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非遗——甘洛县彝族刺绣走出大山闯市场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彝族刺绣种类繁多、丰富多姿、制作精美、异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甘洛彝族刺绣技艺,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国以前,距今至少有1700年,位列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培训班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阿西巫之莫正在向学员传授彝族刺绣的技艺。
历史悠久、绚丽多彩、风格独特的甘洛彝绣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服饰密不可分。近年来,这项传统民族技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培育下,逐渐走出大山,迈向市场,为甘洛县非遗的活态传承涂抹亮色。
家门口培训彝绣普及向市场
“这个香包绣得好,好多钱?我要了!”
“再拿个挎包,我选一个”……
近日,在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来自全县各乡镇的数十名名彝族妇女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兴高采烈,笑意中透出些许羞怯。桌上摆满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彝族刺绣作品—-这是她们的学习成果,正接受老师和周边乡镇村民的品评和挑选。当天,20余件绣品被人看中,成交金额达3200多元。
这是甘洛县举办的第一期彝族刺绣培技艺训班结业现场。服装、背包、童帽、壁画、背带、挎包、钱包、香包……一个多月的培训时间里,学员们在家门口免费接受了专业老师精心的理论和技能培训,不仅得到一套完整的培训资料和一批布、线等刺绣用品,参加学习的妇女还能拿到生活补贴。系统培训之后,她们向乡亲们展示出学习成果—-一件件精心制作的彝族刺绣。
“刺绣从小就会了,但只是用来缝衣服做嫁妆。参加培训后,才知道还可以做别的,还可以赚钱,真是太好了!”
“没想到,平时我们绣来自己穿、自己用的东西,居然还能卖出好价钱!我要好好学,多绣点!”参加培训的普昌镇哈木足村彝族妇女阿依尔哈莫和阿呷热布莫这样感叹道。
交流、点评、评奖、颁证,结业典礼流程结束后,她们就将回到家中,带动家庭和邻居一起学习,让彝族刺绣技术普及开来。通过传统营销和网络销售,越来越多的甘洛彝族刺绣走出大山、走出甘洛,成为村民增收的又一着力点。
走出大山闯市场,正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洛彝族刺绣活态传承的一大亮点。据了解,甘洛县还将陆续在各乡镇举办类似的刺绣培训班,成立彝族刺绣协会,让甘洛彝族刺绣得到活态传承、发扬光大。
产业化发展彝家妹找到致富路
发展彝族刺绣产业,不但有助于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也为彝族妇女提供了施展聪明才智的空间,搭建了一个展现当代彝族妇女绚丽风采的平台,也成为当地拓展致富渠道的有效途径。
彝族妇女心灵手巧,从小便掌握了一定刺绣技艺,但仅限于自绣自用。近年来,甘洛县在成立彝族刺绣协会的同时,利用协会联系广泛的实际,在各乡镇举办彝族刺绣培训班,提高刺绣的技能,发展刺绣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甘洛彝族手工刺绣在产品特色、制作技艺等方面日渐成熟,拥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前景,产业效益日益凸显。
走进位于甘洛县政协家属院内彝族制品专卖店,一件件色泽鲜艳的彝族服装、头帕挂满店内,一个个绣着醒目图案的挎包、钱包整齐摆放在柜台。柜台后,一位身着彝族服装的年轻姑娘一边绣着绣品,一边招呼客人,她就是甘洛彝族刺绣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店主阿西巫之莫。
“刺绣让我找到了一条致富门路。” 阿西巫之莫说。2008年,阿西巫之莫参加县妇联举办的彝族刺绣培训后,刺绣技艺得到有效提高。回家后,她尝试着将自己的绣品摆放在商店销售,很快就销售一空。她在刺绣时,不仅沿袭了彝族传统刺绣的特色,还加入现代元素,在以红、黄、黑三色为主的基础上,辅以绿蓝等色彩。由于所刺绣的花纹和所镶的花边图形繁多,图案色调丰富和谐,做工精致,阿西巫之莫的绣品逐渐打开了市场,深受购买者喜爱。
