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从“乌蒙”变来的
历史上昭通一带有多种称谓,其中“乌蒙”是用得最为广泛持久的一个,并由此产生了“昭通”这个最终称谓。“乌蒙”这个称谓,源于氏族部落时代。据《西南彝志》载,中国西南地区在雯治世列以前,存在着“尼妮”、“舍什”、“姑乌”、“嫫尔”四个母系氏族王朝共33代。在上古之时,存在着“阿斯牛里”、“阿母波可”、“尼妳十子”、“姑乌九子”、“舍什八子”、“嫫妳六子”、“宣尼尔世”、“拉妳夷妳”、“斯猛乌母比母”、“斯曲羊呼几母”、“罗富曲何”等十一个母系氏族部落和一个父系氏族公社“曲布尼”。曲布尼时代确立了父权制和私有制,多次引发战争,导致部落循环往复的南北大迁徙。据明史《一统志》记载:“乌蒙府古名为窦地甸。唐时乌蛮仲牟由之裔阿统者始迁于甸,至十一世始强,是为乌蒙部。”“乌蛮”即是“乌母”,仲牟由和阿统是“斯猛乌母”部落的后代,迁到昭通后,取其母系氏族部落“猛”、“乌”两音为“乌猛”部。“乌猛”后来记作“乌蒙”,“乌蒙”的称谓就此产生。
至清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在昭通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时,不满意于“乌蒙”这个历史称谓,奏请皇帝改名。此举在清徐成贞《昭通书院碑记》中有记载:“公既请皇上,赐名昭通,举前之乌暗而易昭明,前之蒙蔽而易宣通”。从此碑记可以得知,由于云贵总督鄂尔泰(碑记中称之为“公”)把“乌蒙”理解为“乌暗蒙蔽”,而朝廷也未加深究,便“赐名昭通”,并在昭通现址重建昭通府城,鄂尔泰亲自为昭通府城题写门名:“抚镇门、济川门、敉宁门、趣马门”。
四门名的含义指昭通管辖的地域,并有典故出处。东“抚镇门”,指东边辖至镇雄,典出《左传》“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西“济川门”,指西边辖至东川,西北至四川,典出《说命》“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南“敉宁门”,指南边辖至威宁,典出《大诰》“敉宁武图功”;北“趣马门”,指北边辖至马湖(今四川境内),典出《周礼》“有掌马之官,曰趣马”。“乌蒙”称谓的更改和昭通府四门的取名,正如鄂尔泰在《昭通四门记》中讲的:“则皆所以通之,而昭格,昭明,无间于上下者。知此义者,其可以常新者乎?斯无所往不通也然。”虽然他对“乌蒙”的本义理解有误,但改用的“昭通”称谓语音响亮,涵意美好,因而为世所接受,沿用至今。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所属专题:
昭通彝学/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彝族名称来历
- 2 白彝黑彝从何而来
- 3 彝族名词解说之“诺伙”
- 4 崛起于民国时期的昭通彝族
- 5 凉山彝族迁徙
- 6 乌蒙与乌蒙王罗杓
- 7 揭开鲁魁山图腾神秘面纱
- 8 雷波人解码三国:七请孟获,一段被误读...
- 9 改土归流
- 10 僰人后裔在大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