族聚居地区。同时也为当地汉族所喜爱,广泛流传于当地建水、开远、通海、个旧等地。
海菜腔本义是在“海”上唱的腔,因当地异龙湖中一种名为“海菜”的水生草本植物而得名,是彝族人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所创作的;由彝族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间、湖上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发展衍变而来。
二、海菜腔和其他滇南彝族唱腔的关系?
红河州境内石屏、建水一带的彝族各支系,其民歌渊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四种唱腔:五山腔、四腔、沙攸腔、海菜腔,统称滇南彝族四大腔。其中沙攸腔、海菜腔有民歌小调发展成数十种曲子。石屏彝族海菜腔是属海菜腔变体的民歌。
海菜腔的历史记忆
一、有什么和海菜腔相关的地方史料?
清代乾隆地方史料《石屏州志》记载:“夷人各种,皆有歌曲,跳跃歌舞……,相传为元人遗音”。可以看出,远在元代,彝族歌舞就相当盛行。
明代袁润于军中供职后隐居石屏故里。在进山游玩时听到彝族樵夫唱海菜腔,故写下五律《礼社渔歌》:
礼社渔家乐,风清晚泊舟。
歌怜喉舌巧,出爱水天秋。
欸乃波纹碎,轻肠月影浮。
鱼羹常一饱,不似把人忧。
清初的石屏文人胡瀛,趁月游异龙湖,当即吟道:“香稻花轻玉露稠,月明渔话满船头。小蛮打桨冥蒙里,海菜腔夹醒睡鸥”。
民国年间,石屏彝家妇女走西头到思茅、普洱一带背运东西,一路唱海菜腔,跳烟盒舞。民国《石屏县志》四十卷《奕志》中载:“夷人妇至思茅地,为人负茶至普洱”,每唱“胧匆”调为嬉,又名“跳胧匆”。(按:烟盒舞民间也称为“跳胧匆”)。有诗云:
石屏夷女健腰脚,出门大笑男儿弱。
招携远作菜山行,茶叶尖如妄命薄。
薄命奈如何,听唱胧匆歌。
歌拍双声双起双舞,郎心不知妾心苦……
二、和海菜腔相关历史因素有哪些?
明清两代,江南汉族大姓移民迁入云南境内,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汉文化。石屏彝族支系三道红与汉族杂居,渐渐同化于汉族风俗之中,他们习汉语,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所以海菜腔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深受明清时期汉族移民所带来的汉族文化影响至深。一般来说,海菜腔的歌词为当地汉语方言夹杂着一些彝族唱腔中独特的音乐元素。
海菜腔的特点
一、海菜腔是不是简单的唱腔?
一首完整的海菜腔曲调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话腔等部分组成,结构复杂,篇幅宏大,是一种由多乐段组合,集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等形式于一体的大型声乐套曲。
二、海菜腔的演唱特点
海菜腔被誉为民族中的“美声”唱法,属于一种对唱形式的民歌,有领唱、有帮腔、有问有答。音域宽广,昂扬激越,优美动听,旋律起伏连贯,婉转悠扬,犹如异龙湖水,清澈明亮,声浪如波。
海菜腔的曲调保持彝族音乐风格、节奏细致多变,旋律悠长。乐器伴奏以四弦为主,有时也用树叶吹响伴合,但普遍不用器乐伴奏,张口即来,字正腔圆,大概是于劳动和行走中练出的缘故。海菜腔以对唱为主,对歌中夹对白话,出品成章,滔滔不绝,妙趣横生,别开生面。
海菜腔的唱词,从内容上分,有试曲、勾曲、抽曲、热曲、扫曲、离曲、挂曲、怨曲、闲曲、怪曲等,都是附合情绪的即兴创作,反映出男女青年在爱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欣赏海菜腔小提示
演唱开始,男女双方要款一段枸腔白话,这是对歌双方在充分表现自己知识才能和艺术水平的一个机会,也是恋爱过程中相互了解不可缺少的环节。海菜腔正曲是七言绝句,演唱的内容随性随心而起。
海菜腔代表性曲目有《哥唱小曲妹来学》、《石屏橄榄菜》等。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朴喇鼓舞
- 2 玉溪彝剧简介
- 3 彝族月琴
- 4 神秘的哀牢山彝族三笙
- 5 鹤庆吹吹腔
- 6 彝族传统民间乐器 之一 “ 克西菊...
- 7 左脚舞
- 8 彝族四弦弹唱
- 9 情趣盎然的烟盒舞
- 10 彝族妇女(花腰)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