销量的增加,让阿西巫之莫个人刺绣数量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她一边自己绣,一边从其他地方进彝族绣品加工后进行销售。为增加商品数量,阿西巫之莫还买来布料、丝线并裁剪好,让有技术的彝族妇女按设计图案拿回家中加工,加工好后再回收她们的绣品。
“绣一个挎包挣40元、一个钱包挣20元。我在家里利用农闲和休息时间绣,绣完就交给阿西巫之莫,挣这种钱轻松、放心!”前来交绣品的彝族妇女阿芝高兴地说。目前,从阿西巫之莫处领料加工的彝族妇女有几十人了,产品不仅在甘洛、西昌、成都、乐山等地销售,还在网上销售,阿西巫之莫的年收入达10万多元。
甘洛彝族刺绣已成为彝族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实现增收好项目。今年50多岁的彝族妇女阿呷以哈,从乡下进城给自己的子女带孩子,在照顾好两个孩子的同时,还利用空闲时间绣头帕等饰品卖,每年也能收入5000多元。
甘洛彝绣彝家姐妹看到丰收希望
翻阅彝族克智(谚语)可以看到:“弹毛擀毡阿约阿先来发明;三色漆器阿火且且来发明;金银饰器俄木阿火来发明;马鞍辔件支格阿龙来发明;铁器金属格莫阿尔来发明;兵法征战滋咪阿基来发明;剪裁缝补金觉乌基来发明;纺线织布濮莫尼衣来发明……”伴随剪裁缝补的发明,彝族刺绣应运而生。
彝族刺绣一般都是以黑色和天蓝色作底色。刺绣的纹案主要有:日月、星星、鸡冠、云彩、波浪、牛角、牛眼、铁环、蟹、羊角、窗格、蕨基、穿山门、鸡肠、竹骗、火镰、马牙、彩虹等。
甘洛县处于彝汉文化的交汇点上,县境内地域被尼日河 从西南向东北斜切平分,这样的地理位置把彝族社会分成了河东南的黑彝区、河西北的白彝区和西部杂居区。1956年民改前,这里长期处于奴隶社会阶段,社会发展极为缓慢,因此甘洛彝族刺绣技艺保留其固有的文化传统最多,最具代表性。甘洛彝族妇女的刺绣在整个彝族刺绣业上特色鲜明而独树一帜,与别县刺绣有很大的不同,西昌、越西、喜德等县市的彝族刺绣都是以喜德县为主的,它以“挑花”为主,而甘洛彝族的刺绣以“绣”为主。它们的布料、色彩、图案、样式也与众不同。甘洛县彝族妇女都会做刺绣,她们穿的衣服、裤子、帽子等等都是她们亲手一针一线的绣的,她们没有图纸却将各种各样的图案惟妙惟肖的呈现在布料上。
甘洛彝族刺绣为义诺试彝族刺绣,其工艺主要体现在彝族服饰、鞋子、包头、围腰、马甲、钱包、枕头、挎包和各种饰品上,如:男子的项背、衣襟、袖臂、(在海棠、吉米一带也有刺绣下摆、裤筒、裤脚的);女子的头帕、衣领、项背、衣襟、袖臂、下摆、挂包、以及小孩的鞋、帽,服饰、鞋子、包头、围腰、马甲、钱包、枕头、挎包和各种饰品。其刺绣基本可分为3类:一是象形图案的动物、植物、山水、天象;二是寓意吉祥、繁育性的吉祥物;三是抽象的,用几何图形组成的图案,有方形、三角形、半圆形、圆形、弧形等。象形图案的直接取材于实物,有鸡关纹、羊角纹、叶纹、波浪纹、齿纹等;寓意的有变形的日月并绣、字纹、象征吉利的变形怪兽等。反映甘洛彝族崇尚大自然、向往和谐自由、憧憬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其主要手法:一是挑花:根据衣料布面的经纬线,用斜针、十字针挑绣花纹;二是贴花:将有色布按需要剪成长条,贴上锁边,另用有色布先剪成连续花边图案,贴在衣面后沿边挑锁;三是锁花:又叫“锁边绣”,一般用于袖口、裤脚,特别是妇女顶帕的边沿,用锁挑成犬牙或其他形状;四是盘花:选好有色布料,裁成细条,缝成灯芯状“瓣料”(彝语称“吉惹”),在所绣之处盘结成花样,囤针固定,有较强的立体感。
甘洛彝族刺绣工艺独特、做工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远,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五彩斑斓的服饰显示着彝家精深的刺绣技艺。色彩的搭配、花形的搭配都不无讲究。彝家的刺绣从远古的昨天传到今天,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彝家儿女的成长,其文化内涵和外在的表现形式与彝族的年节文化、礼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甘洛彝族民间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2010年,甘洛彝族刺绣技艺被四川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甘洛彝族刺绣这朵盛开于凉山“北大门”的鲜花,正在漫山遍野间茁壮生长,历久弥香。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