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赫章县“非遗”传承 展民族风采
赫章非遗项目表演走进高校。
6月下旬,“神秘夜郎·古韵赫章”非遗周末聚举行。演出现场,彝族铃铛舞、苗族大迁徙舞、彝族古歌、走进阿西里西等非遗项目传承人为观众带来精彩表演。
舞台上还出现了不少非遗小传人的身影。被誉为“彝族的交响乐”,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彝族铃铛舞,这次由民间艺人和赫章县中小学的学生共同表演,让人眼前一亮。
赫章县海雀村的小姑娘王芬以非遗小传承人的身份随母亲王建腊给观众表演了别具特色的大迁徙舞,赢得全场的阵阵掌声。
近年来,在很多民间艺人的努力下,彝族铃铛舞被成功地搬上了央视舞台、走进了国际视野。更让人欣喜的是,在赫章县引导下,愿意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少年越来越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之根,也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象征。从2003年起,赫章县着力推动“非遗进校园”,培养了越来越多的非遗传人。该县从2005年开始给该县中小学生开展了非遗文化课堂讲座,少数民族专家用彝族苗族方言作为互动游戏,让学生对赫章非遗文化耳濡目染,同时搭建家校平台“非遗进校园”活动既为非遗工作提供了平台、为非遗传承奠定了基础,又为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丰富了校园生活,孩子们从小就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熏陶。
省级非遗传承人、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村的苏万朝说:“我爷爷把大迁徙舞传给我爹,我爹传给我,这接力棒交到我手里,如果我把它弄丢了,那我就是罪人。”
赫章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安玲说,“从孩子们身上我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今后我们会尽更大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歌舞、学习彝族文化,这么美的艺术我们一定要传下去。”
当天下午,赫章县非遗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感叹道:“今天的非遗表演是一场文化盛宴,非常棒,不仅让我们领略了传统文化之美,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非遗就在我们身边,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来重视非遗,学习非遗,传承非遗。”
赫章浓郁的阿西里西风、神奇瑰丽的草原风光、韭菜花海以及积淀深厚、古朴多姿的民族文化,是阿西里西最亮的风景线。
2001年,赫章可乐考古遗址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0年,可乐遗址作为国家首批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被批准立项建设。出土的上千件文物奠定了赫章作为夜郎大遗址的定位。
“贵州屋脊”赫章韭菜坪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和“中国野生韭菜——多星韭之乡”。
彝族铃铛舞、苗族大迁徙舞等多次荣获“山花奖”等国内大奖。最近,赫章夜郎歌舞队凭着《阿西里西》优美的民族韵味摘取了全国《谁是舞王》争霸赛总冠军。
近年来,赫章县围绕“夜郎文化集成区,乌蒙山区增长极”建设蓝图,强化措施,加大非遗传承保护力度。全县旅游业发展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全域旅游逐渐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课题。阿西里西正在成为省内外游客憧憬向往的纵情山水之地,返璞归真之地,追忆乡愁之地。
赫章县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8年就成立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着力保护优秀非遗项目,着力传承历史文脉,着力推进保护传承载体建设,着力强化非遗资源管理,着力开展展示宣传活动,有力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取得了明显成效。
赫章县已建立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100余项,目前,已经申报获得两个国家级和七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彝族铃铛舞、火把节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苗族大迁徙舞、彝族年、彝族毕麾习俗、彝族莫蒿亩、苗族跳花节、彝族婚俗、彝族服饰等7个项目被列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黄杏)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